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宣洩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快樂不是時刻感到開心,而是有能力宣洩情緒」3種方式讓 ...
既然「情緒的宣洩」這麼重要,那我們就來了解到底有哪些宣洩管道呢?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團體運動:透過發洩精力,讓情緒得到出口.ThisMoment更新於2018年12月18日04:58•發布於2018年12月13日16:00•Yen當金錢不再是人們生活的唯一目標,我們開始學習如何在人生中創造快樂、或是感受快樂,相信多數的我們,也總認為「快樂」是感到開心或幸福,是一種正面情緒。
不過刊登於美國心理學會的一份新研究《快樂的秘密:體驗一切真實情緒》裡頭,提到了「『真正的快樂』不是無時無刻感到開心,而是能在自身的情緒反應中找出意義,並且適度宣洩情緒」。
既然「情緒的宣洩」這麼重要,那我們就來了解到底有哪些宣洩管道呢?團體運動:透過發洩精力,讓情緒得到出口耶魯大學研究人員分析運動與精神健康的關係,結果發現「團隊運動」像是足球、籃球,對於避免憂慮、壓力等情緒問題的效果最好,而運動時間以每次45分鐘最佳。
相較於個人運動,團隊運動通常因為有勝負結果,反而能讓我們更專注於運動本身而忘記生活中的憂慮,不過也要特別注意不要因為「計分機制」,而讓自己的情緒壓力更大了!靜態舒壓:追求平靜,幫助情緒得到穩定有些人習慣在情緒來臨時,以激烈的方式宣洩情緒,但其實除了動態運動之外,也有許多靜態活動是能夠幫助我們身心靈達到舒緩,而且平時就能輕鬆做到的,像是最常聽到的「瑜珈」,在深呼吸、吐氣與身體伸展之間,我們能漸漸感受到身體裡血液的流動、身體各個部位被釋放開來的感覺,在展開釋放的過程中,也正意味著我們正在接受所有的情緒,並以一種緩和的方式與他相處。
另外,幫助身體新陳代謝的「泡澡」也是很好的舒壓管道,能夠快速幫助情緒的緩解。
療癒美食:咬一口美味,嚐一口天堂滋味除了運動跟與身體互動之外,「美食」也絕對是許多人紓壓的主要方式,當我們吃到好吃的食物時,會讓腦內啡生成,讓心情抱持愉快;食物就像擁有某種魔力,能讓我們瞬間感到滿溢的幸福感,而在享用完美味的食物之後,我們多半會感到滿足,頓時將其他憂心擾人事物拋開,享受當下的愉悅。
但要注意的是,別讓「美食」成為逃離情緒或是生活的一種慰藉喔!每個人偏愛的宣洩情緒方式不同,相信嘗試多種管道過後,每個人都會慢慢找到自己喜歡、而且適合的發洩方法!延伸閱讀:#AStrongerMind:也許我們都該學會定期清理那些「心理垃圾」加入|ThisMoment|LINE@,一起發現生活的每一刻美好。
查看原始文章人際
不過刊登於美國心理學會的一份新研究《快樂的秘密:體驗一切真實情緒》裡頭,提到了「『真正的快樂』不是無時無刻感到開心,而是能在自身的情緒反應中找出意義,並且適度宣洩情緒」。
既然「情緒的宣洩」這麼重要,那我們就來了解到底有哪些宣洩管道呢?團體運動:透過發洩精力,讓情緒得到出口耶魯大學研究人員分析運動與精神健康的關係,結果發現「團隊運動」像是足球、籃球,對於避免憂慮、壓力等情緒問題的效果最好,而運動時間以每次45分鐘最佳。
相較於個人運動,團隊運動通常因為有勝負結果,反而能讓我們更專注於運動本身而忘記生活中的憂慮,不過也要特別注意不要因為「計分機制」,而讓自己的情緒壓力更大了!靜態舒壓:追求平靜,幫助情緒得到穩定有些人習慣在情緒來臨時,以激烈的方式宣洩情緒,但其實除了動態運動之外,也有許多靜態活動是能夠幫助我們身心靈達到舒緩,而且平時就能輕鬆做到的,像是最常聽到的「瑜珈」,在深呼吸、吐氣與身體伸展之間,我們能漸漸感受到身體裡血液的流動、身體各個部位被釋放開來的感覺,在展開釋放的過程中,也正意味著我們正在接受所有的情緒,並以一種緩和的方式與他相處。
