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三維理論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人際關係三維理論

人際關係三維理論,社會心理學家舒茨(W.Schutz)1958年提出人際需要的三維理論,舒茨認為,每一個個體在人際互動過程中,都有三種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 ...人際關係三維理論人際關係三維理論,社會心理學家舒茨(W.Schutz)1958年提出人際需要的三維理論,舒茨認為,每一個個體在人際互動過程中,都有三種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這三種基本的人際需要決定了個體在人際交往中所採用的行為,以及如何描述、解釋和預測他人行為。

三種基本需要的形成與個體的早期成長經驗密切相關。

中文名稱人際關係三維理論外文名稱renjiguanxisanweililun職業社會心理學家畢業院校舒茨(W.Schutz信仰釋和預測主要成就需要的形成與包容需要包容需要指個體想要與人接觸、交往、隸屬於某個群體,與他人建立並維持一種滿意的相互關係的需要。

在個體的成長過程中,若是社會交往的經歷過少,父母與孩子之間缺乏正常的交往,兒童與同齡夥伴也缺乏適量的交往,那么,兒童的包容需要就沒有得到滿足,他們就會與他人形成否定的相互關係,產生焦慮,於是就傾向於形成低社會行為,在行為表現上傾向於內部言語,傾向於擺脫相互作用而與人保持距離,拒絕參加群體活動。

如果個體在早期的成長經歷中社會交往過多,包容需要得到了過分的滿足的話,他們又會形成超社會行為,在人際交往中,會過分地尋求與人接觸、尋求他人的注意,過分地熱衷於參加群體活動。

相反,如果個體在早期能夠與父母或他人進行有效的適當的交往,他們就不會產生焦慮,他們就會形成理想的社會行為,這樣的個體會依照具體的情境來決定自己的行為,決定自己是否應該參加或參與群體活動,形成適當的社會行為。

支配需要支配需要指個體控制別人或被別人控制的需要,是個體在權力關係上與他人建立或維持滿意人際關係的需要。

個體在早期生活經歷中,若是成長於既有要求又有自由度的民主氣氛環境裡,個體就會形成既樂於順從又可以支配的民主型行為傾向,他們能夠順利解決人際關係中與控制有關的問題,能夠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地確定自己的地位和權力範圍。

而如果個體早期生活在高度控制或控制不充分的情境裡,他們就傾向於形成專制型的或是服從型的行為方式。

專制型行為方式的個體,表現為傾向於控制別人,但卻絕對反對別人控制自己,他們喜歡擁有最高統治地位,喜歡為別人做出決定。

服從型行為方式的個體,表現為過分順從、依賴別人,完全拒絕支配別人,不願意對任何事情或他人負責任,在與他人進行交往時,這種人甘願當配角。

情感需要情感需要指個體愛別人或被別人愛的需要,是個體在人際交往中建立並維持與他人親密的情感聯繫的需要。

當個體在早期經驗中沒有獲得愛的滿足時,個體就會傾向於形成低個人行為,他們表面上對人友好,但在個人的情感世界深處,卻與他人保持距離,總是避免親密的人際關係若個體在早期經歷中,被過於溺愛,他就會形成超個人行為,這些個體在行為表現上,強烈地尋求愛,並總是在任何方面都試圖與他人建立和保持情感聯繫,過分希望自己與別人有親密的關係而在早期生活中經歷了適當的關心和愛的個體,則能形成理想的個人行為,他們總能適當地對待自己和他人,能適量地表現自己的情感和接受別人的情感,又不會產生愛的缺失感,他們自信自己會討人喜愛,而且能夠依據具體情況與別人保持一定的距離,也可以與他人建立親密的關係。

舒茨的三維理論在解釋群體形成與群體分解中提出群體整合原則,即群體形成的過程開始是包容,而後是控制,最後是情感。

這種循環不斷發生。

群體分解的原則是反其序,先是感情不和,繼而難於包容,最後失控,導致群體分解。

其它詞條2GAppleIDCVCExcel圖表Salesforce東方美人東風風行CM7南懷瑾即時翻譯台北捷運大捷龍曼都石墨紙離魂記緊身褲繞口令網路安全美國隊長3:內戰迷你迅雷魔法門:冠軍對決人際關係三維理論@華人百科人際關係三維理論



