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輔導步驟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哭泣無罪!用「悲傷五階段」好好地和親人告別

我們將使用cookie等資訊來優化您的體驗,繼續瀏覽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欲瞭解詳細內容,請詳閱隱私權保護政策×LINE會員找看護找長照資源熟齡來閱讀熟齡活動區搜尋首頁熟齡來閱讀心靈加油站哭泣無罪!用「悲傷五階段」好好地和親人告全部文章樂活養生心靈加油站長期照護病症知識新聞政策社會資源哭泣無罪!用「悲傷五階段」好好地和親人告別68433人瀏覽2016/05/30作者小虎文經過否定→憤怒→討價還價→沮喪的心理轉折後,慢慢地讓人能夠勇敢接受即將離別的事實。

其實有許多人在有限的生命時光內,創造了無限的生命回憶,讓「死亡」不再是毀滅的颶風,反而變成了親吻生命終點的微風。

諮詢/諮商心理師陳乃綾人生總要歷經生老病死,但唯有生,讓大多人感受到欣喜與希望,關於老病死,則容易避而不談,於是當它真正降臨時,就像驟雨來襲,讓人禁不住打擊;等待的時光不僅難熬,也讓其他人心中留下了悲傷的戰禍。

雖然並非每個人的反應都相同,但我們在那天來到前,可以先認清死亡的面貌,它不全然那麼神祕;在有限的時間裡,我們陪伴被照顧者在人生的最終章,讓他能有尊嚴、安詳地離開,我們就像是死亡的實習生,更了解什麼是「活在當下」,珍惜眼前的萬千風景。

在被診斷來日不多時,依據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的「悲傷五階段」理論,無論是照顧者或是被照顧者,都會歷經這五種心情轉折: (圖片來源:VernonChen-flickr)1.否定 「會不會是診斷有誤?」、「不可能是真的。

」無論是自己或是家人,都會反覆經歷這個階段,無法接受即將要死亡的事實,於是會用否定來逃避。

 (圖片來源:pixabay)2.憤怒 「為什麼是我(的家人)?」、「她還很年輕,為什麼她要死去?」、「世界上根本沒有神!」心情會由否定會轉為憤怒或是抱怨。

 (圖片來源:GeorgiePauwels-flickr)3.討價還價「如果我當初不要抽菸就好了。

」、「如果我能對她好一點,她的病情說不定會好轉……」有時會不禁想著,如果當初能做什麼,或是不做些什麼,也許現在就能避免生命即將走到盡期了。

 (圖片來源:DavidGoehring-flickr) 4.沮喪「我什麼事都做不了……」、「失去你,人生還有什麼意義呢?」憂鬱與沮喪的心情,不只是當事者,身邊的家人與朋友都無法拒絕悲傷來敲門。

  (圖片來源:Pixabay)5.接受 「是的,我們就是剩下多少的時間。

」、「未來他雖然會離開這個世界,但我們彼此的愛不會改變。

」 經過否定→憤怒→討價還價→沮喪的心理轉折後,慢慢地讓人能夠勇敢接受即將離別的事實。

其實有許多人在有限的生命時光內,創造了無限的生命回憶,讓「死亡」不再是毀滅的颶風,反而變成了親吻生命終點的微風。

歷經悲傷五階段,是每個人經歷重大失落的過程。

接受即將要離世的事實後,我們才能與患者討論人生最後一哩路,要怎麼過才不會有遺憾?為剩下的日子做妥善的安排,例如製作一份「心願清單」,讓患者能夠回顧過往,再次經歷生命的價值。

在剩下的日子裡,我們可以看有哪些想做、卻還沒做的事情,也許是到特殊的地點重溫回憶,也許是和吵架許久的親友和解,也許是去喜歡的餐廳再享受一次大餐,再看一次美麗的夕陽,再拍一次婚紗…… ▲照片擷取自《班傑明的奇幻旅程》   在有限的生命裡,好好地告別、好好地愛對於生者經常於心不忍的,是疾病末期造成病人痛苦的醫療程序,此時我們可以尋求「安寧照顧」(詳洽安寧照顧基金會),積極地減緩病人的不適感。

