不知道自己的情緒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我不知道我怎麼了?」情緒教育需要父母和孩子從小做起 ...

情緒發展」議題長期被忽略,致使青少年們常處於一種對自己的壓力狀態缺乏敏感度的狀態。

等到發現自己撐不住的時候,往往已經身心俱疲。

親子關係「我不知道我怎麼了?」情緒教育需要父母和孩子從小做起作者陳姝蓉2020-11-23「情緒發展」議題長期被忽略,致使青少年們常處於一種對自己的壓力狀態缺乏敏感度的狀態。

等到發現自己撐不住的時候,往往已經身心俱疲。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大學生自殺案件頻傳,各界專家,開始提出自己的觀點與聲音。

讀完,覺得沈重,也無奈。

近日的討論有許多面向,包含了菁英制度的競爭性可能帶來的壓力,以及家庭系統中的代間情緒溝通困境,使得孩子沒有選擇向同學或家人求助。

並且希望透過推廣學校的關懷風氣以及自殺防治的概念,並期待能強化學校的輔導系統,以接住這些搖搖欲墜的孩子們。

我認為有一個相當核心也重要,但並沒有被討論到。

那就是:「情緒發展」議題長期被忽略,致使青少年們常處於一種對自己的壓力狀態缺乏敏感度的狀態。

等到發現自己撐不住的時候,往往已經身心俱疲。

自殺防治是後端的減害工作,寄望能讓已經憂鬱的孩子得到適度的協助,因為緊急,所以被廣泛討論。

但結構面、教育面的問題,則是前端且需長期努力的,無法立即達到效果,但若不行動,也能預期憂鬱的孩子仍會持續出現。

情緒發展需要透過父母的協助現在有越來越多人強調情緒智商(EmotionalQuotient,EQ)的重要性,但要擁有高的情緒智商,意思是要有一個情緒發展的歷程,包括孩子能辨識自己的情緒、理解不同情境可能所引發自己哪些特定的情緒、以及運用理性選擇如何回應及處理情緒。

但在現代的教養中,多數父母並不知道孩子的情緒發展,需要透過親子的互動與回饋而學習,而多數父母也不知道自己需要多一些對情緒認識、覺察及反映的能力以回應孩子的情緒表達。

透過父母的回應與指認,比如對著玩具壞掉的孩子說「你喜歡的玩具壞掉了喔,你好難過!」這一句短短的回應,同時包含了父母看見了孩子的情緒、關注孩子的難過,並且幫助孩子知道,自己的感受是難過的,而難過的情緒來自於有個喜歡的東西壞了、不能用了,但即使如此,父母會陪著自己,經驗這個難過。

我自己的育兒經驗中,也是一路摸索而來。

想到坊間尋求一些陪玩和教養的媒材時,看到的是充斥各種刺激認知學習的圖卡、字卡,從牙牙學語開始,就讀給孩子聽。

即使有一些教導辨識情緒的繪本[1] ,也很少系統性地向父母說明,為何需要教導孩子認識自己與練習調節自己的情緒。

加上前面所敘述,菁英制度的結構,成就導向的追求,還是使得認知訓練、能力培育的教養成為主流。

另一個困難則是,情緒發展議題,對五、六年級生的父母,也是非常陌生的。

他們的成長歷程,其實也缺乏接觸情緒或被自己父母回應情緒的經驗。

父母無力接收與回應孩子的情緒訊息當有機會與大人們談起青春期孩子的憂鬱情緒或自殺意念時,常會聽見:「我們小時候,爸媽也不曾關心我們心情如何,但我們也沒有憂鬱或鬧自殺啊!現在的小孩到底怎麼了?」對於語帶指責、內心卻焦急又困惑的大人們,我感受到他們的期待是,如果我小時候都能在缺乏情感關注的情況下長大,你們(八、九年級的孩子)為什麼做不到?雖然思緒上有著想給孩子更多空間的意念,但是當孩子需要更多理解以及陪伴的時候,不曾被好好照顧過情緒的父母們,經常難以跨過這個坎,給出孩子所需要的回應。

若不是不知道該怎麼做才能照顧情緒,便是不自覺與孩子計較起來,覺得我已經比自己的父母做得更多了,你還要我怎麼辦?情緒是個訊號,提醒個體對於環境或生活事件已經出現某種經驗或感受[2] ,當父母自己也缺乏處理情緒的經驗,以及對情緒的敏感度與覺察力,看見孩子安靜,就覺得孩子很乖,聽見孩子笑,也覺得很好。

一旦面對孩子的生氣、哭鬧、驚訝、害怕等反應,則容易反射性地制止或指責,或是根本忽略了孩子的表達而沒有回應。

這可能是因為父母自身的焦慮,不知如何回應,或是開始對孩子生氣,好像自己已經很努力了,為何孩子還如此地「難照顧」,因而會想要消除這些負面情緒,並且幫孩子「矯正」過來,繼續保持乖巧和愉悅的狀態。

