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才是常態!人生要正面思考但請適度就好 | 正向思考的話

情緒管理不是不能產生任何情緒,而是學會如何降低情緒最高與最低點的幅度;面對問題,不是要你全面性地正向思考而忽略實際狀況,一點負面因子都不能有,而 ...首頁工商書房書房嚴選不完美才是常態!人生要正面思考但請適度就好不完美才是常態!人生要正面思考但請適度就好工商時報書房編輯2021.05.02不完美才是常態,我們才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圖/Unsplash每當我們有負面思考時,身邊總會有人會告訴你:「開心一點嘛!打起精神來啊!」難道一定要保持樂觀才叫做「過生活」嗎?好像「感到不開心」是件醜陋的事,不能被別人看見,必須藏好。

或許從來就沒有「正常」與「病態」的定義我們身邊一定都有那種很喜歡鼓勵別人,要大家想開一點、樂觀一點、思考正向一點,但是一旦處於負面的情況下,越提醒自己要正向、樂觀,就越容易因為壓力變得更負面、更走不出來。

《我們時代的病態人格》書中就分享了這個狀態,因為資訊流通的關係,讓我們心中有許多矛盾產生,努力追求「正常的情緒」,卻產生了更多的矛盾反應,為了遏止焦慮,反而因此更加焦慮。

但,到底什麼是病態?什麼是正常?書中提到:最常見文化中的矛盾與衝突,造就了現今的精神疾病:一,競爭成功vs.友愛謙讓二,各種需要vs.滿足需要所遭遇的挫折三,個人自由vs.個人局限在情緒中,或許從來就沒有「正常」與「病態」的定義,或是說在不同的文化底下,只要一個心態無限上綱或是走到偏激,那就是一種病態。

我們都追求愛,但是為了被愛而不擇手段,就是一種病態;我們都想要成功,但是為了成功、名譽而患得患失,就是一種病態;我們都期待被認可,倘若完全依賴外在認可、不能自我判斷,那就是一種病態;在面對問題時,正向思考會是一種很好的心態,但是若為了正向思考而感到壓力、不斷批評自己,那就是一種病態。

所謂情緒管理,並不是不能產生任何情緒情緒管理不是不能產生任何情緒,而是學會如何降低情緒最高與最低點的幅度;面對問題,不是要你全面性地正向思考而忽略實際狀況,一點負面因子都不能有,而是在自己可以控制、接受的狀態下,降低因為外在狀況的高低起伏,而影響了自己的心情。

就像電影《腦筋急轉彎》(InsideOut)中,每個角色代表著我們的情緒,樂樂代表著快樂,憂憂代表悲傷,怒怒是生氣,驚驚是害怕,厭厭是厭惡。

故事中,大腦是由樂樂所主導,所以主人萊莉長大的過程中,是很樂觀開朗的,而在這五個角色間,憂憂最不受歡迎,甚至連憂憂本人都不喜歡自己,覺得她在大腦中是最多餘的角色。

在一次的意外中,樂樂跟憂憂被拋出大腦,來到大腦的記憶垃圾場,開啟了一段重回大腦的旅程。

因為這個旅程,樂樂發現了憂憂的好處。

她發現,雖然主人萊莉表面很開朗,但其實有時候是壓抑自己裝出來的,而憂憂的好處就是讓萊莉可以適度宣洩難過、抒發情緒,透過這樣的表達,才有機會讓其他人注意到萊莉的不開心,並可以適度地伸出援手,也才有機會讓萊莉把自己的不開心跟爸媽講開,使溝通順暢,不再因為一個疙瘩而讓生活只剩下厭惡與生氣。

每個情緒都是重要的,樂樂的正面很重要,但憂憂的情緒釋放,偶爾流個淚宣洩一下也很重要。

有時候太過正面,反撲的力量反而更大,久了甚至還會生病,無根據的樂觀會使你更挫敗,造成情緒耗竭。

因為遇到問題時,若毫無依據地相信可以順利解決,一旦事與願違,可能會更悔不當初,甚至可能開始討厭「正面思考的自己」,全盤否認正面思考方式。

或許我們最重要的課題是定義何謂「正面思考」。

什麼是正面思考?正面思考是相信每件事情都有理性分析的可能,當有可能被理性分析、有機會解決,就表示它有可以解決與執行的方式,但同時也需要考量現實環境,所以不會莫名其妙、奇蹟般達成,而這個解法可能不完美也可能有點辛苦。

例如,當你遇到一個很糟糕的朋友,若是假性的正面,就會變相催眠自己「一切都會變好的」,似乎只要這樣思考,就能將狀況變成你所要的理想樣子。

但真正的正面思考應該是面對它,且分析與定義「糟糕」的狀況為何、確切導致自己不舒服的行為是什麼,若是可改變的狀況,說不定跟對方溝通後就有機會改善;若真的無法改善,那為什麼還要逼自己一定要跟對方「交朋友」呢?再舉個例子,當你遇到很會情緒勒索的父母,假性的正面思考,就是不斷告訴自己「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爸媽老了就會自己改善了」「一切都會慢慢變好的」……但是從來沒有付出行動改變這個狀況,期待他們可以發現你的不開心與難受,長大後發現,一切都沒有改變,仍在痛苦的輪迴中。

真正且實際的「正面思考」,是了解父母的狀況,分析是否有機會溝通或一起找家庭諮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