我們還是會覺得難過吧!那些能撫平悲傷的藝術療癒,像是聆聽音樂、閱讀、書寫、繪畫等等,也別忘了讓它們進入我們的生命裡,慰藉我們的心靈。

如果家中有年齡較小的孩子,我們可以與他們聊聊,分享彼此的感覺。

如果不知道該怎麼開口,有時可以閱讀相關主題的繪本,經由繪本的圖像與文字,我們可以更清楚與表達內心的情緒與想法,也是珍貴的生命教育。

諮商心理師陳乃綾提醒每一個人,所有的情緒都該被看見與被理解,尤其是我們的文化不喜歡的「負面情緒」,但其實我們可以允許自己有悲傷或者憤怒,接納自己的憂鬱與無助,唯有好好地哭過、痛過,進而能接受事實與放下傷痛,這是一個不容易的過程。

情緒會像波浪一樣,有時風平浪靜,有時波滔洶湧,但每一次的浪將隨著時間越來越小,越來越小......正因為體悟到生命是有限的,所以更提醒我們活在當下,好好地道別,好好地活在愛之中。

 作者|小虎文的其他文章>> 爺爺為什麼要過世?陪伴孩子度過悲



2. 悲傷諮商與治療@ 阿部的殯葬筆記本:: 痞客邦::

根據相關研究,疏通健康〈正常〉悲傷五個步驟: 1.) 覺察與接受 ... 續」是對往生者的遺族,也就是喪親者進行悲傷輔導,以及安排做七、百日等服務。

10. 王士峰 ...阿部的殯葬筆記本跳到主文歡迎光臨嚴崇榮(阿部)0916969434在痞客邦的小天地本站蒐集了許多關於殯葬喪禮的資訊如有侵犯版權請通知我我將盡速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移除部落格全站分類:生活綜合相簿部落格留言名片Apr10Thu201400:52悲傷諮商與治療第八章悲傷諮商與治療1.悲傷關懷、悲傷諮商、悲傷治療的界定〈或區分〉(1.)『悲傷關懷』:悲傷是一種正常、自然的情緒反應,沒有悲傷情緒反而才可能是病態的,悲傷反應只有強度與持續時間長短的差別,而沒有正常與病態的區分,不應對哀慟者做悲傷治療或諮商,應尊重哀慟者的悲傷節奏,只要從旁關懷與陪伴即可。

(2.)『悲傷諮商』:『在合理的時間內,幫助哀慟者促發非複雜性或正常的悲傷,使他們在健康的情況下完成悲傷。

』主要目的不在減少個人的傷痛,而是增能〈empowering〉,並使得個人能夠去處理與逝者之間分離的事實。

(3.)『悲傷治療』:『以專業的技術幫助複雜性或不正常悲傷的人。

』2.Lazare(1979)所提出十二項診斷複雜性悲傷的線索:1.)談到逝者就感到無可抑制的強烈及鮮明的悲傷。

2.)看似無關之小事情便引發強烈的悲傷反應。

3.)會談中出現失落的主題。

4.)不願意搬動遺物。

5.)病人曾產生類似死者曾有的生理病症6.)親人死亡後,生活有重大改變。

7.)長期的憂鬱。

8.)有模仿逝者的衝動。

9.)自毀的衝動。

10.)每年於固定的某段時間內有巨大的悲傷。

11.)對疾病及死亡的恐懼。

12.)了解死亡的過程。

3.病態悲傷型式,有下列三項特徵:1.)時間延長:慢性化的哀傷2.)扭曲的哀傷:過份地活躍、嘗試新的生活、拼命地工作、認同死者死前的症狀而產生轉化性疾患〈改裝的悲傷〉。