對父母而言,這是無意識想保護自己,不會重複經驗做父母的挫敗,但卻可能使孩子感受到自己有負面情緒是不好的、或是覺得父母對於有負面情緒的自己是沒興趣的,因而產生對關係的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

從這裡連結到這群情緒低落、憂鬱的大學生們,為何不尋求父母



2. 習慣隱藏自己的情緒,也剝奪了我們對生活的感動

標籤: 表達情緒, 壓力, 破壞形象, 自我壓抑, 情緒管理. ... 不爽,但他永遠都不會承認,你以為他不講,但慢慢的你會發現,他可能自己不知道這樣的 ...現正閱讀習慣隱藏自己的情緒,也剝奪了我們對生活的感動2018/03/11,生活PhotoCredit:[likecaramel!]@FlickrCCBY2.0麥志綱臨床心理師,畢業於台灣大學心理學所,現為心理健康行動平台pinsoul計畫共同主持人。

專長情緒與生活適應、價值取向調適、思考與心理歷程調適等。

內心的目標是希望能透過行動化的服務模式,讓更多人能夠從心理學服務中受惠,讓大家藉由便利的科技,積極的態度,更認識自己,克服生命中的困難,追求更內心更富足的生活。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要對外公開自己當下的心情是什麼,情緒是什麼,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簡單。

當我們被要求做到這樣的事情前,我們還必須先懂得如何辨認出自己當下的心情與情緒,在真的認得情緒後,我們才能在內心回顧看看自己心境發生的因果關係是什麼,有沒有前導的因素影響著我當下的心情,是誰惹了我生氣,是誰講了哪一段話讓我難過,是誰在朋友面前數落了我讓我覺得丟臉,還是我站在美麗的景色前獨自一人,突然心裡產生了某種孤單。

所以當我們要分享自己的心情時,或是情緒時,不論是自發的,或是被別人要求的,首先我們得先知道自己當下真實的情緒,但故事如果只說,「喔!我現在很憂鬱」,鐵定不完整,別人或你自己一定會想要追問「所以呢?是發生了什麼事情」,所以這就像是一個套裝一樣,你也會自然地說一些來龍去脈。

情緒有時候就只是情緒,只是某種感受,但情緒有時候也會是一種壓力,憂鬱的感覺讓你不舒服,焦慮的感覺讓你不舒服,生氣的感覺讓你不舒服,也讓你身邊的人不舒服,也因為這樣當你有了這些情緒時,你會覺得有些不安,有些壓力。

這是情緒本身是壓力,那其他的壓力有時候也會產生情緒,而有時候情緒是我們回頭發現那些生活壓力的管道。

當你交新朋友時,會有壓力,所以你感到緊張,當你懷孕時,你會有壓力,所以你無時無刻感到煩躁。

這些壓力可能是短暫某個時間的,也可能是長時間出現在生活中的,只要有一種窘迫讓你有點應付不來的感覺,你就會延伸出其他的情緒,憂鬱可能是因為你預期你做不到,或是回想到你過去做不到的經驗,焦慮可能是你預期你沒辦法那麼順利,生氣可能是你發現了很多阻礙來自於別人之類的。

太多太多惡能讓你的情緒產生於壓力之下,而這就是我們簡單的情緒循環。

聽起來情緒非常自然,有些人甚至會說明分享情緒的好處,但當然分享情緒也會有壞處,但無論如何我們就是在生活中時常不喜歡分享自己的情緒。

雖然有許多心理學家批判到,「情緒」這個概念是近代的心理學家建構出來的想像,這個想像是對於情緒本身需要被凸顯,被討論,避免壓抑的想像,也只有透過全然地表達情緒,讓情緒背後的陰影被疏通,我們才能通往心理健康的路,而這隱含著所謂的「情緒」問題是不是我們自己製造的呢。

雖然有這樣的質疑,「我們需不需要真的把情緒都標籤出來,才得以健康」這個說法到底對不對,但也無法否定一個事實,那就是我們時常會隱藏某些情緒,不由自主的,或是出於故意的。

所以根本上,分享情緒不只是沒有那麼簡單,有時候甚至障礙重重。

隱藏自己的情緒如果說情緒或心情有兩種,那大概可以用意識來區分,有些情緒是在無意識中運作的,有些則是我們可能清楚的覺察。

或許剛開始之初,任何情緒你可能都可以覺察得到,身為一個人生初學者,你或許剛開始不知道要怎樣描繪情緒,但你一定知道有一團模糊的身心狀態,被大人們標籤為一種統稱,這或許就是我們剛開始要學會如何描繪自己情緒的方式。