2. 人际关系三维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W.Schutz)1958年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求,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人际关系三维理论用手机看条目扫一扫,手机看条目出自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目录1什么是人际关系三维理论?2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编辑]什么是人际关系三维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W.Schutz)1958年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求,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编辑]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若是社会交往的经历过少,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正常的交往,儿童与同龄伙伴也缺乏适量的交往,那么,儿童的包容需要就没有得到满足,他们就会与他人形成否定的相互关系,产生焦虑,于是就倾向于形成低社会行为,在行为表现上倾向于内部言语,倾向于摆脱相互作用而与人保持距离,拒绝参加群体活动。

如果个体在早期的成长经历中社会交往过多,包容需要得到了过分的满足的话,他们又会形成超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中,会过分地寻求与人接触、寻求他人的注意,过分地热衷于参加群体活动。

相反,如果个体在早期能够与父母或他人进行有效的适当的交往,他们就不会产生焦虑,他们就会形成理想的社会行为,这样的个体会依照具体的情境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决定自己是否应该参加或参与群体活动,形成适当的社会行为。

  支配需要指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

个体在早期生活经历中,若是成长于既有要求又有自由度的民主气氛环境里,个体就会形成既乐于顺从又可以支配的民主型行为倾向,他们能够顺利解决人际关系中与控制有关的问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确定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范围。

而如果个体早期生活在高度控制或控制不充分的情境里,他们就倾向于形成专制型的或是服从型的行为方式。

专制型行为方式的个体,表现为倾向于控制别人,但却绝对反对别人控制自己,他们喜欢拥有最高统治地位,喜欢为别人做出决定服从型行为方式的个体,表现为过分顺从、依赖别人,完全拒绝支配别人,不愿意对任何事情或他人负责任,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这种人甘愿当配角。

  情感需要指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

当个体在早期经验中没有获得爱的满足时,个体就会倾向于形成低个人行为,他们表面上对人友好,但在个人的情感世界深处,却与他人保持距离,总是避免亲密的人际关系若个体在早期经历中,被过于溺爱,他就会形成超个人行为,这些个体在行为表现上,强烈地寻求爱,并总是在任何方面都试图与他人建立和保持情感联系,过分希望自己与别人有亲密的关系而在早期生活中经历了适当的关心和爱的个体,则能形成理想的个人行为,他们总能适当地对待自己和他人,能适量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接受别人的情感,又不会产生爱的缺失感,他们自信自己会讨人喜爱,而且能够依据具体情况与别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也可以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舒兹的三维理论在解释群体形成与群体分解中提出群体整合原则,即群体形成的过程开始是包容,而后是控制,最后是情感。

这种循环不断发生。

群体分解的原则是反其序,先是感情不和,继而失控,最后难于包容,导致群体分解。

来自"https://wiki.mbalib.com/wiki/%E4%BA%BA%E9%99%85%E5%85%B3%E7%B3%BB%E4%B8%89%E7%BB%B4%E7%90%86%E8%AE%BA"本条目对我有帮助89赏MBA智库APP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分享到:下载MBA智库,阅读全文温馨提示复制该内容请前往MBA智库App立即前往App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

本条目相关文档 人际关系倾向理论与测试16页 人际关系倾向理论与测试16页 人际关系倾向理论与测试16页 人际关系倾向理论与测试16页 人际关系倾向理论与测试16页 人际关系倾向理论与测试16页 人际关系倾向理论与测试16页 人际关系倾向理论与测试16页 人际关系40页 自我分化与现实人际



3. 人際關係三維理論

社會心理學家舒茨(W.Schutz)1958年提出人際需要的三維理論,舒茨認為,每一個個體在人際互動過程中,都有三種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求,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人際關係三維理論用手机看条目扫一扫,手机看条目出自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目錄1什麼是人際關係三維理論?2三種基本的人際需要[編輯]什麼是人際關係三維理論?  社會心理學家舒茨(W.Schutz)1958年提出人際需要的三維理論,舒茨認為,每一個個體在人際互動過程中,都有三種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求,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這三種基本的人際需要決定了個體在人際交往中所採用的行為,以及如何描述、解釋和預測他人行為。

三種基本需要的形成與個體的早期成長經驗密切相關。

[編輯]三種基本的人際需要  包容需要指個體想要與人接觸、交往、隸屬於某個群體,與他人建立並維持一種滿意的相互關係的需要。

在個體的成長過程中,若是社會交往的經歷過少,父母與孩子之間缺乏正常的交往,兒童與同齡伙伴也缺乏適量的交往,那麼,兒童的包容需要就沒有得到滿足,他們就會與他人形成否定的相互關係,產生焦慮,於是就傾向於形成低社會行為,在行為表現上傾向於內部言語,傾向於擺脫相互作用而與人保持距離,拒絕參加群體活動。

