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經》介紹@ 時空轉折的部落格:: 隨意窩Xuite日誌 | 瑜伽經

大約在公元前300年時, 印度聖哲帕坦伽利(patanjali)創作了《瑜伽經》,帕坦伽利不加偏見地系統整理了當時流行的各種宗派,又結合古典數論的哲學體系,從而 ...時空轉折的部落格這裡記錄了我的點點滴滴!所有資料純分享,無利益關係!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201211131520《瑜伽經》介紹?宗教資料《瑜伽經》作者---帕坦伽利Patanjali「瑜伽」(梵文YUJ)在梵文的意思是合一、相應,意思就是「结、結合、统一」。

歷史文物表明瑜伽公元前3000年在印度就有相關的修煉了,但是沒有任何人給瑜伽一個系統的解釋。

大約在公元前300年時,印度聖哲帕坦伽利(patanjali)創作了《瑜伽經》,帕坦伽利不加偏見地系統整理了當時流行的各種宗派,又結合古典數論的哲學體系,從而使瑜伽為印度正派哲學所承認,瑜伽也因此影響了印度的各種哲學而取得了印度文明的核心地位。

他撰寫了《瑜伽經》,賦予了瑜伽所有理論和知識,在這部著作裡,他闡述了瑜伽的定義、瑜伽的內容、瑜伽給身體內部帶來的變化等等。

帕坦伽利指出,瑜伽不是一種理論,不是存在與理論之上的,它更多的是一個實踐,如果要成為一位真正的瑜伽人,不是理論瑜伽,而是實踐瑜伽,這樣才能真正成為一個瑜伽人。

帕坦伽利對瑜伽目的明確到:瑜伽教授你如何控制你的大腦(CHITTA)。

古印度的宗教哲學派別林立,不過有三本著作被大多數印度人尊為經典,一「奧義書」,二「薄伽梵歌」,三「瑜伽經」,古印度婆羅門教提倡「梵我合一」理論,由於印度教的普及,加上另一位有名的瑜伽祖師同時也是印度教祖師商羯羅的影響,這三本書也被往後大多數的瑜伽士奉為經典。

「瑜伽」本是一種身心鍛鍊法,表面上看似與宗教無關,也可以說古印度任何宗教都採用。

從宗教上說,《瑜伽經》是屬於婆羅門教哲學,這和佛教是既有區別也有聯繫的。

婆羅門教認為:萬物有一個最高的本體----梵。

(強調靈魂的屬性)佛教認為:事物是沒有本體的,只有實相。

(強調靈魂的特性)《瑜伽經》所述內容和佛教禪定的方式是基本相一致,這要關係到兩個宗教的產生和發展。

觀心法門,據傳在印度已有七千年曆史,早期是以瑜伽之名流傳於喜馬拉雅山區,《奧義書》說:「瑜伽是堅定統治心和各種器官的活動。

」觀身不淨,觀受為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雜念最後無根可依,心念自然寧靜。

佛教很多經典都涉論瑜伽,認定瑜伽為佛家修煉的竅門之一,瑜伽的最終之術即是「冥想」。

《六祖壇經》有言:「佛向心中作,莫向心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怫。

」經過「內省」,臻於「心物不二,一體圓融」之界。

婆羅門教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印度河文明的時期,婆羅門教認為萬物有最高實體----梵,修行者的至高境界是要「梵我合一」。

 梵我合一是古印度宗教和哲學最核心的概念,也是瑜伽的哲學思想,它出自韋達經典和《奧義書》。

其基本含義是宇宙本體(梵或大我)和人的主體(“小我”)在本質上是同一的。

這一概念又與業報輪迴、精神解脫相輔相成,即:只有通過瑜伽的修煉親證“梵我合一”,個體靈魂才能擺脫生死輪迴獲得解脫!一、梵:包容一切,超越一切。

經典對“梵”(Brahman)一詞給出的意思是:1.至尊神不具人格特徵且無所不在的方面(梵光之海或無量無邊的光明世界)2.至尊人格神(博伽梵--所有存在的根源)3.物質能量總體(原質)4.個體靈魂(阿特瑪--真我)在印度傳統文化中,認為梵產生世界萬物,也能夠包羅世界萬象。

因此,梵存在著無限的潛力,蘊藏著萬象的特徵。

梵體現在一切當中,又從這一切當中超脫出來,不具有任何的屬性。

這就是梵,也即「大我」!二、我:個體靈魂和梵的顯現。

世界起源於梵,因為梵而存在,最終又復歸與梵。

但除梵之外,還有一個「我」。

「我」就是個體靈魂,即「小我」。

如果說梵是客觀世界的,那麼這個「我」就是主觀世界的。

印度哲學認為,人的靈魂只是梵的顯現,二者是統一不二的,但由於芸芸眾生受“無明”(愚昧)的遮蔽,無法認識這一真理,因而迷戀世俗生活,在生死中不斷輪迴。

三、梵我合一:回歸真正的自我,即阿特瑪(真我)。

梵我原本是合一的,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我」北禁錮在肉體中,在三界輪迴受苦。

因此,那個「阿特曼」(真我)才是真正的自我,而這個「小我」則是迷失的自我。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