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疫情——信息時代的共情問題--輿情頻道--人民網 | 共情能力
共情”的概念最早由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蘭塞姆·羅杰斯從治療心理 ... 共情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往往表現為另一個個體的感情會激起我們 ...首頁黨政黨網·時政人事反腐理論黨史黨建要聞經濟·科技社會·法治文旅·體育健康·生活國際軍事港澳台灣教育房產科普觀點人民網評三評人民財評人民來論人民訪談互動領導留言板黨建雲強國論壇維權可視化視頻圖片圖解地方京津冀晉蒙遼吉黑滬蘇浙皖閩贛魯豫鄂湘粵桂瓊渝川黔滇藏陝甘青寧新鵬雄安舉報專區多語言|合作網站毛主席紀念堂周恩來紀念網鄧小平紀念網人大新聞網工會新聞網中國僑聯學習強國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組部12380舉報網全國哲學社科工作辦中國統一戰線新聞網旗幟網國家保密局人事考試網科普中國知識產權中國城市網中國國家人文地理登錄退出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導留言板強國論壇人民視頻人民智雲人民日報報系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汽車報中國能源報健康時報証券時報國際金融報網諷刺與幽默中國城市報新聞戰線人民論壇環球人物中國經濟周刊民生周刊國家人文歷史人民周刊旗下網站國家重點實驗室環球網海外網人民圖片人民視覺人民網研究院人民網>>輿情頻道>>滾動資訊面對疫情——信息時代的共情問題2020年02月25日14:23|來源:人民網-輿情頻道小字號互聯網的發展以及社交平台的出現,突破了人們的傳統交際圈,認同感的產生不再受人際關系限制,他人的情緒能夠通過網絡被認知,從而映射到自己身上,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共情”或者“同理心”。
以微博、抖音等社交軟件為例,平台設立了開放式的評論區,用戶可以自由發表想法和觀點並與其他用戶互動、交流,通過內容的分享能夠簡單地實現用戶間的情感共鳴。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共情不僅能在網絡中激發積極力量,也可能被利用從而產生不良影響,相關現象值得注意。
共情——為網絡帶來能量與溫度“共情”的概念最早由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蘭塞姆·羅杰斯從治療心理疾病的角度提出,指的是個體准確地理解他人的情感,並在特定情景下做出准確情感反應的一種能力。
詳細來說,共情包括認知共情和情緒共情,其中前者指的是在認知上對他人體驗的一種理解,包括目的、信仰等,能夠接受他人觀點,或者能將自己帶入到特定情景或人物中﹔后者指對他人情緒狀態的感受,是一種感情瞬時體驗,能夠以相同的情感做出反應。
共情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往往表現為另一個個體的感情會激起我們自身的感情,繼而讓我們在心裡重現他人的狀況,從而更好地理解他人。
毫無疑問,共情可以促進社會和諧。
在此次疫情中,共情的作用也得到了極大的體現。
一方面,共情心強調對他人狀況和情緒的關注,比如促使公眾將注意力聚焦對患者的安撫、對疑似病患的寬慰。
一系列“加油武漢”的宣傳片、多位歌手為疫情精心制作歌曲和MV等報道多次登上微博熱搜,“隔離但不隔絕愛”等口號調動起公眾團結一心的情緒,對於受災群眾的關切、支持,甚至是焦慮,都能讓公眾感受到溫暖。
共情使人們能夠理智對待疫情,理解他人的感受,而不是一味抵觸湖北人、武漢人,讓他們成為眾矢之的。
此外,共情還會促進網絡利他行為的發生,意味著個體在網絡環境中表現出來的有利於他人和社會的且不期望得到任何回報的自覺自願行為。
在疫情期間,有部分被感染的患者,由於醫療條件的限制無法得到及時診斷與治療,在網絡發布求助帖。
廣大網民在收到相關信息后產生共情,積極奔走相告,聯系救護車、媒體等,為患者盡快得到救治而努力。
也有身在國外的游客得知疫情消息后,組團運回幾十箱口罩。
這種自願、基於信任與共情產生的利他行為,也為抗擊疫情增添一抹溫度。