但你也可以想像,隨著年紀的增長,有些情緒慢慢的不在我們與人交往的對話藍圖之中。

例如我們時常對很多事情會表達出不滿的感受,你會覺得某個人正在不爽,但他永遠都不會承認,你以為他不講,但慢慢的你會發現,他可能自己不知道這樣的心情變化;或是你發現某個人對於家庭時常展現出焦慮不安的情緒,但他也不自覺,當你問起時,對方總是避重就輕,或是說沒什麼啊!這些情緒發生了,但我們卻不認同他出現的狀態,可以說是一種無意識的情緒狀態,有太多太多不同型態的複雜情緒,我們時常不會去描繪或接觸他,因為這背後可能是很多想法、經驗與衝動的總和,而這些事情也不容易說出口,那我們乾脆不要面對,太多生氣、恐懼、嫉妒、貪婪、吃醋、欺騙等等,當它發生時,我們不會承認,一來它帶有某種痛苦,二來它太容易反映出我們某種價值觀,看事情的方式,如果這些都有背於我們理想中的自



3. 了解自己情緒的五個步驟– Univself

但其實可能對於事情本身ok,自己的情緒並不一定那麼ok,而自己沒有察覺 ... 但當下又不知道自己到底在低落什麼的時候,無助與無力感油然而生.關於聯絡Home心態思維了解自己情緒的五個步驟心態思維自我探索了解自己情緒的五個步驟byVivianYeh05/02/2020writtenbyVivianYeh05/02/2020曾經,我是一個內心劇場豐富,常上演內心糾結與困惑戲碼的人沒有正視常常在內心出現的負面小情緒很憑感覺做事,卻也很常因不理解的感受而懷疑人生…還記得在國外唸書時期,很常聽到的一句話Areyoucomfortablewiththat?剛開始聽到,對這句話充滿問號,甚至懷疑這句話怎麼會在這時候出現後來才瞭解到這句話放在那個moment,是多麼重要的存在把每個人的感受放在最前面,當每個人都感受到尊重後,再開始深入談論有共識的事項,一切的過程都會更加順利華人文化中,感受是很容易被忽略的,不只是關心別人,連自己的感受,也很常被我們忽略Q:這件事你覺得這樣做ok嗎?A:恩ok但其實可能對於事情本身ok,自己的情緒並不一定那麼ok,而自己沒有察覺到當大家討論出一個結論,是否每個人都對這個結論感到舒服及滿意?當大家說著要一起去某個地方,是否你也真心覺得贊同及想一起參與?真的不要忽視每一個當下的感受,當每一個小小的負面情緒,累積起來就會放大再放大可能等你發現的時候,已經負面到一發不可收拾這長期從各種狀況累積起來的情緒很難去釐清,尤其當情緒低落時思緒會很混亂但當下又不知道自己到底在低落什麼的時候,無助與無力感油然而生更不用說要花力氣去釐清,因此這無止盡的輪迴,還是無法理解與解決經過幾年下來的內心糾結運動,我開始內外並行找答案往內探索自己,也往外尋求別人的相關經驗,透過學習與一次次的練習整理成以下5個小步驟,讓需要的你自行練習練習開始:1.對自己的情緒要有意識感察覺自己的情緒,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每當覺得心情上感受不太好時,要有意識感awareness腦袋中要自我察覺,跳出視窗說:我現在感受不太好記得以前我就僅止於自己心情上的感覺不爽,但其實大腦不一定意識到自己不爽,接著一直持續在不爽的情緒中雖然可能之後就好了,但下次遇到類似事件又重複這個循環,並沒有因為這次的事件而更瞭解自己或幫助到未來的自己(延伸閱讀:職場情緒勒索?覺察自我情緒是認識自己的第一步)2.來場自己和自己對話,並做個紀錄吧發現自己不爽後,問問自己是因為什麼而感受不好這時可能會有許多原因,針對自我對話做個小紀錄這要經過慢慢訓練,有可能一開始不會記得要自我對話,更別說紀錄可能第一次紀錄會驚訝,原來自己會因為這種事情不開心這時候應該高興,因為你正開始一步步的了解自己;也可能第一次紀錄不會有太大感受但幾次之後,可能會開始發現有重複的事件,你會開始意識到,原來這類型的點是自己的大地雷(延伸閱讀:30歲後心理與身理上的十大轉變)3.繼續深入探索為什麼自己會這樣覺得?知道了自己在意的點,會開始思考說是什麼原因造成自己有這些感受進而開始一連串的思考,不管是原生家庭、價值觀、安全感、職業等的影響你會發現啊!原來是這個原因讓我有這種感受事出必有因,你開始會知道因為有這樣的過去,或那樣的經驗,造就了你現在的情緒或反應人很奇妙,當你不了解,會特別容易不開心和生氣因為很多時候,可能也是很徬徨不知道到底自己在氣什麼;了解原因後,就比較容易釋懷這個步驟很赤裸,甚至有點小不舒服雖然沒有別人,但自己在自己面前的坦承,有時候可能比真的naked更令人無法接受,但想要了解自己,就面對自己吧!(延伸閱讀:從原生家庭的影響了解自己)4.接受自己最原始的樣貌坦承自己的不足與脆弱,即使只是在自己面前,一定都不會太舒服更別說要接受這樣的自己但每個人在不同的環境成長,會塑造出不同的樣貌,瞭解之後請接受自己是這樣的人,並與自己和解像是有些人無法接受被誤會,這是不能觸碰的大忌,這可能是以往有常被誤解卻無法解釋的經驗,長期累積下來,就會對這類的事情特別敏感5.人不完美,但我們可以慢慢的為自己做些改變改變這件事情不是太容易,但能到了解自己這個步驟,已經是一個很大的進步,至少你已經開始了這個旅程改變可以是改變自己本身,亦或是向外表達自己的感受,進而去改變一些局面相信努力去做些改變,可以成就自己更美好的一生(延伸閱讀:如何培養自信?可以從這6個練習開始)練習後記:人常常被困在一件事情裡出不去,這種事件會被包裝成各種樣貌出現,但當你有意識的去察覺,你會了解到為什麼自己會被困住,原因可能都是同根生當你知道原因後,似乎被困住這件事已經不構成問題,因為你理解了自己,接下來就是如何改變與解決了別忘了~別人沒有關心你的情緒,不代表自己不能主動開始關心自己,讓自己降低產生負面情緒的機會,隨時保持feelingcomfortable,這也是一種愛自



