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的黑暗面@ novus log :: 痞客邦:: | 冥想走火入魔

... 最後會走火入魔。

我念研究所的時候,在一次閒聊中,有位學長提到他有時候會透過靜坐冥想來紓解壓力,我的指導教授是虔誠的佛教徒,立刻 ...novuslog跳到主文.部落格全站分類:生活綜合相簿部落格留言名片Jul16Thu201501:23冥想的黑暗面前幾天讀到了這篇文章,是從最近出版的《TheBuddhaPill:CanMeditationChangeYou?》這本書當中摘錄出來的,作者是MiguelFarias和CatherineWikholm。

這篇文章主要是敘述一些冥想的副作用,希望在冥想流行風潮下提出一些反思。

我沒看過原書,這裡只是將這篇文章內容略為整理,介紹給中文讀者。

由於不是逐字翻譯,內容也非我熟悉的領域,如果傳達得不清楚也請讀者見諒。

作者提到他曾經在一門開放式課程講授心理學和靈性,其中有一位學員名叫Louise,是位年近六十的女性,教授瑜伽的資歷超過20年。

Louise提到她曾在一次參加冥想修行過程中,察覺自身知覺發生戲劇性變化,一開始不以為意,後來竟然不自主的感覺到焦慮和恐懼。

她的冥想老師告訴她:「別擔心,只要繼續冥想一切都會消失。

」但是問題並沒有改善,而且她無法恢復到正常狀態。

似乎有某種東西在擾亂她的自我認同感、她對自己身體的感覺、還有看待週遭人事物的方式。

到了修行的最後一天她已經變得極度苦惱,出現身體發抖、哭泣、恐慌等現象。

當她結束修行回到家以後,情況仍然很糟,只好求助於精神科醫師。

接下來15年她一直在治療精神病性憂鬱症,有一段時間甚至必須住院。

Louise並沒有把問題完全歸咎於冥想,她也考慮過其他的因素,諸如先天遺傳或是她原本有未察覺的心理問題。

她後來重拾瑜伽練習,但再也沒有嘗試冥想。

作者雖然也無法肯定是哪種因素,不過就算是Louise個人的體質問題,三天密集的冥想也可能是觸發點。

後來作者向一位曾指導青少年的冥想教師提到這個問題,那位冥想教師表示曾經遇過類似的情形,有兩位學員出現劇烈的情緒反應,只好停止了練習。

於是作者開始從醫學和心理學資料庫裡搜尋相關的科學研究,他找到的大多是個案報告。

其中最驚人的一則來自於英國精神病醫師2001年的報告,當事人是一位25歲的女性,和前述的Louise一樣,在一次參加冥想修行之後就遭遇到嚴重心理問題。

在初次就診時就出現思考障礙(thoughtdisorder)、自大型妄想(grandiosedelusions),覺得身負拯救世界的任務。

這位稱為X小姐的女性被診斷為狂躁(mania),經過六個星期的治療把症狀控制住了,精神科醫師持續追蹤了兩年。

然後她又參加了一次佛教禪修,結果住進了醫院。

這次她連續五天無法入眠,精神科醫師觀察到數種不受控制的行為:易怒、性暴露、反覆做出祈禱動作、攻擊工作人員。

即使如此,作者仍然認為這些個案可能只是個人因素而已,未必是冥想造成的。

直到他讀到一篇1992年的研究,作者是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DavidShapiro,此研究含括了27個不同資歷的冥想者,其中有63%參與者曾在冥想中出現至少一次負面體驗,而有7%出現不良效應。

負面體驗包括焦慮、恐慌、抑鬱、昏沉、困惑、方向感迷失等等。

直覺上可能會覺得新手比較容易經歷負面體驗,但該篇研究顯示這點和冥想資歷無關,其他研究結論也類似。

更為反直覺的是,老手甚至可能比新手還容易出現不良效應。

作者接著發現,早在1976年ArnoldLazarus和AlbertEllis(認知行為治療的先驅)就報告過一些病患在參與冥想後,出現抑鬱、持續性緊繃、自殺意念等情形。

Lazarus認為冥想未必適合每一個人,研究者和治療者必須了解冥想的益處和風險。

Ellis同意Lazarus的觀點,他也相信冥想可以是有效的治療手段,但並不適用所有人。

西方的佛教徒也注意到這些負面現象,他們稱之為「darknight」,不過這個概念並非佛教徒原創。

16世紀的基督徒St.JohnoftheCross就使用了這個名詞描述祈禱和沉思時,感到情緒乾枯還有被上帝遺棄的感覺。

佛教徒應該不會有被上帝遺棄的感覺,但會受到情緒動亂而困擾。

有位佛教徒在部落格寫下:“nineyearsonandoffofperiodsofdeep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