另外,幫助身體新陳代謝的「泡澡」也是很好的舒壓管道,能夠快速幫助情緒的緩解。
療癒美食:咬一口美味,嚐一口天堂滋味除了運動跟與身體互動之外,「美食」也絕對是許多人紓壓的主要方式,當我們吃到好吃的食物時,會讓腦內啡生成,讓心情抱持愉快;食物就像擁有某種魔力,能讓我們瞬間感到滿溢的幸福感,而在享用完美味的食物之後,我們多半會感到滿足,頓時將其他憂心擾人事物拋開,享受當下的愉悅。
但要注意的是,別讓「美食」成為逃離情緒或是生活的一種慰藉喔!每個人偏愛的宣洩情緒方式不同,相信嘗試多種管道過後,每個人都會慢慢找到自己喜歡、而且適合的發洩方法!延伸閱讀:#AStrongerMind:也許我們都該學會定期清理那些「心理垃圾」加入|ThisMoment|LINE@,一起發現生活的每一刻美好。
查看原始文章人際
2. 宣洩怒氣不如「釋放能量」!找出方法面對憤怒
「想法」是理性的,但「擔心」是一種情緒反應,把兩個結合成一體,就成了憂慮的理由,但只要分開看待,就能保護自己免受憂慮的想法控制。
我 ...首頁 / 壓力壓力宣洩怒氣不如「釋放能量」!找出方法面對憤怒你可以憤怒,但要管理憤怒圖/Shutterstockelwynn 大是文化 2019-07-20分享傳送A+患者經常抱怨被「擔心的想法」困擾。
再次強調,這就是侵犯邊界,因為他們把兩個不同的概念混在一起。
「想法」是理性的,但「擔心」是一種情緒反應,把兩個結合成一體,就成了憂慮的理由,但只要分開看待,就能保護自己免受憂慮的想法控制。
我可以用抽象的方法思考任何事情,甚至是死亡,但依舊保持理性、不帶感情,比方說規劃自己的葬禮或立遺囑,我甚至還會開玩笑說:「希望不會遺囑一寫完就掛了。
」假如有一天,醫生宣告我剩半年可活,那看淡死亡的態度恐怕就會消失,變得非常情緒化。
這就是「想法」和「擔心」的差別,記住這一點,就可以隨興思考任何事情,而不會覺得難受,只要保持情感距離就好。
假如你想思考問題,請儘管去思考,但要把情緒擺在一旁。
此時可以對自己說:「現在不是鬧情緒的時候。
」之後再找個時間好好整理自己的情緒。
不管你做什麼,都要行使控制權。
最後是誰要負責?既然是你的話,就要維護自己的「思考權」!你當然可以憤怒,但要管理憤怒大家都認為憤怒是可以控制的,所以有病人要求我幫助他,有時這也被稱為「憤怒管理」,但這個術語是什麼意思呢?其實「控制」與「管理」是幾乎完全相反的概念。
控制是因為排斥某件事物,所以試圖抑制;管理則是允許某件事物存在,然後引導或操縱其使用或表達方式,而情緒是需要被管理,並非控制。
所謂的負面情緒,是指某件事沒有按照計畫發展產生的反應,這件事因此成了潛在威脅,基本上有兩個選擇:帶著憂傷與淚水退縮;或用帶點暴力的行為來表達憤怒。
更仔細觀察的話,會發現其實是在處理兩個不同的問題;一個是看得到的行為,另一個是行動背後的情緒,這就產生了循環論證,如同第一部探討情緒時所提到的。
為了說明「行動」與「行動背後的情緒」多麼容易被搞混,舉例來說:看到某人在拆房子的時候,他是在生氣,還是在工作?難道有人以拆屋為業,拆房子的時候就不會生氣了嗎?搞不好他才剛跟工頭吵過架,然後藉由拆屋來發洩怒氣,如果真是這樣,他們的合法行為會變成攻擊行為嗎?很顯然,這種破壞舉動究竟是非法行為,還是拆屋工作,是由周遭狀況決定的,而不是看個人的情緒。
不同的人對事情都會做出不一樣的解讀。
你說這叫「強悍」,我卻說是「冷血」。
而同理心也可能被視為「軟弱」、「憤怒」或「憂傷」,就算是同樣的行動,對其解讀也會因為行動者與自己的交情深淺,而有所不同。
再打個比方:當孩子正在哭泣,他是悲傷還是受挫?是傷到自己,還是想要擁抱?是生氣、害怕,還是累了?就算大致了解狀況,也無法確定哭泣的原因是否混了好幾種情緒(例如小孩累了找不到媽媽抱,於是感到受挫)。