4. 心靈樹洞|你是一個很難表達情緒的人嗎?|女人迷Womany

很多人覺得表達自己的情緒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情緒表達又很重要,比如在親密關係中,如果你不表達你的情緒,伴侶怎麼知道如何回應你的需要 ...主題分類特色專題熱門單元關注興趣女力職場自我成長人際關係生活風格美妝保養時尚精品身體康健女子旅行女子理財最新文章更多服務你值得擁有名家專欄試用體驗活動講座WomanyShop熱烈討論官方App吾思品牌女人迷香港性別力回家吧臉紅紅女人迷Womany 簡062021.05Thursday宜放棄不要擔心被說孩子氣反正「長大」這件事,並不是你長到18歲,在這之前你是一個兒童,在這之後你就轉大人,就一帆風順。

了解更多女人迷womany.net2020/03/03關係心靈樹洞|你是一個很難表達情緒的人嗎?byKnowYourself2019/05/18 你是不是也害怕展現難過,因為害怕曝露自己的脆弱?其實真心實意地表達情緒,不是「矯情」,而是更能與人創造連結。

公號ID:knowyourself2015公號簡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的泛心理學。

前幾天,我們在後台收到留言,留言者抱怨說:「伴侶總問我『你到底在想什麼』,但我說不出口啊。

是不是我有什麼問題?」他的困惑在後台留言中不是個例。

很多人覺得表達自己的情緒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情緒表達又很重要,比如在親密關係中,如果你不表達你的情緒,伴侶怎麼知道如何回應你的需要呢?今天,我們就來和大家聊聊,為什麼有些人很難表達情緒,而我們又該如何提升自己表達情緒的能力。

推薦閱讀:為什麼精準描述自己的情緒特別重要?這可能是你生存的關鍵你是一個難以表達情緒的人嗎?難以表達情緒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就會表現出種種跡象。

比如,如果有人問你「現在心情如何?」,你可能總是回答「我很好」。

即使你剛遇到了很大的挫折,內心酸楚差點憋不住眼淚,但當別人問起你的感受時,你只會乾巴巴地擠出一句「很好」(Beck,2015)。

如果有人不依不饒地追問你的情緒,你會感到很煩躁。

這種煩躁似乎毫無理由,對方如果問你具體發生了什麼事,你可以輕鬆地回答;可一旦涉及到情緒,你就覺得很難開口。

有時這種煩躁的範圍會擴大,不單別人詢問你情緒會讓你不舒服,就連對方談起他們自己的情緒都會讓你坐立不安,你害怕自己也需要用談論情緒來回應。

在和他人交流的過程中,不喜歡表達情緒的人常常用發送emoji來代替真誠、嚴肅的自我表達。

表面上,emoji好像幫助人們更方便地表達情緒,發送一個「哇哇大哭」的表情要比說「我傷心到要哭了」更容易。

實際上,emoji幫助人們逃避了深層的表達。

它是一種虛偽的禮貌,拉開了人與人之間溝通的距離(Kelly&Watts,2015)。

比如,在日常交流中,如果一個人不希望再和對方聊下去,又不想直接表達「你讓我覺得很無趣」,就會用emoji來回覆對方的消息,暗示對方結束對話。

同樣,當涉及到情感問題時,人們可以用發送emoji來迴避深入交流,因為當對方接收到emoji時,一般不會繼續追問下去:「你發給我這個表情是什麼意思?」,發送者成功地用這種方式逃過了情緒溝通。

