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rebral palsy中文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Cerebral Palsy

腦性麻痺 · Cerebral Palsy · 名詞解釋: 「腦性麻痺」是目前在肢體殘障個案中最常見的現象。

典型的原因是在生產過程中,腦部受到傷害造成;胎兒發育期間或出生後遭到創傷,也 ...回首頁網站地圖關於我們聯絡我們詞彙查詢下載專區詞彙建議審譯會×請輸入您的使用者帳號密碼帳號請輸入註冊的email。

密碼密碼英文字母有分大小寫。

登入離開釋義翻譯回簡目列表 修訂/勘誤建議單筆輸出腦性麻痺CerebralPalsy王文科2000年12月教育大辭書名詞解釋:  「腦性麻痺」是目前在肢體殘障個案中最常見的現象。

典型的原因是在生產過程中,腦部受到傷害造成;胎兒發育期間或出生後遭到創傷,也可能是腦性麻痺的原因。

  腦性麻痺是屬動作的障礙。

由於肌肉動作協調障礙,造成無法維持正常的姿勢與平衡,而展現異於常人的動作或技能。

  因腦性麻痺造成個人的肢體障礙有很大的差異;有些人僅在動作協調上出現小問題,有些人走路顯得極為困難,有些人甚至需仰賴輪椅代步。

  腦性麻痺因患病部位的不同,而有如下的分類:  單肢麻痺(monoplegia):一肢麻痺。

  兩下肢麻痺(paraplegia):兩下肢同時麻痺。

  半側麻痺(hemiplegia):同側的兩肢麻痺。

  雙腳或雙手麻痺(diplegia):在雙腳有較大障礙的四肢麻痺。

  四肢麻痺(quadriplegia):四肢幾乎障礙相等的麻痺。

  另依運動性質而作的分類,腦性麻痺可分成如下四種:  痙直型(spasticity):由於肌肉緊縮,無法正常收縮,使患者無法正常控制自己的動作,造成動作遲緩與不自主的痙攣。

  指痙型(athetosis):由於不規則的肌肉緊縮,以致患者的腕部或手指常有無法控制或導致不規則的動作型態。

此類患者常表現多餘的或無目的的動作。

當患者在壓力之下,連枷肢(flailinglimbs)甚至難以控制大體的運動,而且異常運動的嚴重性增加,產生情緒激動的現象,或可能增加有目的運動的企圖。

  共濟失調型(ataxia):由於缺乏協調,使得患者在控制平衡與運動方面,顯得倍感吃力。

常難以維持直立姿勢和控制平衡反應。

  混合型(mixed):患者之運動特性具有上述各類型部分或全部的組合型態。

  腦性麻痺患者常伴隨著許多次級的障礙,如聽障、語障、口語與齒音障礙、行為與社會與情緒問題,學障則是頗為常見的現象。

因此,腦性麻痺者可能即是一個多重障礙者。

腦性麻痺CerebralPalsy以CerebralPalsy進行詞彙精確檢索結果出處/學術領域英文詞彙中文詞彙學術名詞醫學名詞cerebralpalsy大腦性麻痺學術名詞新聞傳播學名詞cerebralpalsy腦性麻痺以腦性麻痺進行詞彙精確檢索結果出處/學術領域中文詞彙英文詞彙學術名詞教育學名詞-特教名詞腦性麻痺CerebralPalsy{=CP}學術名詞新聞傳播學名詞腦性麻痺cerebralpalsy引用網址:推文評分評分相關詞彙詞彙建議學術名詞腦性麻痺cerebralpalsy腦性麻痺CerebralPalsy{=CP}大腦性麻痺cerebralpalsy先天腦性麻痺congenitalcerebralpalsy先天腦性麻痺congenitalcerebralpalsy辭書腦性麻痺CerebralPalsy混合性腦麻痺MixedCerebralPalsy顫抖性腦性麻痺TremorCerebralPalsy暫無建議訊息



2. :::歡迎光臨財團法人恩主公醫院兒童發展聯合評估暨早療中心:::

腦性麻痺(Cerebral Palsy),是因為大腦中樞神經系統在未發育成熟之前受到傷害,造成一種以運動功能障礙為主的多重障礙,有時候傷害可能影響到動作以外的其他腦部區域, ... icon家有腦性麻痺兒?...........................................................................................................................................................................................................................................恩主公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邱維婉復健科物理治療師許雅惠腦性麻痺(CerebralPalsy),是因為大腦中樞神經系統在未發育成熟之前受到傷害,造成一種以運動功能障礙為主的多重障礙,有時候傷害可能影響到動作以外的其他腦部區域,所以可能會伴隨有視覺、語言、智能或學習發展上的障礙。

