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性麻痺 | cerebral palsy中文

腦性麻痺(英語:Cerebral palsy,縮寫:CP),又稱腦性癱瘓、大腦麻痺,或簡稱腦麻、腦癱,形容的是在幼年早期出現的永久性運動障礙(英语:movement disorders) ...腦性麻痺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維基百科中的醫療相關內容僅供參考,詳見醫學聲明。

如需醫療服務或可靠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

腦性麻痺Cerebralpalsy患有腦性麻痺的兒童症狀協調不良、痙攣狀態(英語:Spasticity)(肌肉僵直)、肌肉無力、顫抖[1]併發症癲癇發作、智能障礙[1]常見始發於孩童早期[1]病程終身[1]類型腦病變,大腦萎縮[*],麻痺[*]肇因經常未知病因[1]風險因子早產、雙胞胎、懷孕期間某些感染、難產[1]診斷方法基於孩童的發展[1]治療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言語治療、矯正術(英語:Orthotics)、外科手術[1]藥物地西泮、氯苯氨丁酸(英語:baclofen)、肉毒桿菌毒素[1]盛行率2.1人/每1,000人[2]分類和外部資源醫學專科小兒科、神經內科ICD-9-CM343.8、343.9OMIM603513DiseasesDB2232MedlinePlus000716eMedicine1179555、310740PatientUK(英語:PatientUK)cerebral-palsy腦性麻痺Cerebralpalsy[編輯此條目的維基數據]腦性麻痺(英語:Cerebralpalsy,縮寫:CP),又稱腦性癱瘓、大腦麻痺,或簡稱腦麻、腦癱,形容的是在幼年早期出現的永久性運動障礙(英語:movementdisorders)統稱,徵兆與症狀都因人而異。

常見的運動性傷害包括肌肉協調性差、肌肉僵直(英語:spasticity)、肌無力、吞嚥及說話困難,以及顫抖等症狀;同時患者也可能會有觸覺、視覺,及聽覺等感官損失。

通常患有腦性麻痺的嬰孩不會如相同年紀的幼兒般,會有翻身、端坐、爬行或走路的能力。

三分之一罹患腦性麻痺的病人,可能會有認知障礙或是癲癇。

雖然這些症狀可能在出生初期就開始出現,但上述的原發性病徵並不會因為年紀增長而變得更嚴重[3]。

腦性麻痺是因腦部發育異常或腦部用來控制移動、平衡和姿勢的部位受損所導致[3][4]。

這些問題最常出現在懷孕時,然而也可能出現在生產或剛生產完的時候,病因大多不明。

風險因子包括早產、本身是雙胞胎、懷孕時感染特定疾病如弓蟲症或風疹,懷孕時暴露在甲基汞中、分娩困難及出生前幾年受到頭部創傷等等[3],約2%的案例據信是因遺傳導致[5]。

根據出現特定的病徵,腦性麻痹可以分類成不同的亞型。

舉例來說,有僵硬肌肉的病人得的是痙攣性腦性麻痺(英語:spasticcerebralpalsy),協調能力差的是運動失調性腦性麻痺(英語:ataxiccerebralpalsy),有扭曲動作的是徐動性腦性麻痺(英語:athetoidcerebralpalsy)。

診斷結果根據孩童隨時間的發育而定。

血液檢驗及醫學影像可用來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3]。

腦性麻痺其實是可以藉由讓孕婦接受疫苗注射來進行預防,而避免幼兒腦部受傷也是可達到預防效果。

目前沒有可完全治癒腦性麻痺的方法,但支持性療法、藥物治療以及手術可多少給予不同病況的患者協助。

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與言語治療都是會考慮使用的醫療手段。

藥物如地西泮、貝可芬(英語:baclofen),和肉毒桿菌素等能幫助紓緩緊繃的肌肉會進行的手術包含延長肌肉與切除過度活躍的神經。

在很多時候,外矯型器(英語:Brace(orthopaedic))與其他輔具皆是病人的好幫手。

只要經過適當的治療,部分的病童可以擁有接近正常成年人的生活常常會有患者選擇使用替代療法,但這些療程都沒有任何研究可支持他們的實用性[3]。

腦性麻痺是孩童中最常見的運動失調症[6]。

每1000個新生兒約有2.1個會得到這種病[2]。

腦性麻痺從古典時期就有歷史紀錄,最早的描述記錄在西元前5世紀希波克拉底的作品中。

對此種疾病症狀的廣泛研究從19世紀的WilliamJohnLittle(英語:WilliamJohnLittle)開始,痙攣性雙癱也由他的名字命名為「Littledisease」[7]。

威廉·奧斯勒則最早將該病命名為「腦性孩童麻痺」(zerebraleKinderlähmung)[8]現在正在檢視一些可能的治療方式,包括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