看到這裏,或許有人會想問:「好吧,我確實出現了這些狀況,但是為什麼我會這樣?」我們在下個部分討論這個問題。

圖片|來源為什麼人們很難表達自己的情緒?1.人們為自己的情緒感到羞恥有些人很難表達自己的情緒,是因為他們為自己的情緒感到羞恥。

羞恥一詞的詞根是一個古老的詞語,意味著「去遮蔽」,當人們感到羞恥時,他們會試著「遮蔽住自己」、不讓他人發現自己感到羞恥的部分(Lewis,1971)。

這些人經常會對情緒說「不應該」:「我不應該感到悲傷」、「我不應該感到生氣」。

他們極力否認自己的情感,更別說要將他們表達出來,他們不希望別人發現自己有了「不應當有的情緒」。

2.表達情緒可能會帶來傷害情緒表達會有風險,人們擔心表達情緒會給人帶來傷害。

有人認為表達情緒意味著暴露自己的弱點,他人可能會利用自己的情緒來傷害自己。

一些人往往表達得鐵石心腸,是因為怕他人會故意做出讓他們傷心的事。

比如,有個戀愛中的朋友曾說,他從來不讓伴侶知道自己有多在乎對方,是害怕對方用「離開」來威脅他。

他們用不表達情緒來自我保護,甚至偽裝出一副強大的表象。

也有人擔心表達情緒後,會遭到「被拒絕」的傷害。

他們怕認真地表達情感後,沒有辦法得到自己想



5. 如何表達感受?先認可自己的情緒,便能撐起你的人際保護傘 ...

我列了幾個情緒字眼,與他核對。

他想了很久,丟出了一句話:「太複雜了,我不知道。

」 我又和 ...Contents...udn網路城邦老師,可以和你聊一下嗎? (到舊版)有位孩子走到我辦公桌前,用膽怯的眼神看著我:「老師,可以和你聊一下嗎?」原來,求助,是多麼需要勇氣呀!而青少年孩子們,是多麼需要有人陪伴呀!文章訪客簿如何表達感受?先認可自己的情緒,便能撐起你的人際保護傘2020/10/1910:26瀏覽6,093迴響0推薦14引用0(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zh/photos/heart-card-pastels-figure-762564/)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你是個常吃悶虧的人嗎?也就是,在與人互動時,老是被佔便宜,雖然都不是什麼嚴重的事情,但總讓你心裡有些不舒服,為這些事抱怨又怕壞了關係,於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過去,在學校裡擔任輔導教師時,曾遇過一個學生來求助,他說,他想成為一個有自信的人。

我問他,為什麼想成為有自信的人?他說:「同學好像看我很好欺負,總要在嘴上占我便宜,不然就是強硬要求我做這個、做那個,我不想做還說我不合群,我只好乖乖配合。

我很想反抗,很想請他們不要這樣對我,但又說不出來…..」「我覺得,我一定很沒有自信,才會這樣。

」他這麼說著自己。

他很羨慕有些人「氣場很強大」,讓別人不敢冒犯,但又不會因此與人有距離。

我問他,「氣場強大」的人與他的差別在哪裡?他告訴我:「他們會拒絕不合理的要求,而且是很自然地說出來。

可是,我總是猶豫不決,最後又把想說出口的話給吞了回去。

」--「告訴我,當你被佔便宜時,你的感覺是什麼?」「很不爽呀!」他說。

我接著問,還有嗎?有委屈、難過、失落、無助、丟臉、孤單、沮喪、挫敗或生氣……這些情緒嗎?我列了幾個情緒字眼,與他核對。

他想了很久,丟出了一句話:「太複雜了,我不知道。

」我又和他談到,是什麼讓他猶豫不決,有話無法說出口?他告訴我,也許是擔心破壞與朋友的關係、擔心因此被討厭、擔心被說難相處。

他想了想,又說出這句話:「有時候,我常覺得自己是不是太敏感了,應該也沒這麼嚴重吧!」換句話說,這位同學在同儕間有意無意地被欺負時,心裡有些不舒服的感覺,但卻無法確認是什麼樣的不舒服,甚至,他懷疑是否應該感覺到不舒服。

這正是讓許多人無法向他人表達內心不滿的原因——難以確認與肯定自己的情緒感受。

--明明在生氣,為什麼還懷疑自己的生氣是否是對的呢?明明很委屈,為什麼還要懷疑自己該不該委屈呢?那是因為,從小我們就沒有機會練習去清楚覺察與認可自己的情緒感受,而當負面情緒如沮喪、挫敗、憤怒、無奈、茫然等情緒襲來時,我們會很習慣地告訴自己:「不要生氣」「不要難過」「沒事的」「不要想就好了」,也就是,我們容易否認及忽略自己的情緒感受。

當然,這不是我們故意要如此,而是,這個社會就是期待每個人要收起負面情緒,當表現出生氣、焦慮、沮喪等負面情緒時,會被說是「情緒化」、「EQ有問題」,久了,我們也開始否定自己的情緒感受,透過否認或忽視,對我們的情緒感受視而不見。

於是,當壓抑在心中已久的委屈突然冒出來,你一時不知道如何接招,只能不斷告訴自己不該感覺到委屈,盡力想要把它藏回去。

--然而,情緒感受本身是沒有對錯之分或正確與否的,情緒感受就是真實發生在一個人身上的經驗;你可以把它看做是個訊號,提醒我們目前的自己正處在什麼處境當中。

例如,憤怒時的我們可能正處在被侵犯的情境中;委屈時的我們可能正處在吃虧的情境中;興奮時的我們可能正處在期待被滿足的情境中,所以,情緒感受本身具有提醒的功能,讓我們知道要採取行動去應對——閃避、反擊或者靠近。