它是屬於一種非進行性的腦部傷害,可能是在“產前”胎兒還在母親子宮中,或是“產中”也就是生產過程中,或是“產後”嬰兒受到創傷、疾病、感染等等所引起的。

造成原因有:母親懷孕期間有任何傳染病或疾病,或任何刺激或過大壓力,如高血壓、毒血症等,其他如早產、胎兒體重過輕、黃疸過高或過久、出生前後缺氧或窒息、腦內出血、腦部發育不健全、水腦、腦膜炎或家族性遺傳等都會造成腦性麻痺。

腦性麻痺可依張力型式分類如下:1.痙攣型(Spasticity):張力明顯比正常高,動作發展受張力影響且呈固定樣態,所以常伴隨有關節活動度問題所造成的攣縮或變形。

2.低張力型(Flaccid):張力比正常低,或稱為軟癱型,抱起來的感覺特別軟,像個布娃娃,且嬰兒期時活動力即比正常小孩低而且個性依賴,躺著時雙腿完全受地心引力作用,使髖關節過份外展有如青蛙腿,像徐動型及運動失調型的這類小朋友在2到3歲前大多呈現低張力型態,等小孩慢慢增加主動動作後張力型態才慢慢明顯起來。

3.徐動型(Athetosis):這一型的小孩最主要的問題是,主動肌和拮抗肌兩組肌肉間的張力會隨時改變,一下子主動肌的張力變高,馬上又換成拮抗肌張力變高,所以張力變動大,導致肢體活動難以控制在最適當的位置,缺乏穩定的能力,多是全身性的,不但是肢體及軀幹,連臉部肌肉及聲帶也會受影響,所以臉部表情多變化,聲音也會忽高忽低。

4.運動失調型(Ataxia):指小腦受到傷害,雖然張力近乎正常或正常,但卻有意向性顫抖的情形,也就是在動作時近端有些微的不穩固伴隨遠端的顫抖,而且越想控制之下顫抖越明顯,通常得加重於遠端肢體來增加穩定性。

或依肢體受影響狀況來分:1.單肢麻痺型(monoplegia):只有一個肢體受到影響,非常少見,通常會轉化成半側麻痺型。

2.半側麻痺型(hemiplegia):同側上下肢均受到影響,因為影響到半側身體,使得對稱性姿勢及動作和兩側協調較差,且因為兩邊能力相差很多,在慣用好側之下常會有壞側更不用的習慣養成,所以壞側當做輔助手的習慣要及早養成。

3.下肢麻痺型(paraplegia):兩下肢受到影響,通常只有肢體動作上受到影響,認知及其他方面多是正常的,若加以好好訓練多能達到不錯的獨立性。

4.四肢麻痺型(quadriplegia):四肢均受到影響,頭部控制發展是這幾個型態內最差的,使得其他姿勢及動作發展均受到相當影響,且多伴隨反射上的發展整合遲緩。

5.雙重麻痺型(diplegia):四肢均受到影響,但下肢較上肢嚴重,只有痙攣型有下肢麻痺的型態,其他徐動型及低張力型並沒有這種型態。

  腦性麻痺不只是會造成動作上的缺損,它在其他方面亦會造成發展上的遲緩或不同程度的影響或傷害,如聽力問題、視力問題(弱視、複視、斜視、偏盲、視神經麻痺等)、認知問題(記憶力、專注力缺損、智能障礙、學習障礙等)、吞嚥障礙、餵食問題(嘴唇閉合及口腔敏感度問題等)、癲癇、反射發展及成熟、自我照顧上的問題(大小便訓練、穿脫衣褲、盥洗問題等)、溝通技巧、遊玩及娛樂技巧、心理社會問題、情緒行為問題、及其他感覺統合問題(如觸覺防禦、姿勢性不安全感或重力不安全感等)。

  無論是對於腦性麻痺患童抑或是其他類小兒疾患的治療,都須要整個復健團隊介入,復健科內依其專長分為職能治療、物理治療、語言治療,可針對各種不同腦性麻痺兒先進行全面評估及了解後,再依據小兒神經發展學及應用各種治療理論架構,進行治療的療程,而職能