這樣解釋就可以知道,替情緒貼標籤是很容易出錯的。
當我們觀察到(或感覺到)某種情緒,會用自己的參考架構(對一件事物的判斷依據,即援引某些資料來判斷一件事物)去解讀對方的感受或行為動機,並做出回應;例如另一半覺得是在對話,但你認為是在吵架。
說了這麼多,談到管理憤怒的時候,到底是在講什麼東西?我們對周遭事物的反應(聲音、事件、期待的事情落空),就是情緒的主觀面向,顯然體驗到的事物是令人不快的,否則應該既快樂又滿足才對,原始腦把事情當成威脅處理,於是開關被打開,然後感受到一股能量奔騰。
這股能量就是所謂的怒氣(或其他情緒),驅使我們爆發怒火或其他「抵抗」反應,結果就會攻擊某樣東西,或與對方產生肉體衝突,原本高漲的腎上腺素,會透過捶打、揮舞與大叫等具體行為來釋放,然後就會覺得舒服一些。
但這種舒緩的感覺很短暫,只能持續到該替自己的行為善後的時候。
我們後悔自己做出的傻事,並向對方表示自己不是故意的,下次絕對不會再犯了。
之前提過,情緒與大腦中的生存機制相連的,所以稍微不留意,就會凌駕理智。
對真實或感到的威脅做出反應時,還是使用了大腦底層(就位置與發展順序來說皆是如此)的部位。
雖然大腦發展出思考能力,能夠考量各個選項,但不是每次都會使用這個能力。
然而,我們一直認為自己是理性的動物。
❝實際上,情緒越強烈,行動就越不理性
我 ...首頁 / 壓力壓力宣洩怒氣不如「釋放能量」!找出方法面對憤怒你可以憤怒,但要管理憤怒圖/Shutterstockelwynn 大是文化 2019-07-20分享傳送A+患者經常抱怨被「擔心的想法」困擾。
再次強調,這就是侵犯邊界,因為他們把兩個不同的概念混在一起。
「想法」是理性的,但「擔心」是一種情緒反應,把兩個結合成一體,就成了憂慮的理由,但只要分開看待,就能保護自己免受憂慮的想法控制。
我可以用抽象的方法思考任何事情,甚至是死亡,但依舊保持理性、不帶感情,比方說規劃自己的葬禮或立遺囑,我甚至還會開玩笑說:「希望不會遺囑一寫完就掛了。
」假如有一天,醫生宣告我剩半年可活,那看淡死亡的態度恐怕就會消失,變得非常情緒化。
這就是「想法」和「擔心」的差別,記住這一點,就可以隨興思考任何事情,而不會覺得難受,只要保持情感距離就好。
假如你想思考問題,請儘管去思考,但要把情緒擺在一旁。
此時可以對自己說:「現在不是鬧情緒的時候。
」之後再找個時間好好整理自己的情緒。
不管你做什麼,都要行使控制權。
最後是誰要負責?既然是你的話,就要維護自己的「思考權」!你當然可以憤怒,但要管理憤怒大家都認為憤怒是可以控制的,所以有病人要求我幫助他,有時這也被稱為「憤怒管理」,但這個術語是什麼意思呢?其實「控制」與「管理」是幾乎完全相反的概念。
控制是因為排斥某件事物,所以試圖抑制;管理則是允許某件事物存在,然後引導或操縱其使用或表達方式,而情緒是需要被管理,並非控制。
所謂的負面情緒,是指某件事沒有按照計畫發展產生的反應,這件事因此成了潛在威脅,基本上有兩個選擇:帶著憂傷與淚水退縮;或用帶點暴力的行為來表達憤怒。
更仔細觀察的話,會發現其實是在處理兩個不同的問題;一個是看得到的行為,另一個是行動背後的情緒,這就產生了循環論證,如同第一部探討情緒時所提到的。
為了說明「行動」與「行動背後的情緒」多麼容易被搞混,舉例來說:看到某人在拆房子的時候,他是在生氣,還是在工作?難道有人以拆屋為業,拆房子的時候就不會生氣了嗎?搞不好他才剛跟工頭吵過架,然後藉由拆屋來發洩怒氣,如果真是這樣,他們的合法行為會變成攻擊行為嗎?很顯然,這種破壞舉動究竟是非法行為,還是拆屋工作,是由周遭狀況決定的,而不是看個人的情緒。
不同的人對事情都會做出不一樣的解讀。
你說這叫「強悍」,我卻說是「冷血」。
而同理心也可能被視為「軟弱」、「憤怒」或「憂傷」,就算是同樣的行動,對其解讀也會因為行動者與自己的交情深淺,而有所不同。