換句話說,當你身處危險之中,情緒感受會提醒你目前處境艱難,你就知道要趕緊採取保護措施,設法讓自己脫離險境。

萬一,你無法確定自己的情緒,甚至懷疑自己情緒的適切性,那麼,即使情緒警報器嗡嗡作響,你也聽不懂它在傳遞的訊息,更無法當機立斷做出應對行動。

所以,若要能勇敢地向他人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首先應該能夠覺察到自己目前正處在什麼情緒之中,同時認可這份情緒的存在,也就是,重新找回自己與情緒感受的連結;那麼,你就不需要自我懷疑了。

--你要做的練習,是當某種情緒感受出現時,試著找幾個情緒形容詞來描述這份感受,然後,在心中說出來:「我感覺很無力」「我感到很挫敗」「我感到很失落」「我有著罪惡感」……等。


6. 說不出的情緒最傷人

還是覺得不知從何回答?(例如:「很煩,不知道怎麼講。

」「反正就是悶悶的。

」) 每個人的覺知能力不一樣,能夠覺察自己情緒的人,比較能夠 ...在今天看見明天×說不出的情緒最傷人讀蟲小聚名人專欄2017-01-0916:30+A-A加入收藏在情緒失控之前,請先穩定自己的情緒,試著和自己的內在情緒溝通,再選擇適當的表達方式,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當我們用「西伯利亞北方鐵路法」,把情緒暫停下來後,接著要努力用建設性的方式表達情緒。

《溝通的藝術》一書當中,提到幾個表達情緒的步驟:1.靜心覺察情緒首先我們要對自己的情緒有所覺察。

當有人問你:「你的感覺如何?」你很容易就能回答出當下的感受嗎?還是覺得不知從何回答?(例如:「很煩,不知道怎麼講。

」「反正就是悶悶的。

」)每個人的覺知能力不一樣,能夠覺察自己情緒的人,比較能夠進一步處理自己的情緒,有較高的情緒智商。

如果你是屬於「低情緒感受」者,可以透過練習,靜下來傾聽自己的感受:此刻的感覺是正向的還是負向的?程度是強烈的還是輕微的?如果滿分是十分,你的情緒強度大約幾分?這樣的做法,也是焦點解決短期諮商(Solution-focusedbrieftherapy,SFBT)中常用的「量尺」技巧。

2.擴充情緒詞彙你可以在五分鐘內說出十個形容情緒的詞彙嗎?快樂、開心、生氣、傷心、難過……越能精確地描繪自己的感受,越能梳理自己的情緒。

如果你不擅長表達情緒,有可能是受到語言的限制;簡單地說,就是你的情緒詞彙太少了,可能要練習擴充情緒詞彙(不妨利用前面提到的情緒日記來練習)。

3.真誠、謹慎地說出感受說出「我真的很生氣」比跺腳走出大門更有助於情緒的降溫;直言「我感覺很緊張」也有助於化解緊張。

這樣把情緒「標籤化」的方式,對於抒解情緒是很有效的。

除了直接用形容詞描述自己的情緒外,也可以用更生動的方式描述自己的感受,例如:「我好得意,感覺像是站在世界的舞臺,受到所有觀眾的喝采。

」或是「我覺得沮喪,想要放棄,不再做下去了。

」很重要的是,當我們表達情緒時,要讓自己和對方都知道情緒是一時的,是針對某個特定情境才有的。

所以千萬不要只說:「我對你很失望。

」而是強調在什麼情境下有此感受,例如:「當你再次騙我時,我對你很失望。

」讓對方知道兩人的關係仍有轉圜的空間。

另外,建議不要過度強化自己的情緒強度,例如:「當你遲到時,我覺得滿生氣的。

」會比「當你遲到時,我感到超不爽的!」更容易被對方接受。

很多時候我們強化情緒只是想要「以牙還牙」,利用語言攻擊讓對方感受到自己受過的苦。

可惜,這樣的做法往往會傷害到你所愛的人,反而讓自己因為一時的「爽快」,增加更多負面的情緒。

4.感受情緒的多樣與變化情緒很複雜,我們通常只挑選負向能量最強的那個情緒(如憤怒)來表達。

其實在憤怒之前,你可能經歷了困惑、失望、悲傷或難堪等各種感覺。

例如,女兒答應你今天晚上會在十點前回到家,但已經超過十一點仍不見人影,你心中的焦慮可想而知,偏偏女兒的手機又打不通……在這個過程中你有擔心、生氣、懷疑、害怕、煎熬、解脫、感恩等等情緒。

