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看醫生,只好我來看呀!一名憂鬱症孩子在診間對爸爸吐出 ... | 憂鬱症掛什麼科

華人精英論壇|城市學|健康遠見|Googlenews|電子報|FACEBOOK|註冊|登入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了解關閉免費報名110年度運動企業認證說明會熱門0421(三)運動企業認證中區說明會首頁好享生活心靈成長你不看醫生,只好我來看呀!一名憂鬱症孩子在診間對爸爸吐出的真心話你不看醫生,只好我來看呀!一名憂鬱症孩子在診間對爸爸吐出的真心話文/一流人   2020-09-30瀏覽數43,750+僅為情境配圖。

取自shutterstock分享分享複製連結編按:本文作者謝依婷是兒少精神專科醫師,對於身心尚在發展、尋找自我定位的兒童和青少年來說,大人眼中「沒什麼」的小事,卻可能造成令他們窒息的壓力和影響。

大人不解的情緒起落、行為變化,事實上,正是孩子在釋放線索,用力呼救:「請你多注意我!請你真的瞭解我!」(本文摘自《我們的孩子在呼救》一書,以下為摘文。

)兒心科門診偶爾還是會遇到這樣的孩子。

這個清湯掛麵的少女,讀前幾志願的高中二年級,說不到兩句,眼淚就潸潸而下,吸著鼻子啜泣,衛生紙用了一張又一張,幾乎很難把話完整說完。

她說,從高一下就開始莫名的情緒低落,心情好好壞壞已半年多了。

她參加吉他社,升高二後還當上幹部,本來最喜歡抱著吉他彈彈唱唱,最近也提不起勁去團練。

看著曾經最心愛的吉他縮在房間角落,染上了塵埃,她更無法控制地一直想著:我就是什麼都做不好。

最近一個月以來,她吃不下、睡不好,常常躲在房間裡,蒙著棉被哭泣,深怕家人聽見會擔心。

「我是美術班的,我很希望可以念國立的藝術大學,不要讓家裡負擔太重。

可是我雖然術科很好,學科卻實在不太行。

」她說著又哭起來。

「最近心情這麼糟,書完全都念不下,考差了,心情又更糟糕,就這樣一直惡性循環……」她的憂鬱症狀相當典型,且已持續一段時間,影響到社交功能與學業表現,「建議用藥」是我在評估過後,心中浮現的選項。

憂鬱症目前的治療分成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兩種,也可以雙管齊下。

但還在上學的孩子,尤其是高中生,每週請假接受心理治療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特別是憂鬱症狀較嚴重的孩子,藥物可以協助腦中的腦內啡穩定,修復失去功能的神經元,讓孩子能從憂鬱情緒中盡快恢復起來。

但問題是,她自己來。

從接受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醫師的受訓開始,就時常見到前輩、同儕們甚至學弟妹們面對這樣的兩難:一名青少年帶著滿腹的心事來找你,卻不願他的家人知情。

每位接受求助的醫師心中懷揣著想要助人的熱情;然而,另一面卻是可能會承受指責的恐懼。

面對尚未有法律上完整行為能力的未成年孩子,醫師想給予協助,卻總是綁手綁腳,診間成了鋼索台。

聽過其他兒心科醫師分享為未成年患者診療的經驗。

「我曾有一個個案,17歲的高中女生,單獨前來就醫,在診間流著淚表示,單親母親得了癌症,自己因為擔心她的身體而吃不下、睡不著,取得了母親的同意,自己一個人前來就診。

因為她的失眠情況嚴重,我開了一些安眠藥物,請她3天後再回診,並且告訴她,若母親情況許可,還是邀請母親最好一起過來。

「3天後,母親真的來了,孩子卻沒出現。

這位母親情緒非常激動,她表示自己完全不知道孩子來看精神科門診。

我試圖向這位母親解釋孩子當天的狀況,才發現母親根本沒有得癌症。

她在診間對著我咆哮,『我的孩子很正常!你竟然沒經過我同意就開安眠藥給我女兒吃。

她昨天跟我吵完架之後,一次把藥全吞了。

我一定要告死你!』「由於這位母親不停地干擾看診,院方甚至出動了駐警勸離。

母親揚言提告,然後到醫院、衛生局、衛福部等機構,四處投訴我……」同行最後淡淡下了註解,「以後沒有家長陪同,我再也不替未成年孩子看診了。

」有些前輩比較正向些,認為告知父母的結果不一定不好,可能反而是增進親子溝通的一個契機。

然而在診間,這些揣著祕密的青少年與希望一切公開、透明的醫師往往劍拔弩張。

「你若告訴我爸媽,我離開這裡就馬上去死!」等令人心驚膽跳的話語,時有所聞。

這些無窮無盡的兩難,似是兒心科醫師的原罪。

這些想法和前輩的諄諄叮嚀在心中轉過了一圈,我仍沒有答案。<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