3.)反應過度強烈、過少或完全沒有:嚴重的憂鬱、敵意、罪惡感、退縮、沒有或壓抑哀傷、遲發性的哀傷。

4.健康〈正常〉悲傷過程與協助原則悲傷是一個過程,而非是一種狀態,所以疏通健康悲傷需經歷一些步驟。

根據相關研究,疏通健康〈正常〉悲傷五個步驟:1.)覺察與接受死亡:只有接受死亡發生的事實,悲傷才能開始釋放。

2.)對分離的反應:哀慟者,可能會出現無助、憤怒、愧疚等情緒,及伴隨這些情緒而來的幻聽、幻覺、託夢等悲傷行為。

3.)回憶及再經歷逝者以及和逝者的關係:Bulter〈1974〉認為人類對過往經驗的回憶是自然且普遍性的心理歷程。

GraftonEliason〈2000〉指出生命回顧在所有生命歷程的轉換階段,可以被當作面對改變的因應機轉。

回憶與再體驗逝者以及和逝者的關係,有助於安撫失落的情緒。

4.)調整舊有對逝者的依附並修正原有預設的世界5.)重新投入生活:將逝者存於心中繼續與逝者保持情感連結,帶著沈澱後的舊關係、某些情境與重要時間下偶爾仍會悲傷,但同時投入工作、新的生涯目標、新的人際關係中。

5.悲傷諮商與治療的實施1.)悲傷諮商與治療的介入對象:早期以『個人』為主要對象→考慮家庭的影響,協助對象延伸至『家庭』;當代有許多災難事件雖非發生在自己的生活環境中,因傳播媒體的報導,社會大眾亦受影響,因此以『社會』為單位的集體性悲傷諮商也開始受到重視。

2.)介入處理三種取向:i.對有失喪遭遇的個人,主動提供協助ii.等待喪親者遭遇困難,自覺有被協助之需要,並主動尋求者時iii.預防模式3.)悲傷諮商與實施方式有三種:個別、家庭、團體。

i.個別協助:是以一對一方式進行ii.家庭:家庭成員為協助對象iii.團體則有四種主要類型:支持團體、自助團體、團體諮商及團體治療等。

通常團體諮商、團體治療及支持團體是由受過專業訓練的領導者帶領,而自助團體則由共同經驗者所組成,自助團體較特別的是參與者不但是「助人者」,同時也是受助者。

4.)悲傷諮商與治療實施方式接入處理有三種取向:i.對有失喪遭遇的個人,主動提供協助ii.等待喪親者遭遇困難,自覺有被協助之需要,並主動尋求者時iii.預防模式,以相關研究為依據,評估哀慟者失落狀態,發現一至二年內操愈適應困難,事先提供協助,提升其調適悲傷的能力5.)Parkes〈1996〉將悲傷諮商與治療服務提



3. 【諮商實戰錄】悲傷輔導筆記:「不斷擺盪、周旋向上 ...

林仁廷心理師的社會心理講義跳到主文現為諮商心理師,工作迄今20年餘,曾任部隊心輔官、監獄治療師、諮商機構心理師,目前服務社區駐點諮商、社福機構、大專校院,服務對象包括大專生、青少年、特教生,年齡從幼稚園到70多歲都有。

主修社會心理學,專長發展心理學、男性成長及成人亞斯研究。

家庭主夫,兩個孩子的爸,興趣是閱讀、烹飪、旅行、動漫兼畫畫、攝影、社會觀察與寫短篇小說。

經營粉絲專頁『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諮商心理師』部落格全站分類:醫療保健相簿部落格留言名片Jan23Mon201711:19【諮商實戰錄】悲傷輔導筆記:「不斷擺盪、周旋向上」我自己的經驗是,其實任何心理學的階段論,無論是馬斯洛、艾力克森及其他學者,都不會是直線前進的概念,因為「過去」從不會真正消除,而是暫置、共存、重新詮釋,過去會不斷重現,形成「不斷擺盪、周旋向上」(圖二)的概念,當事人本身會因任何生活的刺激、個人性格、成長經驗、偶發事件再度回到某階段,但再度回到某階段裡並不是「退化」,而是在周旋裡來來回回但整體每次都提升一點,看似等級沒升但其實升了經驗值的概念。

圖二:我的看法悲傷(grief)調適沒有階段沒有完全復原,而是迂迴前進「悲傷」的感受強大且複雜,但簡單來說,是指一個人遭遇失落或被剝奪心愛的人、關係或物時所產生一種悲哀、憤怒和罪惡感交織的感覺。