3. 關於我們

... 桃社發字第2441號 版權所有:桃園市腦性麻痺協會地址:338桃園市蘆竹區南崁路175巷10號5樓電話:(03)302-5507 傳真:(03)301-6871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放大觀看腦麻兒童參訪縣府腦性麻痺分類目前位置:首頁>關於我們>認識腦麻>腦性麻痺分類依神經肌肉損傷狀態分類痙攣型痙攣型的病患主要是由於受到損傷的腦部放出不正常的訊息到肌肉,使肌肉呈現高張力,導致肌僵硬而呈現緊縮的狀態,且肌肉保持在不正常的狀態下,因而動作較為遲緩與笨拙,此種病人很難有大幅度的運動,因此常有畸形或痙攣的產生是腦麻兒中最常見的一個類型。

如痙攣型下肢麻痺。

徐動型徐動型的孩子通常在生命早期都是軟趴趴型,一般在23歲時會慢慢地發展出不自主動作,這動作是逐漸產生的,很少小孩一生都維持軟趴趴的狀況。

其特徵是肌肉張力隨時在變,不自主動作很多,自己無法控制;動作快而猛,常被誤為有攻擊性;頭頸控制困難,且臉部常出現怪異表情,口腔功能控制困難;下顎無法穩定,嘴常張著流口水,進食差、發聲和說話也常有問題,姿勢維持困難,雙手無法協調且平衡反應很差。

協調統合不良型這種病人無法穏定地控制他們的肌肉,表現於外的動作不協調,全身的肌肉協調作用以及平衡動作有了缺陷,對於空間的方向感、立體感認知發生障礙。

當要他們去做些較為精細的動作便會產生不協調,例如當一個協調不良的病人試著拿起一枝筆時,他也許就較不容易對準筆將筆拿起來。

低張型肌肉張力太低,其動作特徵是肌力弱,難以抵抗重力。

震顫型其動作特徵是侷限於部分肌肉群發生無法控制的動作,而且其顫動乃是規律的肌肉動作,不似(手足徐動型)者之肌肉震動是大肌肉動作之不規律運動。

這一類型以及僵直型者都是比較少見的腦性麻痺者。

僵值型常見動作特徵是肌肉僵硬,由於肌肉的拮抗作用失常,使得手臂伸展時形同捲起鉛板般地困難與強硬。

混合型合併二種型態。

如:痙攣僵直型(spasticrigidity)。

依肢體受影響的部位分類單肢麻痺型指四肢中任一肢之癱瘓,腦性麻痺屬於這種狀況者頗為少見。

半邊麻痺型半邊的身體上、下肢受影響,上、下肢會向內側轉,肘關節會彎曲、手掌緊握、膝蓋彎曲,一般腦麻兒會踮起腳尖。

下肢麻痺即雙腿癱瘓,大部分痙攣型者有此症狀。

雙邊麻痺通常四肢都有問題,下肢比上肢問題更明顯,一般手部都會有功能,只是動作較笨拙,两腳相夾而向內轉,两腳會踮起腳尖,連臉部表情也受到影響。

四肢麻痺全身都受影響,通常上肢比下肢嚴重,或上、下肢同樣嚴重,頭部控制也不好,两手臂、肘關節向內捲曲,手掌握拳,两腿向內夾、向內轉,踮腳尖。

如徐動型四肢麻痺(每一個徐動型孩子的四肢都會影響,所以都是屬於四肢麻痺,故徐動型孩子全名叫做徐動型四肢麻痺。

依障礙程度分類輕度可處理日常生活需要,可行走與語言,須要問題抒解及特殊治療。

中度需靠輔助器行動,日常生活需求完全無法自理,口語可能有問題,需要治療。

重度、極重度使依靠治療和輔助器,其日常生活技能,行動和口語溝通仍然很差,預後不好。

郵政劃撥:50088434 統一編號:30137593 立案字號:桃社發字第2441號版權所有:桃園市腦性麻痺協會 地址:338桃園市蘆竹區南崁路175巷10號5樓 電話:(03)302-5507 傳真:(03)301-6871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除特別聲明外,內文著作權均為本協會或原著作者所有,請勿移作商業用途,轉載者請務必註明出處及網址。




4. 腦性癱瘓/ Cerebral Palsy

腦性癱瘓/ Cerebral Palsy ... 腦性癱瘓是指一組影響運動和姿勢控制的疾病。

由於控制運動的一個或多個腦區受到損傷,患者肌肉無法正常地運動。

該病症狀有輕有重,包括各種 ...腦性癱瘓/CerebralPalsy-International-ReeveFoundationInternational>中國熱門癱瘓症論題>腦性癱瘓/CerebralPalsy腦性癱瘓/CerebralPalsy腦性癱瘓/CerebralPalsy腦性癱瘓是指一組影響運動和姿勢控制的疾病。