這樣的共情不僅停留在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層面,而是在情緒被調動后,由此開展實際行動,將共情化為幫助行為,為疫情防控奉獻自己的力量。
共情在網絡中的產生與感染,得益於信息時代將人們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互聯網全民、共享、交互的特性,打破了空間距離,使公眾在面臨突發公共事件時不再能獨善其身。
文字、圖片、短視頻、長視頻、虛擬現實,各種媒介都在促使受眾體會災難發生時帶來的特殊共情。
移動互聯技術的發展也使信息傳播速度加快,傳播范圍變廣,尤其是真實信息能夠即時迅速傳播,既可以阻礙謠言的產生與傳播,也可以減輕人們的信息焦慮,讓每個人都可以無時差地關注到具體信息,強化面對災難的共情,並將積極影響發揮到最大。
共情——是不是輿論騷動的因子?然而,我們需要承認的是,不僅是積極的信息能帶來共情,負面或者消極的內容同樣能引發受眾共情。<
以微博、抖音等社交軟件為例,平台設立了開放式的評論區,用戶可以自由發表想法和觀點並與其他用戶互動、交流,通過內容的分享能夠簡單地實現用戶間的情感共鳴。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共情不僅能在網絡中激發積極力量,也可能被利用從而產生不良影響,相關現象值得注意。
共情——為網絡帶來能量與溫度“共情”的概念最早由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蘭塞姆·羅杰斯從治療心理疾病的角度提出,指的是個體准確地理解他人的情感,並在特定情景下做出准確情感反應的一種能力。
詳細來說,共情包括認知共情和情緒共情,其中前者指的是在認知上對他人體驗的一種理解,包括目的、信仰等,能夠接受他人觀點,或者能將自己帶入到特定情景或人物中﹔后者指對他人情緒狀態的感受,是一種感情瞬時體驗,能夠以相同的情感做出反應。
共情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往往表現為另一個個體的感情會激起我們自身的感情,繼而讓我們在心裡重現他人的狀況,從而更好地理解他人。
毫無疑問,共情可以促進社會和諧。
在此次疫情中,共情的作用也得到了極大的體現。
一方面,共情心強調對他人狀況和情緒的關注,比如促使公眾將注意力聚焦對患者的安撫、對疑似病患的寬慰。
一系列“加油武漢”的宣傳片、多位歌手為疫情精心制作歌曲和MV等報道多次登上微博熱搜,“隔離但不隔絕愛”等口號調動起公眾團結一心的情緒,對於受災群眾的關切、支持,甚至是焦慮,都能讓公眾感受到溫暖。
共情使人們能夠理智對待疫情,理解他人的感受,而不是一味抵觸湖北人、武漢人,讓他們成為眾矢之的。
此外,共情還會促進網絡利他行為的發生,意味著個體在網絡環境中表現出來的有利於他人和社會的且不期望得到任何回報的自覺自願行為。
在疫情期間,有部分被感染的患者,由於醫療條件的限制無法得到及時診斷與治療,在網絡發布求助帖。
廣大網民在收到相關信息后產生共情,積極奔走相告,聯系救護車、媒體等,為患者盡快得到救治而努力。
也有身在國外的游客得知疫情消息后,組團運回幾十箱口罩。
這種自願、基於信任與共情產生的利他行為,也為抗擊疫情增添一抹溫度。
這樣的共情不僅停留在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層面,而是在情緒被調動后,由此開展實際行動,將共情化為幫助行為,為疫情防控奉獻自己的力量。
共情在網絡中的產生與感染,得益於信息時代將人們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互聯網全民、共享、交互的特性,打破了空間距離,使公眾在面臨突發公共事件時不再能獨善其身。
文字、圖片、短視頻、長視頻、虛擬現實,各種媒介都在促使受眾體會災難發生時帶來的特殊共情。
移動互聯技術的發展也使信息傳播速度加快,傳播范圍變廣,尤其是真實信息能夠即時迅速傳播,既可以阻礙謠言的產生與傳播,也可以減輕人們的信息焦慮,讓每個人都可以無時差地關注到具體信息,強化面對災難的共情,並將積極影響發揮到最大。
共情——是不是輿論騷動的因子?然而,我們需要承認的是,不僅是積極的信息能帶來共情,負面或者消極的內容同樣能引發受眾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