再打個比方:當孩子正在哭泣,他是悲傷還是受挫?是傷到自己,還是想要擁抱?是生氣、害怕,還是累了?就算大致了解狀況,也無法確定哭泣的原因是否混了好幾種情緒(例如小孩累了找不到媽媽抱,於是感到受挫)。
這樣解釋就可以知道,替情緒貼標籤是很容易出錯的。
當我們觀察到(或感覺到)某種情緒,會用自己的參考架構(對一件事物的判斷依據,即援引某些資料來判斷一件事物)去解讀對方的感受或行為動機,並做出回應;例如另一半覺得是在對話,但你認為是在吵架。
說了這麼多,談到管理憤怒的時候,到底是在講什麼東西?我們對周遭事物的反應(聲音、事件、期待的事情落空),就是情緒的主觀面向,顯然體驗到的事物是令人不快的,否則應該既快樂又滿足才對,原始腦把事情當成威脅處理,於是開關被打開,然後感受到一股能量奔騰。
這股能量就是所謂的怒氣(或其他情緒),驅使我們爆發怒火或其他「抵抗」反應,結果就會攻擊某樣東西,或與對方產生肉體衝突,原本高漲的腎上腺素,會透過捶打、揮舞與大叫等具體行為來釋放,然後就會覺得舒服一些。
但這種舒緩的感覺很短暫,只能持續到該替自己的行為善後的時候。
我們後悔自己做出的傻事,並向對方表示自己不是故意的,下次絕對不會再犯了。
之前提過,情緒與大腦中的生存機制相連的,所以稍微不留意,就會凌駕理智。
對真實或感到的威脅做出反應時,還是使用了大腦底層(就位置與發展順序來說皆是如此)的部位。
雖然大腦發展出思考能力,能夠考量各個選項,但不是每次都會使用這個能力。
然而,我們一直認為自己是理性的動物。
❝實際上,情緒越強烈,行動就越不理性
3. 宣洩之意義、價值及其在心理演劇中的應用
5、宣洩的最大價值在促使人們釋放情緒壓力,承認及接受自己的問題、以及在行動上找到新的可能性。
宣洩在心理劇中的價值與應用. Yalom(1985)很早就將宣洩 ...咨询精神分析经典精神分析客体关系自我心理学自体/主体间依恋理论拉康实操技能家庭治疗动力模型萨提亚经验模型代际模型米纽钦结构模型策略模型米兰系统模型叙事模型行为认知模型后现代建构模型心理教育模型案例术语讲座认知行为CBT认知行为疗法BA行为激活REBT合理情绪ST图式疗法现实疗法正念内观ACT接受与现实疗法DBT辩证行为疗法CFT慈悲聚焦人本存在存在主义疗法人本主义PCT当事人中心聚焦疗法格式塔疗法其他疗法意象对话TA沟通分析催眠心理剧分类诊断抑郁焦虑强迫双相及相关障碍PTSD性欲倒错障碍进食障碍睡眠障碍人格障碍心理学新闻科普心理学视频心理百家心理学分支心理学院系心理学人心理人专栏心理咨询师心理园地 日志博客 活动 小组生活社会心理生活心理电影评论心理测试书籍科普入门励志自助育儿教育咨询治疗分支应用书籍标签网址课程宣洩之意義、價值及其在心理演劇中的應用作者:楊明磊/8122次阅读时间:2001年9月10日标签:心理剧宣洩首页>心理学人>心理学人>楊明磊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宣洩之意義、價值及其在心理演劇中的應用楊明磊本文刊登於:楊明磊(1986)諮商與輔導,126期,頁30-33前言多年前第一次接觸心理劇時,即驚訝於其震憾人心的呈現方式,尤其是看到劇場中的成員可以如此縱情的放聲大哭,及哭泣後所呈現的詳和與了然,更是讓自己感到好奇,何以人在經歷了情緒宣洩後可以有如此大的轉變,隨著持續的參與心理演劇,在主角、輔角、觀眾不同的身份中體會到不同程度的宣洩經驗與釋放,也看到了自己在這些宣洩經驗後的轉變,對宣洩的意義也有了更大的好奇與興趣,於是有了這一篇報告。
電視節目常以「賺人熱淚」來表示劇情的動人心弦,也常用「可歌可泣」、「驚天地、泣鬼神」等語句來形容一個故事的偉大與感人的程度,彷彿能讓人哭是一件很具吸引力的事。
我們也常鼓勵一個人在傷心的時候不妨好好的哭一哭,讓情緒有所宣洩,認為將累積心中的情緒透過宣洩加以釋放對人是有幫助的。