如果個體在早期的成長經歷中社會交往過多,包容需要得到了過分的滿足的話,他們又會形成超社會行為,在人際交往中,會過分地尋求與人接觸、尋求他人的註意,過分地熱衷於參加群體活動。

相反,如果個體在早期能夠與父母或他人進行有效的適當的交往,他們就不會產生焦慮,他們就會形成理想的社會行為,這樣的個體會依照具體的情境來決定自己的行為,決定自己是否應該參加或參與群體活動,形成適當的社會行為。

  支配需要指個體控制別人或被別人控制的需要,是個體在權力關係上與他人建立或維持滿意人際關係的需要。

個體在早期生活經歷中,若是成長於既有要求又有自由度的民主氣氛環境里,個體就會形成既樂於順從又可以支配的民主型行為傾向,他們能夠順利解決人際關係中與控制有關的問題,能夠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地確定自己的地位和權力範圍。

而如果個體早期生活在高度控制或控制不充分的情境里,他們就傾向於形成專制型的或是服從型的行為方式。

專制型行為方式的個體,表現為傾向於控制別人,但卻絕對反對別人控制自己,他們喜歡擁有最高統治地位,喜歡為別人做出決定服從型行為方式的個體,表現為過分順從、依賴別人,完全拒絕支配別人,不願意對任何事情或他人負責任,在與他人進行交往時,這種人甘願當配角。

  情感需要指個體愛別人或被別人愛的需要,是個體在人際交往中建立並維持與他人親密的情感聯繫的需要。

當個體在早期經驗中沒有獲得愛的滿足時,個體就會傾向於形成低個人行為,他們錶面上對人友好,但在個人的情感世界深處,卻與他人保持距離,總是避免親密的人際關係若個體在早期經歷中,被過於溺愛,他就會形成超個人行為,這些個體在行為表現上,強烈地尋求愛,並總是在任何方面都試圖與他人建立和保持情感聯繫,過分希望自己與別人有親密的關係而在早期生活中經歷了適當的關心和愛的個體,則能形成理想的個人行為,他們總能適當地對待自己和他人,能適量地表現自己的情感和接受別人的情感,又不會產生愛的缺失感,他們自信自己會討人喜愛,而且能夠依據具體情況與別人保持一定的距離,也可以與他人建立親密的關係。

  舒茲的三維理論在解釋群體形成與群體分解中提出群體整合原則,即群體形成的過程開始是包容,而後是控制,最後是情感。

這種迴圈不斷發生。

群體分解的原則是反其序,先是感情不和,繼而失控,最後難於包容,導致群體分解。

取自"https://wiki.mbalib.com/zh-tw/%E4%BA%BA%E9%99%85%E5%85%B3%E7%B3%BB%E4%B8%89%E7%BB%B4%E7%90%86%E8%AE%BA"本條目對我有幫助89赏MBA智库APP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分享到:下载MBA智库,阅读全文温馨提示复制该内容请前往MBA智库App立即前往App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

本條目相關文檔 人際關係傾向理論與測試16頁 人際關係傾向理論與測試16頁 人際關係傾向理論與測試16頁 人際關係傾向理論與測試16頁 人際關係傾向理論與測試16頁 人際關係傾向理論與測試16頁 人際關係傾向理論與測試16頁 人際關係傾向理論與測試16頁 人際關係40頁 自我分化與現實人



4. 基本人際關係取向

該理論主要解釋小型組群的底層人際關係,其基於分析人們在組群交往中追求的主要三種人際關係需求:愛(affection/openness)、歸屬(inclusion)和 ...基本人際關係取向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基本人際關係取向(英文:FundamentalInterpersonalRelationsOrientation,FIRO),由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舒茲(WilliamSchutz)於1958年創建的一種人際關係理論。

該理論主要解釋小型組群的底層人際關係,其基於分析人們在組群交往中追求的主要三種人際關係需求:愛(affection/openness)、歸屬(inclusion)和控制(control)。

舒茲展開了一系列名為FIRO-B的測量方式,包括六類、九項的問答。

該理論可用於測量和控制組織成員如何感受愛、歸屬和控制,或如何能夠在組織中獲取其他成員的回饋。

描述[編輯]這些分類通過在社會化、領導力和責任感、個人親密交往等領域測量個體的人際交往能力。

基於這種理論,FIRO-B通過三類行為測量,其中每類再分兩項:表達(expressed)和需求(wanted),分別為一個人向他人表達某類行為,和希望他人向其表達某類行為。

