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實戰錄】悲傷輔導筆記:「不斷擺盪、周旋向上 ... | 悲傷輔導步驟

林仁廷心理師的社會心理講義跳到主文現為諮商心理師,工作迄今20年餘,曾任部隊心輔官、監獄治療師、諮商機構心理師,目前服務社區駐點諮商、社福機構、大專校院,服務對象包括大專生、青少年、特教生,年齡從幼稚園到70多歲都有。

主修社會心理學,專長發展心理學、男性成長及成人亞斯研究。

家庭主夫,兩個孩子的爸,興趣是閱讀、烹飪、旅行、動漫兼畫畫、攝影、社會觀察與寫短篇小說。

經營粉絲專頁『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諮商心理師』部落格全站分類:醫療保健相簿部落格留言名片Jan23Mon201711:19【諮商實戰錄】悲傷輔導筆記:「不斷擺盪、周旋向上」我自己的經驗是,其實任何心理學的階段論,無論是馬斯洛、艾力克森及其他學者,都不會是直線前進的概念,因為「過去」從不會真正消除,而是暫置、共存、重新詮釋,過去會不斷重現,形成「不斷擺盪、周旋向上」(圖二)的概念,當事人本身會因任何生活的刺激、個人性格、成長經驗、偶發事件再度回到某階段,但再度回到某階段裡並不是「退化」,而是在周旋裡來來回回但整體每次都提升一點,看似等級沒升但其實升了經驗值的概念。

圖二:我的看法悲傷(grief)調適沒有階段沒有完全復原,而是迂迴前進「悲傷」的感受強大且複雜,但簡單來說,是指一個人遭遇失落或被剝奪心愛的人、關係或物時所產生一種悲哀、憤怒和罪惡感交織的感覺。

佛洛依德在1917年《悲傷與抑鬱》將之視為「對失去愛人或失去某個與個人環境相關的抽象概念,如祖國、自由、理想等」的反應,他強調悲傷並非病態(P.250)。

悲傷有其公開與私人的表現方式,視所處當下的社會、習俗及宗教影響所定。

到底個人的悲傷會怎麼進行呢?許多學者探討悲傷的過程,最常被引用的是ElisabethKübler-Ross(1969)人瀕臨死亡的情緒五階段:「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從拒絕將死的事實到坦然面對的過程,後來也常用於悲傷輔導,為一般助人者判斷悲傷情況的標準。

研究悲傷的學者很多,網路整理如圖一。

然而「階段(stage)」一詞令人誤會,多數人會以為是直線順序的前進,就像1.2.3.4.一樣到達終點,『最後階段=完全復原』,而任何悲傷表現不如預期的人,可能被認為他無法正確處理自己的情緒。

果真如此嗎?無論從生活經驗或輔導經驗來看,人的心理發展並非直線成長,「曲線迂迴」的概念反而比較能形容人類掙扎向上的心境。

Bonanno(2012,德國心理學家)發現,悲傷不是階段性的進行,而是隨著情緒起伏呈波浪前進:有時逝者家屬會完全淹沒在自己的痛苦中,隨後短時間內排除痛苦,然後為了自我保護而轉移焦點到其他事務…家屬即使在多年後仍然掛念逝者,而不是進入最後階段如教科書般地永遠跟這個人告別(P.254-255)。

我自己的經驗是,其實任何心理學的階段論,無論是馬斯洛、艾力克森及其他學者,都不會是直線前進的概念,因為「過去」從不會真正消除,而是暫置、共存、重新詮釋,過去會不斷重現,形成「不斷擺盪、周旋向上」(圖二)的概念,當事人本身會因任何生活的刺激、個人性格、成長經驗、偶發事件再度回到某階段,但再度回到某階段裡並不是「退化」,而是在周旋裡來來回回但整體每次都提升一點,看似等級沒升但其實升了經驗值的概念。

圖一:網路資料協助表達悲傷的三大方向當人突遇重大失落,情緒上一定都是震驚不知所措,產生麻木、悲傷大哭或生活癱瘓等混亂,行為上則從客觀可見的開始面對,如處理後事,最後才是心理面,等到最後獨處時才會慢慢湧現,並且影響日常生活。

悲傷的各種表現,在失落當下就四處跳躍著,此種跳躍即是當事人正在處理與調適的過程。

悲傷最好有外在資源協助:有對象可說及聽、一起探求逝者以往的更多訊息、藉助靈界或神的力量理解另個世界、心理諮商認識自己與逝者的關係…除了傾聽,如果你想幫助當事人,可以協助的有以下三方向:1.協助當事人允許悲傷存在及表達文化習俗裡表達失落與悲傷的儀式很多,但多數的繁文縟節是為逝者設計的,為逝者在另個世界好過(請參看電影《父後七日》),當事人喪期忙都忙不過來,沒有時間悲傷,可一但喪期結束,情緒就會爆發湧現如洪水猛獸,另一極端是壓抑太久也出不來了。

我們必須留意不被允許悲傷的心理機制及其背後文化意涵,然後協助「調整」而不是「改變」,才不會導致抗拒,最後共同找出或重新詮釋當事人可接受的說法,順利表現悲傷。

(1)若當事人壓抑:藏在心裡文化及宗教通常會以傷心傷身及影響逝者意念的說法避免當事人過度傷心,卻可能導致過度壓抑。

這種不能被知道的秘密對情緒釋放是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