佛洛依德在1917年《悲傷與抑鬱》將之視為「對失去愛人或失去某個與個人環境相關的抽象概念,如祖國、自由、理想等」的反應,他強調悲傷並非病態(P.250)。

悲傷有其公開與私人的表現方式,視所處當下的社會、習俗及宗教影響所定。

到底個人的悲傷會怎麼進行呢?許多學者探討悲傷的過程,最常被引用的是ElisabethKübler-Ross(1969)人瀕臨死亡的情緒五階段:「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從拒絕將死的事實到坦然面對的過程,後來也常用於悲傷輔導,為一般助人者判斷悲傷情況的標準。

研究悲傷的學者很多,網路整理如圖一。

然而「階段(stage)」一詞令人誤會,多數人會以為是直線順序的前進,就像1.2.3.4.一樣到達終點,『最後階段=完全復原』,而任何悲傷表現不如預期的人,可能被認為他無法正確處理自己的情緒。

果真如此嗎?無論從生活經驗或輔導經驗來看,人的心理發展並非直線成長,「曲線迂迴」的概念反而比較能形容人類掙扎向上的心境。

Bonanno(2012,德國心理學家)發現,悲傷不是階段性的進行,而是隨著情緒起伏呈波浪前進:有時逝者家屬會完全淹沒在自己的痛苦中,隨後短時間內排除痛苦,然後為了自我保護而轉移焦點到其他事務…家屬即使在多年後仍然掛念逝者,而不是進入最後階段如教科書般地永遠跟這個人告別(P.254-255)。

我自己的經驗是,其實任何心理學的階段論,無論是馬斯洛、艾力克森及其他學者,都不會是直線前進的概念,因為「過去」從不會真正消除,而是暫置、共存、重新詮釋,過去會不斷重現,形成「不斷擺盪、周旋向上」(圖二)的概念,當事人本身會因任何生活的刺激、個人性格、成長經驗、偶發事件再度回到某階段,但再度回到某階段裡並不是「退化」,而是在周旋裡來來回回但整體每次都提升一點,看似等級沒升但其實升了經驗值的概念。

圖一:網路資料協助表達悲傷的三大方向當人突遇重大失落,情緒上一定都是震驚不知所措,產生麻木、悲傷大哭或生活癱瘓等混亂,行為上則從客觀可見的開始面對,如處理後事,最後才是心理面,等到最後獨處時才會慢慢湧現,並且影響日常生活。

悲傷的各種表現,在失落當下就四處跳躍著,此種跳躍即是當事人正在處理與調適的過程。

悲傷最好有外在資源協助:有對象可說及聽、一起探求逝者以往的更多訊息、藉助靈界或神的力量理解另個世界、心理諮商認識自己與逝者的關係…除了傾聽,如果你想幫助當事人,可以協助的有以下三方向:1.協助當事人允許悲傷存在及表達文化習俗裡表達失落與悲傷的儀式很多,但多數的繁文縟節是為逝者設計的,為逝者在另個世界好過(請參看電影《父後七日》),當事人喪期忙都忙不過來,沒有時間悲傷,可一但喪期結束,情緒就會爆發湧現如洪水猛獸,另一極端是壓抑太久也出不來了。

我們必須留意不被允許悲傷的心理機制及其背後文化意涵,然後協助「調整」而不是「改變」,才不會導致抗拒,最後共同找出或重新詮釋當事人可接受的說法,順利表現悲傷。

(1)若當事人壓抑:藏在心裡文化及宗教通常會以傷心傷身及影響逝者意念的說法避免當事人過度傷心,卻可能導致過度壓抑。

這種不能被知道的秘密對情緒釋放是



4. 悲傷輔導實務介紹@ 閱讀與生活:: 隨意窩Xuite日誌

閱讀與生活生命真正的喜悅,源自於為一個自己認為值得的目標,付出無限心力的時刻。

SINCE2006.02.15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200903232200悲傷輔導實務介紹?教育論述悲傷輔導生離死別是人生最大的創痛。