然而宣洩真的有用嗎?如果有,是怎樣的用處?在團體諮商中宣洩的價值是什麼?宣洩是否也會帶來負面的結果?宣洩在心理演劇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什麼?如果宣洩有價值,如何引導主角與觀眾走向有幫助的宣洩?是本文想探討的。
宣洩的意義與價值宣洩(catharsis)一詞源自希臘文Katharsis,本意為淨化或清潔,或指透過淨化與清潔以達到一種新的狀態(Nichols&Zax,1977)。
在宗教上,宣洩代表的是重生,是靈魂及靈性的釋放。
在醫學上,宣洩指的是病人情緒上的淨化。
多數學者均認為宣洩是將心中積壓已久的情緒釋放出來以達到放鬆的境界,而學者間仍各自有其不同的角度,對宣洩的價值也各有其看法:亞里士多德(Aristotle)用宣洩來形容在觀看悲劇時所產生的情緒釋放,他認為人可以藉由觀看悲劇以引發心中類似的悲苦心情而達到宣洩的目的。
(Kellermann,1984)在心理治療中,FreudandBreuer用宣洩來描述病人突然回想到過去已遺忘的記憶,並伴隨著情緒表達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潛抑心中的能量被釋放,受阻的慾力(libido)開始暢通,因而感受到情緒上的釋放。
心理劇創始人莫雷諾(Moreno,1985,年代待確認)認為宣洩是治療過程的重要目標,透過宣洩,個體可自過去保守角色的束縛中釋放,而宣洩不只是情緒的釋放,還包括認知及行為的釋放,認知的釋放讓人意識到原本壓抑而不自知的經驗,因而對問題有了新的認識與領悟,同時也擴大了個體的自我概念;行動的釋放則是指在嘗試新的行動中體會到新的可能性,因而脫離舊有的行為模式。
Kellermann也認為完整的宣洩應包括情緒、認知及行為三種成份。
Blatner(1985)認為宣洩對個體自我的擴展具有(一)對過去隱藏未知的情感的察覺、發洩與整合(二)經驗到自我在其社會網絡中的存在等意義容格(CarlJung)認為透過宣洩可使人看到自己原本遺忘或壓抑的東西。
人可藉此看到的陰影,由此確認個人的完整性,因此宣洩本身即有其治療上的價值,容格在其「尋求靈魂的現代人」一書中有段這樣的話:如果我不能投射出一個陰影來,我怎麼可能是實體的呢?倘若我要成為完整的,我就必需要有黑暗的一面;只要我意識到了我的陰影,我也就記住了我是一個人,同其他人一樣.....宣洩療法的目標就是要達到徹底的傾訴,不僅在理智上承認這些事實,而且必須以心靈來鞏固
宣洩在心理劇中的價值與應用. Yalom(1985)很早就將宣洩 ...咨询精神分析经典精神分析客体关系自我心理学自体/主体间依恋理论拉康实操技能家庭治疗动力模型萨提亚经验模型代际模型米纽钦结构模型策略模型米兰系统模型叙事模型行为认知模型后现代建构模型心理教育模型案例术语讲座认知行为CBT认知行为疗法BA行为激活REBT合理情绪ST图式疗法现实疗法正念内观ACT接受与现实疗法DBT辩证行为疗法CFT慈悲聚焦人本存在存在主义疗法人本主义PCT当事人中心聚焦疗法格式塔疗法其他疗法意象对话TA沟通分析催眠心理剧分类诊断抑郁焦虑强迫双相及相关障碍PTSD性欲倒错障碍进食障碍睡眠障碍人格障碍心理学新闻科普心理学视频心理百家心理学分支心理学院系心理学人心理人专栏心理咨询师心理园地 日志博客 活动 小组生活社会心理生活心理电影评论心理测试书籍科普入门励志自助育儿教育咨询治疗分支应用书籍标签网址课程宣洩之意義、價值及其在心理演劇中的應用作者:楊明磊/8122次阅读时间:2001年9月10日标签:心理剧宣洩首页>心理学人>心理学人>楊明磊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宣洩之意義、價值及其在心理演劇中的應用楊明磊本文刊登於:楊明磊(1986)諮商與輔導,126期,頁30-33前言多年前第一次接觸心理劇時,即驚訝於其震憾人心的呈現方式,尤其是看到劇場中的成員可以如此縱情的放聲大哭,及哭泣後所呈現的詳和與了然,更是讓自己感到好奇,何以人在經歷了情緒宣洩後可以有如此大的轉變,隨著持續的參與心理演劇,在主角、輔角、觀眾不同的身份中體會到不同程度的宣洩經驗與釋放,也看到了自己在這些宣洩經驗後的轉變,對宣洩的意義也有了更大的好奇與興趣,於是有了這一篇報告。
