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不壓抑》:把負能量炸彈帶到「接納小房間」 | 情緒宣洩

標籤: 宣洩, 佛洛伊德, 身心健康, 靠北, 刺激, 反應, 接納, 練習不壓抑. ... 宣洩式的情緒表達,反而使我們對自己不喜歡的情緒(如生氣)「 ...現正閱讀《練習不壓抑》:把負能量炸彈帶到「接納小房間」2018/04/08,健康PhotoCredit:Angela_Yuriko_Smith@PixabayCC0精選書摘TNL精選書籍,讓你站上文字巨人的肩膀,遠眺世界。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文:蘇益賢「宣洩」有用嗎?出於直覺,「宣洩」似乎是破解壓抑的好方式。

不過,科學研究是否支持這種說法呢?很久之前,心理學家確實認為,既然壓抑對身心不好,那提供一個不壓抑的宣洩管道,應該就能處理掉壓抑帶來的負面影響。

第一個有這樣念頭的人,正是祖師級心理學家佛洛伊德。

佛洛伊德定義了「宣洩」(Catharsis)的概念,認為「將內心壓抑的經驗,透過具體行動釋放出來」,對人的身心健康有幫助。

以「生氣」為例,如果持續累積怒氣,可能就像氣球一直打氣一樣;長期壓抑的後果就是早晚爆炸。

因此,在治療時若能引導個案表達、展現自己的憤怒,就能反轉壓抑的不利影響。

在邏輯上,這種處理方法看似正確,因此在歷史上確實被使用了一陣子。

後來,心理學開始走向「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的時代。

相關研究發現事情沒這麼單純。

宣洩怒氣反而會讓一個人「更容易」有這樣的情緒。

他們找了一群沒有攻擊性的小孩,發給他們玩具(如槍械、刀子等暴力玩具),鼓勵他們在實驗室踢傢俱、破壞環境等,藉此展現不開心的情緒。

之後,研究者追蹤這群小孩在家的行為,發現他們確實比較「不壓抑」了。

不過,他們不壓抑的方法是增加攻擊行為,甚至比之前還要有敵意和攻擊性。

研究者解釋,很可能是因為他們把宣洩這件事情「學起來」了。

以台灣員工為對象的研究發現,在工作時對同事展現怒氣之後,憤怒情緒不減反增。

同時,除了處理憤怒的餘波之外,當事人還會變得憂心忡忡,一直回想自己剛剛犯的「錯事」,反而要花更多力氣去修補衝動造成的後果。

宣洩式的情緒表達,反而使我們對自己不喜歡的情緒(如生氣)「熟能生巧」,進而讓它更常出現。

宣洩過後,反倒得更常面對那些負面情緒,有沒有覺得這種結果和「壓抑」其實很類似?近幾年,網路開始流行「靠北XX系列粉絲團」,提供網友在網站上匿名釋放負能量。

宣洩當下,感覺應該是不錯的。

不過,這樣「靠北」完的舒服效果會維持多久,值得思考。

「靠北」的時候,是不是又再次提醒自己這些狗屁倒灶的事情?過度沉浸在這些負能量裡,是不是反又增添更多無力感?同時,把所有力氣都用在靠北時,又還剩多少力氣,可以去追求會帶來好心情的事呢?「刺激」和「反應」之間遇到事情,或者說,接收到一個「刺激」之後,我們會做出一些回應,用心理學的術語來說則是做出「反應」。

這種「刺激——反應」的連結,是所有生物的本能。

人類與其他生物的差異之處在於:我們是少數能在刺激與反應「中間」(也就是在做出反應之前)停留一段時間的生物。

若我們能在「中間」停留久一點,就更有機會做出不同的反應。

不過,要能停留在中間久一點並不簡單。

如果刺激是比較正面的(像是「看到麥香魚」),我們通常難以抵擋這個刺激帶來的「誘惑」,會想快速做出反應(把它買下來吃)。

如果刺激是負面的(像是「被老闆罵」),想要待在中間,就得跟生氣的感受共處,更是件不舒服的事。

因此,在刺激與反應中間,我們常做的事並非「待久一點」,而是「壓抑」。

壓抑後,我們得不到「刺激」提供的資訊,也聽不見自己內心的聲音。

選擇宣洩則是另一種極端,我們被不舒服帶來的感覺給逼急了,當下決定速戰速決、聽直覺行事,快把事情了結;這種衝動決定,常常是不明智的。

刺激中間反應被老闆罵生氣、憤怒(選擇壓抑)持續壓抑:忍氣吞聲壓抑失敗:嗆回去不舒服、生氣(選擇待在這邊)尷尬看著老闆老闆發現自己情緒太過了,主動說抱歉詢問老闆在意的地方可以如何改善想到之前也有同事犯過同樣的錯,理解老闆為何這麼生氣存在心理學家法蘭柯(ViktorE.Frankl)曾說,所謂的自由,乃存在於刺激跟反應之間。

生活是這樣子的,我們通常不能「選擇」要面對哪些刺激。

我們既無法選擇老闆,也無法逃脫升學壓力。

我們能做的,就是練就「做出更多好反應」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