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 | 共情能力

同理心(英語:empathy)或称做同感心,是一種將自己置於他人的位置、並能夠理解或感受他人在其框架內所經歷的事物的能力,對同理心的使用又稱「 ...同理心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提示:此條目的主題不是同情心。

本文是情緒愛慕(英語:Adoration)愛意憤怒畏苦惱(英語:Anguish)煩惱預期(英語:Anticipation)焦慮冷漠喚醒(英語:Arousal)敬畏厭煩信心(英語:Confidence)蔑視(英語:Contempt)滿足勇氣好奇抑鬱欲望絕望失望厭惡不信任(英語:Distrust)痴迷(英語:Ecstasy(emotion))尷尬同理心熱心羨慕欣快恐懼挫敗感恩喪慟內疚幸福仇恨希望驚悚(英語:Horrorandterror)敵視羞辱興趣妒忌快樂孤獨愛情慾激憤(英語:Outrage(emotion))恐慌激情憐憫(英語:Pity)愉快驕傲暴怒後悔出世自責苦悶(英語:Resentment)悲傷薩烏達德幸災樂禍自信羞恥震驚害羞憂傷(英語:Sorrow(emotion))痛苦驚訝信任驚異(英語:Wonder(emotion))憂慮閱論編同理心(英語:empathy)或稱做同感心,是一種將自己置於他人的位置、並能夠理解或感受他人在其框架內所經歷的事物的能力[1],對同理心的使用又稱「將心比心」或「感同身受」。

同理心與同情心有相似之處,但並不相同。

[2]對於所有和人相關的事情,同理心都至為重要,在日常社交、醫病關係、公共政策制定、司法正義的實踐等各方面,對他人展現同理心,尤其是對當事人主觀感受展現出充分的同理心這點,都是至為重要且不可忽略的;而一個人是否展現充分的同理心,應當由被同理者決定。

目錄1定義2概論2.1情緒表徵2.2衡量與能力2.3相關詞彙3類型3.1情感同理心3.2認知同理心3.3軀體同理心3.4不同類型同理心的影響分布4形成發展與相關因子4.1發展心理學4.2情緒4.3遺傳與基因體學4.4神經科學5個體差異5.1人格特質差異5.2性別差異6相關觀點6.1日常生活6.2哲學觀點6.2.1倫理學6.2.2現象學6.3歷史觀點6.4演化觀點6.5政治觀點6.5.1政策執行面7學術研究7.1同理心量表8參見9參考文獻定義[編輯]同理心指能夠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於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

它主要表現包括了情緒自控、換位思考、傾聽能力以及表達尊重等與情商相關的方面。

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區別在於,同理心更多是對他人的情緒、想法、立場、行為等有真正的理解;而同情心則更多是情緒上和他人產生共鳴;但兩者之間確實有重疊之處。

同理心的作用具體來說,是在既定的事件上讓自己進入他人角色,體會到他人因環境背景、自身生理與心理狀態以更接近「他人」在本位上的感受與邏輯。

進而因為自己體會了「同樣」的經驗,也就更容易理解當事人所處當下狀態的反應,並更能夠理解這種行為和事件的發生脈絡。

而就算是自己的看法與他人不同時,也能夠理解對方在心理、情緒或行為上的反應,不過能夠理解和體會他人並對他人感同身受並不一定代表對其也能夠認同;然而當事人的主觀感受對同理心的展現是至為重要的,不能充分理解和體會當事人真正的主觀感受,很難產生真正的同理心和關懷。

概論[編輯]同理心在應用上有許多不同的定義,包括:廣義的情緒狀態、照顧與幫助他人的慾望、與另一個人的經驗情感相同的情緒、辨別出另一個人的想法或感受[3]、使自我與他人之間的差異變得不那麼明顯[4]等。

同理心也被認為是感受和分享另一個人情緒的能力。

有些人認為同理心是一種能夠與他人情緒相匹配的能力,而有些人則認為同理心是對他人溫柔[5]。

光是辨別出別人的想法和感受,稱不上是有同理心。

被同理對象的主觀感受,在同理心的產生和發揮中至為重要,對一件事,像是病人對病痛的看法,當事人的主觀感受,和第三方的客觀看法一樣重要,所以同理心很重要,不能因為一件事情是主觀感受而將之忽略,甚至可說若不能充分理解和體會對方的主觀感受,就不會有同理心。

[6]擁有同理心能夠幫助人理解決策制定和認知思維過程中的許多因素。

理解「過去的經歷會對當前的決策有影響」這個概念可以讓我們對一個在面對問題時作出不合邏輯決定的個人產生同理。

過去的經歷包含:家園或家庭破碎、童年創傷、缺乏養育和許多其他因素,這些因素會在人們的腦中留存,並能夠影響人們做出決定[7]。

MartinHoffman是一位研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