人們必須藉由表達悲慟來哀悼失落,宣告分離,並且重新建立新關係。

否則,必會造成身心的不適和疾病,而無法走過悲傷。

壹、心理創傷的壓力一、所謂心理創傷包括超乎經驗之外,極度令人悲痛的事件,而造成心理創傷;並產生強烈的懼怕、無助或驚駭等反應。

此類的創傷是一種心理壓力,會對個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威脅。

二、人的腦袋就像個情緒桶一般,每天不斷地製造著各種的情緒,使其逐漸滿溢。

但是創傷事件不同,只要發生一次的創傷事件,就可能使內在的壓力到達警戒線,此時個體是脆弱的,只稍發生一件小事件,就可能使個體產生崩潰。

貳、認識創傷後壓力症候創傷後壓力是一種正常的經歷,而非一種疾症,但仍須適度的處理。

一旦症狀持續,形成長期性的症狀時(通常是一個月以上),方稱之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其最明顯的癥狀包括:過度警覺、麻木、退縮、迴避、不斷回想起創傷事件的情景,或記憶揮之不去。

參、創傷後壓力疾患一、目睹或經歷創傷經驗:曾經目擊、經驗或被迫面對威脅、死亡或身體傷害等事件,導致強烈的害怕、無助感或恐怖感受,可能以混亂或激動之行為表達。

二、反覆再體驗:無法控制的不斷回憶或夢境,而引發強烈的心理痛苦或生理反應。

三、逃避有關之刺激,並出現麻木性的反應:如避開話題、創傷地點,無法記起事件重要部分,減少重要活動與興趣,對前途悲觀,無法再愛等。

四、持續過度警醒:如難入睡或保持睡著,易怒,注意力不集中,易受驚嚇等。

這些障礙期間超過一個月;另外,如果在壓力事件後六個月方出現,這些人便屬延遲發作型。

肆、典型的創傷症狀反應一、行為反應:人際退縮、行為混亂無度、衝動。

二、認知反應:自我責備、沒有價值感、怪罪他人。

三、情緒反應:憂鬱、焦慮、低自尊、罪惡、孤單、無助、哭鬧....。

四、生理反應:退化、依賴惡夢、失眠尿床、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衰退。

五、生活適應:人際、學業、生活、家庭等方面遭受更多的適應問題。

伍、學校危機/創傷事件的三級處理第一步、緊急危機處理(損害控管)(一)啟動危機處理小組進行危機處理。

(二)分工進行通報、家訪、醫療探視....。

(三)利用週會、晨會時間對全校師生說明事件發生的原委,使全校統一口徑。

(四)設單一發言人,主動對媒體說明。

(五)進行班級輔導。

第二步、心理輔導或諮詢(一)對學生:1.對特殊需求學生提供個別諮商和輔導。

2.對集體情緒感染或有共同心理需求及行為反應的學生進行團體輔導。

(二)對家長:1.提供親職諮詢,教導家長孩子過渡階段可能會有的心理反應,以及在親子教養上如何調整。

2.提供家長情緒支持,或相關資源(例如法律、經濟、社區的諮詢管道)。

3.必要時轉介至社區諮商中心。

第三步、事後追蹤與治療(一)追蹤當事人(包含主要受害人與周邊受害人)的適應狀況。

(二)必要時轉介至精神科進行藥物治療。

(三)校園環境的檢討與改善:針對校內法規、制度、校園環境、課程教學等方面進行檢討與改善。

陸、創傷/悲傷事件之危機介入處理一、定義:危機介入是一種情緒性的急救,或損害的管制。

(一)對象:包括主要受害人(直接經歷重大創傷)、次要受害人(目睹或處理此次危機事件者)、周邊的受害人(家人、朋友或間接得知此危機事件者)。

二、目標:(一)減緩危機事件對受害者的影響。

(二)協助受害者儘速從正常壓力反應中恢復,幫助情緒健全者,在經歷事件之後,抒解壓力。

三、危機介入的七個步驟(一)介紹:包含自我介紹、實施的原因以及規則。

(二)事實階段:說出事情發生的經過,瞭解受害人的故事。

(三)思考階段:瞭解受害人如何詮釋事件。

(四)反應階段:幫助受害人覺察情緒。

(五)症狀階段:瞭解受害人的創傷後壓力反應症狀。

(六)教導階段:普遍化或再保證受害人的症狀反應。

(七)重返階段:幫助受害人回復正常生活。

柒、創傷與悲傷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