由於控制運動的一個或多個腦區受到損傷,患者肌肉無法正常地運動。

該病症狀有輕有重,包括各種形式的麻痹。

治療後,多數患兒的運動能力都可以得到明顯改善。

雖然該病症狀可能隨著時間而改變,但從定義而言,腦性癱瘓並非進行性疾病。

因此,如果受損程度增加,有可能是由腦性癱瘓之外的病因引起的。

許多腦性癱瘓兒童還患有其他需要治療的疾病。

這些疾病包括智力低下、學習能力缺失、癲癇和視聽言語障礙。

通常兒童到大約2至3歲時,才被診斷出腦性癱瘓。

每1000名3歲以上兒童就有大約2至3名患有腦性癱瘓。

美國約有50萬名處於各年齡段的兒童和成年人罹患腦性癱瘓。

腦性癱瘓的三種主要類型:痙攣型腦性癱瘓。

約70至80%的腦癱患者為痙攣型腦性癱瘓。

該病表現為肌肉僵硬和運動困難。

當雙腿均受到影響(痙攣型雙癱)時,患兒可能難以行走,因為臀部和腿部的繃緊肌肉導致雙腿向內轉動,並在膝關節處形成交叉(即剪刀腿)。

其他患者僅有一側身體受影響(痙攣性偏癱),而且往往臂受到的影響比腿更為嚴重。

最嚴重的類型是痙攣型四肢癱。

該病表現為患者四肢及軀幹都受到影響,往往伴有控制口和舌的肌肉受累。

痙攣型四肢癱患兒具有智力低下及其他疾病。

不隨意運動型腦性癱瘓。

大約10至20%的腦癱患者表現為不隨意運動型腦性癱瘓。

該病累及全身。

它的特點是肌張力出現波動(肌張力偏低或偏高),有時還伴有不受控制的動作(例如緩慢轉體或快速抽筋)。

患兒通常難以學會控制身體坐下和行走。

由於面和舌的肌肉也可能受到影響,患兒還會出現吸吮、吞咽和言語困難。

共濟失調型腦性癱瘓。

約5到10%的腦癱患者表現為共濟失調型腦性癱瘓。

該病影響平衡與協調能力。

患者出現步態不穩,也難以完成需要精確協調(例如寫作)的動作。

正常的腦發育在妊娠期和圍產期容易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擾,從而造成腦性癱瘓。

大約70%的腦癱患者的腦損傷發生在出生前,但也發生在分娩期間或在出生後的頭幾個月或幾年內。

一些已知的病因包括:妊娠期間感染。

孕婦身上發生的某些感染,如風疹(德國麻疹)、巨細胞病毒(一種溫和的病毒感染)和弓形蟲病(一種程度輕微的寄生蟲感染),可造成腦損傷並進而導致腦性癱瘓。

胎兒供氧不足。

例如胎盤功能出現異常或胎盤在分娩前從子宮壁上脫落時,胎兒都有可能無法得到充足的氧氣。

早產兒。

體重不足31/3磅的早產嬰兒發生腦性癱瘓的機率比足月兒高了多達30倍。

分娩並發症。

直到最近,醫生們還認為難產中的窒息(缺氧)是造成大多數腦性癱瘓的原因。

最近的研究則表明,這種原因只占了約10%的腦性癱瘓病例。

Rh溶血病。

孕婦和胎兒血型的不匹配會造成腦損傷,進而引起腦性癱瘓。

不過幸運的是,在妊娠期第28周左右和Rh陽性嬰兒出生後,給Rh陰性孕婦注射Rh免疫球蛋白血製品通常可以預防Rh溶血病。

其他先天缺陷。

患有腦畸形、許多遺傳性疾病、染色體異常及其他出生缺陷的的嬰兒罹患腦性癱瘓的風險增加。

後天腦性癱瘓。

大約10%的腦性癱瘓患兒在出生後兩年內因腦損傷而發生腦性癱瘓。

此類損傷最常見的原因是腦部感染(如腦膜炎)及頭部損傷。

主要通過評價嬰兒或幼兒的動作來診斷腦性癱瘓。

有些腦性癱瘓患兒表現出低肌張力,它會使患兒身體顯得綿軟無力。

其他患兒的肌肉張力升高,表現為肌肉僵硬。

也有患兒具有可變的肌肉張力(有時增加



5. 腦性麻痺

腦性麻痺(英語:Cerebral palsy,縮寫:CP),又稱腦性癱瘓、大腦麻痺,或簡稱腦麻、腦癱,形容的是在幼年早期出現的永久性運動障礙(英语:movement disorders) ...腦性麻痺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維基百科中的醫療相關內容僅供參考,詳見醫學聲明。

