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经》导读,一篇文章让你了解真正的瑜伽! | 瑜珈經重點

禅艺惜霜/运动/《瑜伽经》导读,一篇文章让你了解真正的...转word全屏打印修改转藏+1分享QQ空间QQ好友新浪微博微信扫一扫大 中 小《瑜伽经》导读,一篇文章让你了解真正的瑜伽!2015-05-19 禅艺惜霜展开全文《瑜伽经》大约成书于公元三百年间,著者为帕坦加利(Patanjali)。

正如有人评价的:帕坦加利的伟大在于他不加偏见地系统整理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宗派,又结合古典数论的哲学体系,从而使瑜伽为印度正派哲学所承认,瑜伽也因此影响了印度的各种哲学而取得了印度文明的核心地位。

与《薄伽梵歌》相比较,《瑜伽经》不太强调某一方面的哲学见地或信仰主张,而更注重从“技术”的层面来总结与阐释瑜伽的修证体系。

而且语言精炼,表达的次第与层次非常清晰明了。

《瑜伽经》全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题是静坐与冥想。

一开始,开宗明义,直入主题什么是瑜伽?“瑜伽是控制意识的转变”。

这样的解释,立足于哲学、宗教信仰之外,将瑜伽理义与修行等重大问题,直接引入到意识心理层面来解决,这就化繁为简,将瑜伽一下子拉到了人们的近前,使瑜伽行者当下找到了下手处。

知识、谬误、幻想、睡眠和记忆这是意识活动的基本内容,瑜伽的入手处,就是从控制这些活动入手。

如何控制呢?《瑜伽经》告诉我们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持之以恒地修习,二是不执着于物。

与前者相对应的冥想须舍弃世俗和持久的锻炼,这种冥想可以消除旧的习性;与后者相对应的冥想则由无欲的真我与宇宙本体联合并由此产生真理、明辨、喜乐的知觉,这是最高级的冥想。

还列举了其他冥想的方法:无分别的冥想;分别经过信心、发奋、记忆、静虑、智能等阶段渐次冥想;由愿力进入的冥想;由信奉神灵契入的冥想等等。

接着论述了克服导致意识分散的种种障碍的方法:一是心境的平静;二是呼吸的控制(调息)。

当冥想进入到精微的知觉时,意识的转变被控制到最高状态,心灵极为平静,知觉者无思维地直观知觉对象,知觉对象在无分别的情况下呈现,此过程叫“有种子的冥想”;进而,真我显现、智慧与真理合一,冥想便进入更高层次“无种子的冥想”。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瑜伽实践锻炼。

这一部分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阐述通过自律、学习经典、对神的顺服来促进冥想,除去生命的五种障碍;第二层次,回到过去的业行中,找到产生生命障碍及苦的根源——无明,并阐明了灭除无明的方式,指出消灭无明有赖不断的明辨,而明辨的智慧可以由瑜伽的锻炼获得。

这样,瑜伽的锻炼就被提到了生命解脱的高度;第三个层次,进入具体的瑜伽实践的探讨,提出了著名的“八支瑜伽”理念——持戒、精进、调身、调息、摄心、凝神、入定、三摩地。

这个八支,被视为瑜伽的基本修学体系,涵盖了瑜伽的基本内容,对后世瑜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后世出现的各种瑜伽行法在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在其基础上的修补,其中影响力最大的胜王瑜伽则直接引用“瑜伽八支”作为自己的修学体系。

第三部分:重点谈到禅定及其作用,描述了瑜伽神通力的主要种类。

凝神、入定、三摩地,在这里被从“八支”中分离出来,作为静坐冥想的主体。

随着定境的深入,过去、现在、未来已合为一体(禅学上叫“三际托空”),在此状态下,人的认识能力便超越了事物的一般原理与性质,以此能力返观事物的过去、现在、未来的转化原理,以及事物本身,并可得到真正的知识,同时引发神通、神力、灵力。

这一章也列举了种种由观想而起的神通妙用,但同时又告诫行者:“瑜伽士不要因这些灵力而骄傲起来,因为这样便会使他产生障碍及下堕”。

第四部分:主题是“解脱自在”。

本章首先比较了自然力与超自然力、意识与原初意识(三摩地)、一般行为与瑜伽士的行为、习性的存在与习性的成因,进而明示:事物之可知或不可知,取决于心灵被调整至的状态;当心灵变成更高形式的灵体,便能知觉更高的意识。

当三摩地让行者达到完全的分辨、完全舍弃了各种欲望的状态时,便能消除所有痛苦、排除各种因果的障碍,而获得自在。

这时,知识变得无限,知觉者、知觉能力与被知觉者圆融无二,个体已融入本体,这便是绝对的自由和根本意义上的解脱。

《瑜伽经》第一章 静坐冥想1、现在,我们要解释什么是瑜伽。

瑜伽是学会控制意识的转变。

这样,知觉者便能还其本来面目。

否则,我们便会认同于那些转变。

那些转变有五种,痛苦的与不痛苦的:知识、谬误、幻想、睡眠和记忆。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