這時突然聽到開門的聲音,一看到女兒走進來,你只記得表達生氣的情緒,「怎麼現在才回來!跑去哪裡鬼混了?」結果不歡而散。

其實你可以讓女兒知道自己有多麼擔心她,見到她回來多麼開心,然後一起討論她為何晚歸的原因。

5.針對適當的時間與對象表達表達情緒的同時,你也要確認對方和你一樣是處在準備好的情況,盡量以對方能接受的方式表達。

如果對方是你無法向他說明情緒的人,例如把你當掉的教授,或將你攔下臨檢的警察,這時選擇不表達可能是比較好的做法。

此外,你可以寫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再決定要不要給對方看。

6.開口前的練習如果你擔心自己會「說錯話」,對方又是你的長輩或上司,可以先謄草稿、對著鏡子多練習幾次,確定自己不會意氣用事之後,再正式向對方表達。

事前練習因為要額外花時間,不一定每次都要做,通常是在權力不均等(尤其自己是弱勢一方)或對方是你很在乎的對象時才派上用場。

7.選擇合適的溝通管道如果你很難開口,請記得「說話」不是唯一的溝通方式。

表達負面情緒時,我們往往害怕尷尬或爭吵,比較不願意面對面,這時候使用e-mail或傳簡訊等方式,或許可以給彼



7. 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為什麼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呢?

不知道你是否有過一些類似的經歷,與朋友吵架說了一些重話後,雙方關係就僵掉,因為彼此都不願意退讓一步,結果到了現在,已經形同陌路。

生氣、難過、不安, ...GetstartedOpeninappChi-HsuanHuang485FollowersAboutSigninGetstarted485FollowersAboutGetstartedOpeninapp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緒?Chi-HsuanHuangMay2,2017·2minread為什麼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呢?不知道你是否有過一些類似的經歷,與朋友吵架說了一些重話後,雙方關係就僵掉,因為彼此都不願意退讓一步,結果到了現在,已經形同陌路。

生氣、難過、不安,這些從小到到我們都經歷過很多的負面情緒,除了讓我們自己不好受之外,也常常會讓事情搞砸,或是與他人之間的關係變糟。

如果我們可以管理好自己,相信我們將可以讓事情處理的更順利,讓與他人的關係更長久。

所以我們要怎麼控制情緒呢?就像電影「腦筋急轉彎」一樣,當一種負面情緒主導自己後,我們就很容易失控。

要控制自己情緒,其實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先意識到自己現在的情緒,當你生氣的時候,是否知道自己正在生氣呢?當你悲傷的時候,是否知道自己內心正哭泣呢?其實我們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最大的原因常常就是因為你自己的內心根本不想去管這些事,你只想任由這些情緒主導,因為覺得受委屈,為什麼自己不能任性一點,為什麼別人要這樣對待自己?當你沈浸在這些情緒之中,無法自拔時,就沒有辦法讓情緒往好的地方走。

儘管這很不容易,的但只要你願意,就可以練習,你就可以主動去察覺你每時每刻的情緒,而在你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後,試著去理解為什麼自己會有這樣的情緒,這些去理解的過程,不僅僅是慢慢地讓自己更掌握自己,也會讓自己能夠冷靜下來,而去思考引發這樣情緒的原因。

若是因為他人而引起,就可以試著換位去理解他人這麼做背後的原因,也許就不會感到這樣負面的情緒了。

而當察覺到自己的情緒、理解這些原因後,若是需要一個出口,便可以好好地和他人說明,為什麼自己會這樣,希望未來可以怎麼改善,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

——總結一下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避免傷害了自己與他人:意識到自己的情緒。

試著了解造成樣的情緒的原因是什麼?了解自己也換位理解別人。

好好地與人說出自己的感受,思考可以怎麼改善。

最後推薦一部非常值得觀賞TED影片「為何我們都需要情緒急救」:Chi-HsuanHuangBacktoTheMind:FollowYourHeart.Co-FounderatTaiwanstat;FullStackDeveloper.https://github.com/chihsuanFollow77 7EmotionsControlOrganiseLifeMorefromChi-HsuanHuangFollowBacktoTheMind:FollowYourHeart.Co-FounderatTaiwanstat;FullStackDeveloper.https://github.com/chihsuanMoreFromMediumTrumpThinksThatHeWillBeReinstatedInTheWhiteHouseCarenWhiteinPoliticallySpeakingSingerFromMusicBandABBAWasBornintheHorrificNaziProjectPeterPreskarinShortHistoryOneOfTheMostUnderratedExercisesISeeNoOneDoingNeeramitraReddyinInFitnessAndInHealth5SignsYou’reTryingtoForceaRelationshipThatJustIsn’tRightDayanaSabatininP.S.ILoveYouLayer2Won’tSaveEthereumJimmyChanginCoinmonksTheHitsKeepComingForRachelHollisShannonAshleyinHonestlyYoursMikePenceWantsToRunForPresident&IFeelSorryForHimCarenWhiteinPoliticallySpeakingWhySomePeopleBecomeMillionairesSoFastDavidO.inRichCultureAboutHelpLegalGettheMediumapp



8. 《闇黑情緒》:習慣委屈自己的人,很多時候甚至不知道自己 ...