如需醫療服務或可靠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

腦性麻痺Cerebralpalsy患有腦性麻痺的兒童症狀協調不良、痙攣狀態(英語:Spasticity)(肌肉僵直)、肌肉無力、顫抖[1]併發症癲癇發作、智能障礙[1]常見始發於孩童早期[1]病程終身[1]類型腦病變,大腦萎縮[*],麻痺[*]肇因經常未知病因[1]風險因子早產、雙胞胎、懷孕期間某些感染、難產[1]診斷方法基於孩童的發展[1]治療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言語治療、矯正術(英語:Orthotics)、外科手術[1]藥物地西泮、氯苯氨丁酸(英語:baclofen)、肉毒桿菌毒素[1]盛行率2.1人/每1,000人[2]分類和外部資源醫學專科小兒科、神經內科ICD-9-CM343.8、343.9OMIM603513DiseasesDB2232MedlinePlus000716eMedicine1179555、310740PatientUK(英語:PatientUK)cerebral-palsy腦性麻痺Cerebralpalsy[編輯此條目的維基數據]腦性麻痺(英語:Cerebralpalsy,縮寫:CP),又稱腦性癱瘓、大腦麻痺,或簡稱腦麻、腦癱,形容的是在幼年早期出現的永久性運動障礙(英語:movementdisorders)統稱,徵兆與症狀都因人而異。

常見的運動性傷害包括肌肉協調性差、肌肉僵直(英語:spasticity)、肌無力、吞嚥及說話困難,以及顫抖等症狀;同時患者也可能會有觸覺、視覺,及聽覺等感官損失。

通常患有腦性麻痺的嬰孩不會如相同年紀的幼兒般,會有翻身、端坐、爬行或走路的能力。

三分之一罹患腦性麻痺的病人,可能會有認知障礙或是癲癇。

雖然這些症狀可能在出生初期就開始出現,但上述的原發性病徵並不會因為年紀增長而變得更嚴重[3]。

腦性麻痺是因腦部發育異常或腦部用來控制移動、平衡和姿勢的部位受損所導致[3][4]。

這些問題最常出現在懷孕時,然而也可能出現在生產或剛生產完的時候,病因大多不明。

風險因子包括早產、本身是雙胞胎、懷孕時感染特定疾病如弓蟲症或風疹,懷孕時暴露在甲基汞中、分娩困難及出生前幾年受到頭部創傷等等[3],約2%的案例據信是因遺傳導致[5]。

根據出現特定的病徵,腦性麻痹可以分類成不同的亞型。

舉例來說,有僵硬肌肉的病人得的是痙攣性腦性麻痺(英語:spasticcerebralpalsy),協調能力差的是運動失調性腦性麻痺(英語:ataxiccerebralpalsy),有扭曲動作的是徐動性腦性麻痺(英語:athetoidcerebralpalsy)。

診斷結果根據孩童隨時間的發育而定。

血液檢驗及醫學影像可用來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3]。

腦性麻痺其實是可以藉由讓孕婦接受疫苗注射來進行預防,而避免幼兒腦部受傷也是可達到預防效果。

目前沒有可完全治癒腦性麻痺的方法,但支持性療法、藥物治療以及手術可多少給予不同病況的患者協助。

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與言語治療都是會考慮使用的醫療手段。

藥物如地西泮、貝可芬(英語:baclofen),和肉毒桿菌素等能幫助紓緩緊繃的肌肉會進行的手術包含延長肌肉與切除過度活躍的神經。

在很多時候,外矯型器(英語:Brace(orthopaedic))與其他輔具皆是病人的好幫手。

只要經過適當的治療,部分的病童可以擁有接近正常成年人的生活常常會有患者選擇使用替代療法,但這些療程都沒有任何研究可支持他們的實用性[3]。

腦性麻痺是孩童中最常見的運動失調症[6]。

每1000個新生兒約有2.1個會得到這種病[2]。

腦性麻痺從古典時期就有歷史紀錄,最早的描述記錄在西元前5世紀希波克拉底的作品中。

對此種疾病症狀的廣泛研究從19世紀的WilliamJohnLittle(英語:WilliamJohnLittle)開始,痙攣性雙癱也由他的名字命名為「Littledisease」[7]。

威廉·奧斯勒則最早將該病命名為「腦性孩童麻痺」(zerebraleKinderlähmung)[8]現在正在檢視一些可能的治療方式,包括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