電視節目常以「賺人熱淚」來表示劇情的動人心弦,也常用「可歌可泣」、「驚天地、泣鬼神」等語句來形容一個故事的偉大與感人的程度,彷彿能讓人哭是一件很具吸引力的事。
我們也常鼓勵一個人在傷心的時候不妨好好的哭一哭,讓情緒有所宣洩,認為將累積心中的情緒透過宣洩加以釋放對人是有幫助的。
然而宣洩真的有用嗎?如果有,是怎樣的用處?在團體諮商中宣洩的價值是什麼?宣洩是否也會帶來負面的結果?宣洩在心理演劇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什麼?如果宣洩有價值,如何引導主角與觀眾走向有幫助的宣洩?是本文想探討的。
宣洩的意義與價值宣洩(catharsis)一詞源自希臘文Katharsis,本意為淨化或清潔,或指透過淨化與清潔以達到一種新的狀態(Nichols&Zax,1977)。
在宗教上,宣洩代表的是重生,是靈魂及靈性的釋放。
在醫學上,宣洩指的是病人情緒上的淨化。
多數學者均認為宣洩是將心中積壓已久的情緒釋放出來以達到放鬆的境界,而學者間仍各自有其不同的角度,對宣洩的價值也各有其看法:亞里士多德(Aristotle)用宣洩來形容在觀看悲劇時所產生的情緒釋放,他認為人可以藉由觀看悲劇以引發心中類似的悲苦心情而達到宣洩的目的。
(Kellermann,1984)在心理治療中,FreudandBreuer用宣洩來描述病人突然回想到過去已遺忘的記憶,並伴隨著情緒表達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潛抑心中的能量被釋放,受阻的慾力(libido)開始暢通,因而感受到情緒上的釋放。
心理劇創始人莫雷諾(Moreno,1985,年代待確認)認為宣洩是治療過程的重要目標,透過宣洩,個體可自過去保守角色的束縛中釋放,而宣洩不只是情緒的釋放,還包括認知及行為的釋放,認知的釋放讓人意識到原本壓抑而不自知的經驗,因而對問題有了新的認識與領悟,同時也擴大了個體的自我概念;行動的釋放則是指在嘗試新的行動中體會到新的可能性,因而脫離舊有的行為模式。
Kellermann也認為完整的宣洩應包括情緒、認知及行為三種成份。
Blatner(1985)認為宣洩對個體自我的擴展具有(一)對過去隱藏未知的情感的察覺、發洩與整合(二)經驗到自我在其社會網絡中的存在等意義容格(CarlJung)認為透過宣洩可使人看到自己原本遺忘或壓抑的東西。
人可藉此看到的陰影,由此確認個人的完整性,因此宣洩本身即有其治療上的價值,容格在其「尋求靈魂的現代人」一書中有段這樣的話:如果我不能投射出一個陰影來,我怎麼可能是實體的呢?倘若我要成為完整的,我就必需要有黑暗的一面;只要我意識到了我的陰影,我也就記住了我是一個人,同其他人一樣.....宣洩療法的目標就是要達到徹底的傾訴,不僅在理智上承認這些事實,而且必須以心靈來鞏固
4. 《練習不壓抑》:把負能量炸彈帶到「接納小房間」
標籤: 宣洩, 佛洛伊德, 身心健康, 靠北, 刺激, 反應, 接納, 練習不壓抑. ... 宣洩式的情緒表達,反而使我們對自己不喜歡的情緒(如生氣)「 ...現正閱讀《練習不壓抑》:把負能量炸彈帶到「接納小房間」2018/04/08,健康PhotoCredit:Angela_Yuriko_Smith@PixabayCC0精選書摘TNL精選書籍,讓你站上文字巨人的肩膀,遠眺世界。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文:蘇益賢「宣洩」有用嗎?出於直覺,「宣洩」似乎是破解壓抑的好方式。