舒茲相信FIRO-B並非是一個固定不變的分析方法,但並不鼓勵類型學的解釋。

但是四種氣質仍然被運用到FIRO-B的解釋中,並導致五種氣質(FiveTemperaments)的理論誕生。

舒茲主張外部行為在愛、歸屬和控制的影響能夠通過FIRO-B的成績反應出來。

對於每個領域的人際需求分為以下三種:(1)缺乏的;(2)過度的;(3)理想的。

缺乏是指個體沒有嘗試直接的人際需求;過度則暗示個體過度頻繁地試圖滿足需求;理想則指需求的滿足感。

參考[編輯]Ryan,LeoR.ClinicalInterpretationoftheFIRO-B.PaloAlto,CA:ConsultingPsychologistsPress.1977. Schnell,E.;A.Hammer,.IntegratingtheFIRO-BwiththeMBTI:Relationships,caseexamples,andinterpretationstrategies.DevelopingLeaders(PaloAlto,CA:Davies-BlackPublishing).1997. 引文使用過時參數coauthors(幫助)Schutz,W.C.FIRO:AThreeDimensionalTheoryofInterpersonalBehavior.NewYork,NY:Holt,Rinehart,&Winston.1958. Thompson,H.FIROElementBandMyers-BriggsTypeIndicatorcorrelations.Watkinsville,GA:HighPerformingSystems,Inc.2000[2010-02-1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09). Olmstead,JohnW.AnExploratoryApproachforAddressingLeadershipCharacteristicsinLawFirmsUsingtheCaseofaVoluntaryBarAssociation(PDF).CenturyUniversity.July1999[2010-02-14].(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04-07-19). Owen,William.InterpersonalNeeds(PDF).[2010-02-14].(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07-01-27). 閱論編人格心理學基本概念人格 ·氣質(天生) ·性格(環境影響) ·人格類型與特徵論心理測驗學和職業測試PEN ·16PF ·NEO-PI ·MMPI ·Kingdomality ·四種氣質類型 ·五種氣質類型 ·五大性格特質經驗開放性 ·盡責性 ·外向性與內向性 ·親和性 ·情緒不穩定性其他九型人格 ·FIRO ·互動作風 ·社會人格學 ·邁爾斯-布里格斯性格分類法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基本人际关系取向&oldid=63836712」分類:人際關係人際交往心理測試隱藏分類:含有英語的條目含有過時參數的引用的頁面導覽選單個人工具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命名空間條目討論臺灣正體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查看閱讀編輯檢視



5. 人際關係三維理論:社會心理學家舒茨(W.Schutz)在1958年提出 ...

社會心理學家舒茨(W.Schutz)在1958年提出人際需要的三維理論。

舒茨認為,每一個個體在人際互動過程中,都有三種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 ...人際關係三維理論社會心理學家舒茨(W.Schutz)在1958年提出人際需要的三維理論。

舒茨認為,每一個個體在人際互動過程中,都有三種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這三種基本的人際需要決定了個體在人際交往中所採用的行為,以及如何描述、解釋和預測他人行為。

三種基本需要的形成與個體的早期成長經驗密切相關。

舒茨進一步根據三種基本的人際需要,以及個體在表現這三種基本人際需要時的主動性和被動性,將人的社會行為劃分為六種人際關係的行為模式。

人際關係三維理論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舒茨"(WilliamSchutz,1958)認為,每個個體都有進行人際交往的願望和需要,並且不同的人有著各自不同的需要。

根據每個人對別人的基本反應傾向、需求方式的不同,舒茨把人際關係的需要分為3種,並且每一種需要還具有主動和被動兩種不同取向的表現形式。

包容需要人際關係三維理論包容的需要,指個體希望與別人接觸、交往並建立和維持和諧關係的需要。

由這一需要激發的人際交往的主動取向表現為主動與人交往,積極參與社會生活,被動取向表現為退縮、孤立、期待他人的接納。

在個體的成長過程中,若是社會交往的經歷過少,父母與孩子之間缺乏正常的交往,兒童與同齡夥伴也缺乏適量的交往,那么,兒童的包容需要就沒有得到滿足,他們就會與他人形成否定的相互關係,產生焦慮,於是就傾向於形成低社會行為,在行為表現上傾向於內部言語,傾向於擺脫相互作用而與人保持距離,拒絕參加群體活動。

