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善良的人,往往最委屈:共情力過剩,才是不快樂的根源 | 共感人優勢

今天,壹心理想和你聊聊:共感人。

... 這樣的人,在心理學上叫做:共感人 ... 可以先看看自己現在所處的環境,是否真的發揮了自己的優勢。

MdEditor最善良的人,往往最委屈:共情力過剩,才是不快樂的根源語言:CN/TW/HK時間 2021-04-1507:47:02生活今報道主題:情感今天,壹心理想和你聊聊:共感人。

一位朋友留言給我:“我感覺好累啊,朋友們一有煩心事都愛找我說。

要命的是他們一找我,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去照顧他們的情緒。

結果,每次閨蜜哭完沒事了,我卻要好久才能緩過來。

有時候我都怕了自己。

明知道要有邊界,可就是做不到。

我腦門上好像寫著“來吧來吧,我可以聽你的情緒垃圾”。

不管是發小,還是認識不久的同事,一有負面情緒,就愛來找我。

可是,心情好的時候,他們是想不起我的。

我聽完後,陷在負面情緒中久久拔不出來,他們也一樣不會在意。

”她就像一塊情緒海綿一樣,不斷的吸收身邊人的負面情緒。

這樣的人,在心理學上叫做:共感人不喜歡社交,只要去人多的地方,就想提前溜走;別人緊張,他們身體也一樣會出現緊繃感;看到電影裡有人捱打,他身體也會蜷起來,好像自己也在捱打;很容易被傳染,一間房子裡有2個人在哭,他也會哭,然而並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哭。

“共感人”感受力超強,對周圍的人,極易感同身受。

別人的感受,他們一律照單全收,無論是好還是壞的。

真的是“心和身體都好累”。

共感力,和你的映象神經元有關人一出生,大腦裡就有一種叫“映象神經元”的神經細胞。

正是因為有映象神經元,人們才能向他人學習,從簡單的用筷子吃飯到為人處事。

同時,映象神經元也能讓人迅速地理解他人的意圖、體驗別人的情感等,這也是“共情”的生物學基礎。

但是,每個人“共情”的發展程度是不一樣的。

根據人們理解他人意圖和情感的層級,可以分為四個層級。

第一個層級:遲鈍人群。

天生五感遲鈍。

可能和成長過程中壓抑情緒有關,導致映象神經元發展比較遲緩。

比如,我有個同學每天都樂呵呵的。

有時候,身邊的朋友明明已經很傷心了,但她看不出來,還照樣和別人開玩笑,沒有分寸。

第二梯次,普通人群。

五感比較穩定,能分辨對方的笑,是真開心還是強顏歡笑。

大家突然不說話了,也會在幾秒內感受到氣氛的微妙變化。

第三梯次,高敏感人群。

他們的感受特別發達,外面發生的事情,會引發他們更深層的情感。

比如,一樹花謝了,我們可能只是在想,這花期太短,真不適合庭院種植。

而林黛玉卻會睹物傷懷,想到自己的悲苦身世,留著淚去葬花。

這些人,除了先天性格使然,更多的是因為人生中某些獨特經歷。

比如,我有一個朋友,媽媽超級嚴歷。

家裡經常吵架,氛圍很壓抑。

成年以後,她就對別人的情緒超級敏感。

老公吃飯時,放筷子的聲音稍微大了一點,她就心裡直打鼓,開始檢討自己是不是惹老公生氣了。

第四梯次,共感人。

時刻“感同身受”。

據說愛因斯坦、戴安娜王妃,林肯都是共感人。

他們對光線、聲音、氣味等刺激,有著類似直覺的敏感。

這一點與高敏感人群類似。

但卻更深度。

高敏感人明白資訊來自於外在,他們是先觀察到環境中發生的事情,再產生情緒反應。

而共感人卻是直接感受到,比如:別人的身體反應、別人的情緒等,即使他還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但身體已經有了相應的反應,比如哭泣、顫慄等。

所以,對共感人來說,他們無時無刻不在被外界影響。

共感人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好友小覺,是朋友圈裡那個訴苦時最受歡迎的物件。

好處一:你什麼感受,她秒懂。

小覺社交直覺超強,感覺到別人今天狀態不對時,還沒等對方說。

她已經自然而然地問了:“怎麼了,你這麼難受。

”這樣的問話,往往讓朋友感覺到;“哇,她真的懂我,在乎我。

”好處二:請她當樹洞,特別妥貼。

很多人之所以不願意和朋友訴痛,一個很大的顧慮是:朋友可能並不懂我的感覺,還會亂出主意,甚至嘲笑自己。

所以,面對羞愧和被評價的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