不過,科學研究是否支持這種說法呢?很久之前,心理學家確實認為,既然壓抑對身心不好,那提供一個不壓抑的宣洩管道,應該就能處理掉壓抑帶來的負面影響。
第一個有這樣念頭的人,正是祖師級心理學家佛洛伊德。
佛洛伊德定義了「宣洩」(Catharsis)的概念,認為「將內心壓抑的經驗,透過具體行動釋放出來」,對人的身心健康有幫助。
以「生氣」為例,如果持續累積怒氣,可能就像氣球一直打氣一樣;長期壓抑的後果就是早晚爆炸。
因此,在治療時若能引導個案表達、展現自己的憤怒,就能反轉壓抑的不利影響。
在邏輯上,這種處理方法看似正確,因此在歷史上確實被使用了一陣子。
後來,心理學開始走向「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的時代。
相關研究發現事情沒這麼單純。
宣洩怒氣反而會讓一個人「更容易」有這樣的情緒。
他們找了一群沒有攻擊性的小孩,發給他們玩具(如槍械、刀子等暴力玩具),鼓勵他們在實驗室踢傢俱、破壞環境等,藉此展現不開心的情緒。
之後,研究者追蹤這群小孩在家的行為,發現他們確實比較「不壓抑」了。
不過,他們不壓抑的方法是增加攻擊行為,甚至比之前還要有敵意和攻擊性。
研究者解釋,很可能是因為他們把宣洩這件事情「學起來」了。
以台灣員工為對象的研究發現,在工作時對同事展現怒氣之後,憤怒情緒不減反增。
同時,除了處理憤怒的餘波之外,當事人還會變得憂心忡忡,一直回想自己剛剛犯的「錯事」,反而要花更多力氣去修補衝動造成的後果。
宣洩式的情緒表達,反而使我們對自己不喜歡的情緒(如生氣)「熟能生巧」,進而讓它更常出現。
宣洩過後,反倒得更常面對那些負面情緒,有沒有覺得這種結果和「壓抑」其實很類似?近幾年,網路開始流行「靠北XX系列粉絲團」,提供網友在網站上匿名釋放負能量。
宣洩當下,感覺應該是不錯的。
不過,這樣「靠北」完的舒服效果會維持多久,值得思考。
「靠北」的時候,是不是又再次提醒自己這些狗屁倒灶的事情?過度沉浸在這些負能量裡,是不是反又增添更多無力感?同時,把所有力氣都用在靠北時,又還剩多少力氣,可以去追求會帶來好心情的事呢?「刺激」和「反應」之間遇到事情,或者說,接收到一個「刺激」之後,我們會做出一些回應,用心理學的術語來說則是做出「反應」。
這種「刺激——反應」的連結,是所有生物的本能。
人類與其他生物的差異之處在於:我們是少數能在刺激與反應「中間」(也就是在做出反應之前)停留一段時間的生物。
若我們能在「中間」停留久一點,就更有機會做出不同的反應。
不過,要能停留在中間久一點並不簡單。
如果刺激是比較正面的(像是「看到麥香魚」),我們通常難以抵擋這個刺激帶來的「誘惑」,會想快速做出反應(把它買下來吃)。
如果刺激是負面的(像是「被老闆罵」),想要待在中間,就得跟生氣的感受共處,更是件不舒服的事。
因此,在刺激與反應中間,我們常做的事並非「待久一點」,而是「壓抑」。
壓抑後,我們得不到「刺激」提供的資訊,也聽不見自己內心的聲音。
選擇宣洩則是另一種極端,我們被不舒服帶來的感覺給逼急了,當下決定速戰速決、聽直覺行事,快把事情了結;這種衝動決定,常常是不明智的。
刺激中間反應被老闆罵生氣、憤怒(選擇壓抑)持續壓抑:忍氣吞聲壓抑失敗:嗆回去不舒服、生氣(選擇待在這邊)尷尬看著老闆老闆發現自己情緒太過了,主動說抱歉詢問老闆在意的地方可以如何改善想到之前也有同事犯過同樣的錯,理解老闆為何這麼生氣存在心理學家法蘭柯(ViktorE.Frankl)曾說,所謂的自由,乃存在於刺激跟反應之間。
生活是這樣子的,我們通常不能「選擇」要面對哪些刺激。
我們既無法選擇老闆,也無法逃脫升學壓力。
我們能做的,就是練就「做出更多好反應」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文:蘇益賢「宣洩」有用嗎?出於直覺,「宣洩」似乎是破解壓抑的好方式。