如果個體在早期的成長經歷中社會交往過多,包容需要得到了過分的滿足的話,他們又會形成超社會行為,在人際交往中,會過分地尋求與人接觸、尋求他人的注意,過分地熱衷於參加群體活動。

相反,如果個體在早期能夠與父母或他人進行有效的適當的交往,他們就不會產生焦慮,他們就會形成理想的社會行為,這樣的個體會依照具體的情境來決定自己的行為,決定自己是否應該參加或參與群體活動,形成適當的社會行為。

支配需要人際關係三維理論支配的需要,是指個體控制他人或者被他人控制的需要。

該需要激發的人際交往的主動取向表現為喜歡運用權力,影響及控制他人,被動取向表現為期待他人引導和支配,願意追隨他人。

個體在早期生活經歷中,若是成長於既有要求又有自由度的民主氣氛環境裡,個體就會形成既樂於順從又可以支配的民主型行為傾向,他們能夠順利解決人際關係中與控制有關的問題,能夠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地確定自己的地位和權力範圍。

而如果個體早期生活在高度控制或控制不充分的情境裡,他們就傾向於形成專制型的或是服從型的行為方式。

專制型行為方式的個體,表現為傾向於控制別人,但卻絕對反對別人控制自己,他們喜歡擁有最高統治地位,喜歡為別人做出決定。

服從型行為方式的個體,表現為過分順從、依賴別人,完全拒絕支配別人,不願意對任何事情或他人負責任,在與他人進行交往時,這種人甘願當配角。

情感需要情感的需要,是指在感情與別人建立和維持親密聯繫的需要。

該需要激發的人際交往的主動取向表現為對他人表現出友善、喜愛、同情和親密等,被動取向的表現為冷漠、期待他人對自己表現親密。

當個體在早期經驗中沒有獲得愛的滿足時,個體就會傾向於形成低個人行為,他們表面上對人友好,但在個人的情感世界深處,卻與他人保持距離,總是避免親密的人際關係。

若個體在早期經歷中,被過於溺愛,他就會形成超個人行為,這些個體在行為表現上,強烈地尋求愛,並總是在任何方面都試圖與他人建立和保持情感聯繫,過分希望自己與別人有親密的關係。

而在早期生活中經歷了適當的關心和愛的個體,則能形成理想的個人行為,他們總能適當地對待自己和他人,能適量地表現自己的情感和接受別人的情感,又不會產生愛的缺失感,他們自信自己會討人喜愛,而且能夠依據具體情況與別人保持一定的距離,也可以與他人建立親密的關係。

小結舒茨認為這三種基本的需求是人類成長的關鍵他們必需同時被滿足,任何一個需要不能得到滿足都會造成個體心理上的創傷,而這種未能滿足的需要可能就會在虛擬的網路世界中尋找。

如果兒童時期的包容需要沒有得到滿足那等到長大之後就會去網路中尋找能接觸、尋找或者隸屬於某個群體,由於網路的匿名性你可以不用擔心會有人知道自己是誰。



6. 幸福灣

舒茲的三維理論在解釋群體形成與群體分解中提出群體整合原則,即群體形成的過程開始是包容,而後是控制,最後是情感。

這種迴圈不斷發生。

群體分解的原則是反 ...PřejítnaOddílytétostránkyNápovědakusnadněnípřístupuNabídkuotevřetestisknutímalt+/NoticePokudchcetepokračovat,musítesepřihlásit.PřihlastesenaFacebookPokudchcetepokračovat,musítesepřihlásit.PřihlásitseZapomnělijstepřístupkúčtu?neboVytvořitnovýúčetČeštinaEnglish(US)SlovenčinaРусскийTiếngViệtDeutschFrançais(France)БългарскиPolskiEspañolPortuguês(Brasil)ZaregistrovatsePřihlásitseMessengerFacebookLiteWatchLidéStránkyKategoriestránekMístaHryLokalityMarketplaceFacebookPaySkupinyPracovnínabídkyOculusPortalInstagramMístníDobročinnésbírkySlužbyVolebníinformačnícentrumInformaceVytvořitreklamuVytvořitstránkuVývojářiKariéraSoukromíCookiesVolbyreklamySmluvnípodmínkyNápovědaNastaveníZáznamyoaktivitáchFacebook©2021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