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勝於治療,百病治本就從健脾胃開始! | 脾臟保養

小兒保健中醫保健營養知識名醫值班室田原生活+生活智慧名人專欄公益專題田原香健康網內容,將依照最新的研究資訊隨時更新,讓您充分掌握新知!營養知識<【告別數羊,中西醫聯手教你揮別失眠之苦】>>回列表預防勝於治療,百病治本就從健脾胃開始!專訪/鄧瑞鴻中醫師「胃腸好,人不老。

」言猶在耳的廣告詞點出了「養胃」的重要。

其實,脾胃的「預防」比「治療」更加重要。

現代人因應網路、3C等現代化發明,夜生活多彩多姿,加上「進補」觀念普及、飲食趨向精緻化,明明吃進很多營養補品,為什麼身體還是這麼虛,動不動就生病呢?小心,有可能是你的脾胃生病囉!中醫講的「脾胃」是指整個消化系統以及所屬經絡、肌肉、四肢、口唇等,而不是單指解剖學上的脾臟和胃部。

看過中醫的人應該都會發現,中醫很注重「健脾胃」這件事,那麼「脾胃」對人體來說有什麼作用呢?●人體氣血發電機首先,要先知道「人是氣血養成的」這個觀念。

脾和胃在生理上相互聯繫,在中醫也是互為表裡,同為身體的「氣血生化之源」,可以說是人體的發電機。

食物經過「胃」的消化吸收,成為用以生化氣血的「水穀精微(營養)」,再透過「脾」來運轉輸布至身體需要的地方,相輔相成就像一對好兄弟,所以「養胃」跟「健脾」是密不可分的,要養出好胃一定也要顧好脾。

金朝著名醫家李東桓曾在著作《脾胃論》中提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如果脾胃運化失常,就好比馬達無法運轉發電,氣血生化不足就會影響其他五臟六腑,間接造成許多病症,除了消化系統的疾病外,疼痛、哮喘、失眠、月經失調、焦慮等常見疾病都與脾胃有關。

而「健脾胃」也有幫助其他藥材吸收的作用,若脾胃無法正常的運作,使用再好的藥也是徒然,所以中醫師一般開藥方也會搭配健脾胃的藥材喔!●「腎精」的先鋒部隊中醫說「腎藏精」,腎就像貯藏精氣的銀行,儲存其中的腎精是生命之根本,人體如果是一顆樹,那腎精就是它的樹根,主宰人體生殖功能、生長發育等,可以分為腎與生俱來的「先天之精」和脾胃轉化食物的「後天之精」。

透過食物營養,也能轉換為「腎精」,關係圖如下: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脾胃為後天之本」。

腎的「先天之精」是出生時就決定好的固定資產,只能提領,無法存入,一旦過度損耗導致腎精不足,就會未老先衰,更可能提早進入更年期,不可不慎!不過別擔心,脾胃從食物化生而來的「後天之精」可以透過後天努力(飲食、運動等)來增加存款的量。

除非脾胃虛弱,導致氣血無法正常生化供應,才會動用到「先天之精」來維持身體所需的能量。

所以只要脾胃養得好,就不會造成必須取用「先天之精」而提早老化的情況。

所以中醫認為不論何時,「健脾胃」都是保健的基礎,只要將身體的脾胃底子打好,營養都充分的消化輸送到需要的地方,受到氣血滋養的身體就像罩上一層防護罩,各方面抵抗力都會比較好,自然就不怕小毛病來搗蛋囉!台灣濕熱的環境,多元的飲食文化,加上各種24小時營業的便利商店,冷飲、冰品隨手就有,很容易就將生冷寒涼的食物吃進肚,無疑是「病從口入」,造成脾胃的負擔,無形中重傷了脾胃而不自知。

一旦脾胃受到損害,營養進不去,廢棄物也出不來,就會落下身體的病根。

就好比輸送帶卡住不動,貨物卻一直進來,時間久了,再好的營養都會發臭變成垃圾。

要討好脾胃,「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是健脾胃的第一步,從現在起,抓住脾胃的飲食四原則,一起養出健康好脾胃吧!● 原則一:「咀嚼」才是幫助消化的關鍵脾胃喜歡容易消化的食物,食物進入口腔後,經過「咀嚼」這道程序,會將「食物來了」的訊息傳遞至腦部,大腦就會通知胃部:「該分泌胃液囉!」以減輕腸胃的負擔。

所以「咀嚼」才是消化的關鍵!胃不好的人反而更要注重「咀嚼」,建議進食的速度要緩慢,咀嚼至少20~30次才能讓唾液充分分解食物,國外也有研究證實,只要「咀嚼」做得充足,健康狀況也會明顯比同年齡的人好唷!●原則二:「清淡」飲食戒菸酒,不當藥罐子脾胃喜歡清淡的食物,常吃重口味的刺激性食物會對脾胃及食道造成傷害,不但破壞胃黏膜抵抗胃酸的能力,還會刺激胃酸大量分泌,造成「嘔酸水」、「火燒心」、「胃痛」等不舒服的症狀,更嚴重還可能造成「胃潰瘍」、「胃穿孔」、「胃食道逆流」等病症。

● 原則三:選擇溫度合宜的食物俗話說:「十個胃病九個寒。

」脾胃喜歡溫暖平和的食物,討厭寒涼或太過燥熱的食物,所以即使夏天再熱,也不該狂喝冷飲、狂吃冰品,要少吃生冷的食物(例如生魚片),冬天也要避免吃過於辛辣燥熱的食物,以免影響刺激到脾胃的運作。

此處的「寒涼」除了指食物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