文:邱淳孝. 以和為貴. 「做自己」好難. 曾經有個案對我說:「我知道你說的,要重視自己的需要、重視自己的感覺,要練習拒絕自己不想要的 ...現正閱讀《闇黑情緒》:習慣委屈自己的人,很多時候甚至不知道自己「正在委屈」2019/11/12,生活PhotoCredit:Shutterstock/達志影像精選書摘TNL精選書籍,讓你站上文字巨人的肩膀,遠眺世界。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文:邱淳孝以和為貴「做自己」好難曾經有個案對我說:「我知道你說的,要重視自己的需要、重視自己的感覺,要練習拒絕自己不想要的要求,可是,每當我要『做自己』的時候,就很『怪』。

」我問:「例如?」個案說:「就像上次,我朋友要找我吃飯,可是那天我有點累,想早點回去休息,可是如果我不去,他們是不是會覺得我很難搞、很孤僻、很難相處。

還有上一次,我朋友要借我的筆記抄,可是我覺得他上課都不專心,我憑什麼要借他筆記。

可是借他筆記,我也沒有什麼損失。

但我就是不想借,但不借,我又覺得自己人好像很不好,幹嘛這麼小氣。

」我說:「你好像很怕自己變得很『不合群』,也會很怕別人怎麼看你,甚至不喜歡你。

」過了幾秒鐘,我再補充:「雖然心裡面也有一部分,你也覺得這麼做,是沒有錯的。

但就是會有一種很不自在的感覺……」個案說:「對!我知道我這麼做沒問題,但就是很難……」為什麼我們腦袋上知道,拒絕別人是沒問題的、做自己是好的,但我們就是「做不到」?其實「做自己」的這個概念,是我們這個世代,隨著時代演進,西方個人主義的文化才漸漸潛移默化地傳進台灣。

更仔細地區辨,你會發現現在大部分的主流心理學知識,也都是來自西方,所以當我們要打著個人主義「做自己」的旗幟生活時,勢必會在「重關係」的東方集體主義文化中遇到很大的衝突。

舉例來說,從小我們就一直被灌輸「以和為貴」的觀念。

就算別人讓你不開心,你也不可以生氣;上課不要當那個發言特別多的人;在班上要「合群」、不要搞怪。

如果你是屬於自主意識比較強、情緒起伏比較大、比較有自己想法的孩子,或是有一些特殊身分,例如家庭有變故、有身心障礙、生於外籍配偶的家庭、同志族群等等,我想你對於「別人異樣的眼光」應該不陌生。

有人說教育就像是鐵鎚,而那些表現「特殊」的孩子,就會被當作「凸出的釘子」一鎚敲下去,這樣,大家就都「一樣」了。

人際和諧──情緒表達抑制為了「以和為貴」,我們必須抑制自己真正的感覺與表現,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情緒表達抑制」。

情緒表達抑制指的是:「當情緒被喚醒時,我們有意識地抑制自己的情緒表達行為」,舉例來說,當有一個人對你做出冒犯的事情時,你是要直接告訴對方你的不舒服,還是要忍著自己的不舒服,然後笑笑地回應他說:「沒關係。

」如果你的反應是後者,那麼,你就在使用「情緒表達抑制」,把被喚醒的情緒壓抑下去。

大多數的研究指出,「情緒表達抑制」並不是一個有效的策略,甚至會對一個人的心理建設、社會適應帶來負面影響。

白話來說,就是壓抑情緒對你的心理健康並不好。

然而,「文化」扮演了關鍵影響因素。

在西方「個人主義文化」中,情緒表達抑制發揮比較負面的作用,可能會與消極情緒、社會焦慮、憂鬱症有關,甚至對心理彈性、社會適應、記憶等產生消極影響。

然而在東方「集體主義文化」中,使用「情緒表達抑制」,有時在人際關係、情緒體驗與心理及社會上的適應有較好的表現,並非完全是個不好的調節策略。

因為,在個人主義文化中,主流文化期待是「最大化積極情緒,最小化消極情緒」;然而在集體文化中,主流文化期待的是,經由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間的「平衡」來尋求一個「中庸之道」。

此外,謙讓、克制、隱藏強烈情緒、保持冷靜,被認為是成功的積極表現。

如果自由地表達消極情緒,可能造成「人際中斷」──這在集體文化中,被認為是不必要的結果。

白話地說,西方個人主義文化,重點是讓自己開心。

東方集體主義文化,雖然也希望能讓自己開心,但更重視「人際和諧」,而為了人際和諧,必須壓抑自己的情緒,以適應主流文化期待。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或身邊的許多人,是不是常常開心的時候不能太開心,難過的時候不能太難過,生氣的時候不能太生氣,普遍處於一種有點「壓抑」的狀態?由此衍生出來,我們還有幾個特殊的現象:習慣委屈、台灣阿信、老二哲學。

習慣委屈「委屈」是在華人文化中,很特別的一種情緒。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