不過,科學研究是否支持這種說法呢?很久之前,心理學家確實認為,既然壓抑對身心不好,那提供一個不壓抑的宣洩管道,應該就能處理掉壓抑帶來的負面影響。
第一個有這樣念頭的人,正是祖師級心理學家佛洛伊德。
佛洛伊德定義了「宣洩」(Catharsis)的概念,認為「將內心壓抑的經驗,透過具體行動釋放出來」,對人的身心健康有幫助。
以「生氣」為例,如果持續累積怒氣,可能就像氣球一直打氣一樣;長期壓抑的後果就是早晚爆炸。
因此,在治療時若能引導個案表達、展現自己的憤怒,就能反轉壓抑的不利影響。
在邏輯上,這種處理方法看似正確,因此在歷史上確實被使用了一陣子。
後來,心理學開始走向「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的時代。
相關研究發現事情沒這麼單純。
宣洩怒氣反而會讓一個人「更容易」有這樣的情緒。
他們找了一群沒有攻擊性的小孩,發給他們玩具(如槍械、刀子等暴力玩具),鼓勵他們在實驗室踢傢俱、破壞環境等,藉此展現不開心的情緒。
之後,研究者追蹤這群小孩在家的行為,發現他們確實比較「不壓抑」了。
不過,他們不壓抑的方法是增加攻擊行為,甚至比之前還要有敵意和攻擊性。
研究者解釋,很可能是因為他們把宣洩這件事情「學起來」了。
以台灣員工為對象的研究發現,在工作時對同事展現怒氣之後,憤怒情緒不減反增。
同時,除了處理憤怒的餘波之外,當事人還會變得憂心忡忡,一直回想自己剛剛犯的「錯事」,反而要花更多力氣去修補衝動造成的後果。
宣洩式的情緒表達,反而使我們對自己不喜歡的情緒(如生氣)「熟能生巧」,進而讓它更常出現。
宣洩過後,反倒得更常面對那些負面情緒,有沒有覺得這種結果和「壓抑」其實很類似?近幾年,網路開始流行「靠北XX系列粉絲團」,提供網友在網站上匿名釋放負能量。
宣洩當下,感覺應該是不錯的。
不過,這樣「靠北」完的舒服效果會維持多久,值得思考。
「靠北」的時候,是不是又再次提醒自己這些狗屁倒灶的事情?過度沉浸在這些負能量裡,是不是反又增添更多無力感?同時,把所有力氣都用在靠北時,又還剩多少力氣,可以去追求會帶來好心情的事呢?「刺激」和「反應」之間遇到事情,或者說,接收到一個「刺激」之後,我們會做出一些回應,用心理學的術語來說則是做出「反應」。
這種「刺激——反應」的連結,是所有生物的本能。
人類與其他生物的差異之處在於:我們是少數能在刺激與反應「中間」(也就是在做出反應之前)停留一段時間的生物。
若我們能在「中間」停留久一點,就更有機會做出不同的反應。
不過,要能停留在中間久一點並不簡單。
如果刺激是比較正面的(像是「看到麥香魚」),我們通常難以抵擋這個刺激帶來的「誘惑」,會想快速做出反應(把它買下來吃)。
如果刺激是負面的(像是「被老闆罵」),想要待在中間,就得跟生氣的感受共處,更是件不舒服的事。
因此,在刺激與反應中間,我們常做的事並非「待久一點」,而是「壓抑」。
壓抑後,我們得不到「刺激」提供的資訊,也聽不見自己內心的聲音。
選擇宣洩則是另一種極端,我們被不舒服帶來的感覺給逼急了,當下決定速戰速決、聽直覺行事,快把事情了結;這種衝動決定,常常是不明智的。
刺激中間反應被老闆罵生氣、憤怒(選擇壓抑)持續壓抑:忍氣吞聲壓抑失敗:嗆回去不舒服、生氣(選擇待在這邊)尷尬看著老闆老闆發現自己情緒太過了,主動說抱歉詢問老闆在意的地方可以如何改善想到之前也有同事犯過同樣的錯,理解老闆為何這麼生氣存在心理學家法蘭柯(ViktorE.Frankl)曾說,所謂的自由,乃存在於刺激跟反應之間。
生活是這樣子的,我們通常不能「選擇」要面對哪些刺激。
我們既無法選擇老闆,也無法逃脫升學壓力。
我們能做的,就是練就「做出更多好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