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萬多人1年只看診1次憂鬱症就醫不足增加惡化風險 | 憂鬱症掛什麼科

親愛的網友: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IE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新聞網願景工程橘世代有設計售票網有行旅我的新聞udn/元氣網/科別/精神.身心6萬多人1年只看診1次憂鬱症就醫不足增加惡化風險分享分享留言列印A-A+2019-07-1414:03聯合報記者劉嘉韻、李樹人/報導許多憂鬱症患者並非因為心情不好或沮喪而就醫,很多人一開始是失眠、睡不好而早醒、醒來就不易入睡等,或身體其他方面的不舒服、疼痛,而先去求助於家醫科或一般內科診所,經過評估後診斷為憂鬱症。

圖/ingimage憂鬱症患者都在那兒就醫?健保大數據分析國內憂鬱症患者就醫現況,發現患者人數以基層診所最多、其次依序是區域醫院、醫學中心、地區醫院,顯示不少被憂鬱症所擾的患者,直接找「厝邊好醫師」協助。

全年看診三次以下占比多另外,憂鬱症應持續治療一年,但健保統計發現,全年看診次數在三次以下的患者占32.42%,顯示短期就醫、早期中斷,仍是國內憂鬱症治療的普遍現況。

統計顯示,105至107年憂鬱症患者就醫人數最多的是基層診所(46.4-47.7%),其次是區域醫院(25.2-26.2%),再來是醫學中心(15.9-16.5%),最後是地區醫院(10.9%-11.1%)。

有別於許多其他疾病患者喜歡往醫學中心跑,從統計來看,區域醫院及基層診所,其實肩負診療憂鬱症患者的重責大任。

107年統計,全國診治最多憂鬱症患者的醫學中心是台北榮總,患者人數7171人,所有醫學中心診治患者人數為69701人;基層診所就醫人數最多的是高雄市樂群診所,所診治的憂鬱症患者為3435人,全國基層診所總就醫人數為208604人,相當於全國全年憂鬱症就醫人數的一半。

多因失眠就醫診出憂鬱症健保署長李伯璋指出,基層診所近年精神醫療資源豐沛,除了精神科醫師近年開業比率增加,不少家醫科或神經內科診所也能提供憂鬱症治療,民眾不需要去大醫院,就能在基層診所或區域醫院得到合適的醫療照顧。

健保署專門委員谷祖棣分析,許多憂鬱症患者並非因為心情不好或沮喪而就醫,很多人一開始是失眠、睡不好而早醒、醒來就不易入睡等,或身體其他方面的不舒服、疼痛,而先去求助於家醫科或一般內科診所,經過評估後診斷為憂鬱症。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張家銘指出,近年因健保醫院總額,在醫院工作的精神科醫師人數成長有限、開診數也有限制,開業精神科醫師則增加許多。

根據醫師公會全聯會統計,105至107年在醫學中心工作的精神科醫師人數由368人下降到360人,但基層診所精神科醫師由388人增至454人。

精神科開業醫能力多不差張家銘指出,開業精神科醫師許多是大醫院訓練出來的專科醫師,對憂鬱症第一線處理具有足夠能力。

至於憂鬱症患者應如何選擇就醫場所?張家銘建議,若是單純的憂鬱症,基層診所絕對可以處理,但若合併其他身體症狀或許多慢性嚴重的身體疾病,病況較為複雜,可考慮精神科規模較大的綜合醫院。

精神科開業醫師劉鴻徽則分析,基層診所收治較多憂鬱症患者,應與患者症狀有關,許多患者容易緊張、憂鬱、焦慮,且不耐煩,就怕到人多的地方,而醫學中心進出患者及病家眾多,因此,許多憂鬱患者習慣至人少的診所就醫,除非急重症,出現自殘、輕生等行為,才會轉至大醫院就醫。

精神科醫師江漢光則提出「憂鬱症患者會認醫師」看法,許多精神疾病患者只要看到自己心目中的好醫師,聊一下,抗憂鬱效果似乎比藥物還要好,因此,醫師到哪開診,就會跟著跑。

他也說,以前所謂精神科名醫、資深教授,九成五都在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執醫,近年越來越多醫師自行開業,這也帶走了許多病患。

6萬多人一年只看診一次憂鬱症就醫不足增惡化或自殺風險如何找到「好」的身心科醫師,協助度過憂鬱症病程?台灣俗諺:「先生緣,主人福。

」「先生」是指醫師。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張家銘也說,「要看緣分!」意思是應該找一位可以良好溝通的醫師,並信任他。

張家銘強調,大多數接受過精神醫學訓練的精神專科醫師,應該都能勝任憂鬱症的治療,除了藥物,由於憂鬱症患者七成合併外在壓力,患者必須學會處理面對失落、感情問題等,也常需要適時轉介心理師給予心理諮商治療。

 同時,患者也須與醫師合作,持續治療。

健保統計發現,107年憂鬱症患者一年平均門急診33.6次,其中6.8次因憂鬱症就醫,門診就醫最多次數是一次,總計6萬多人一年只看一次醫師,近4萬人只看二次門診,有三分之一的憂鬱症患者一年憂鬱看診次數在三次以下。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