鯖魚簡介 | 鯖魚介紹

花腹鯖魚. 學名. Scomber australasicus. 俗名. 花輝、青輝. 異名. S. tapeinocephalus. 壽命. 6歲. 成熟年齡. 1歲魚僅部份成熟 2歲魚則完全成熟. 食性. 捕食日本鯷及螯 ...鯖魚簡介鯖魚,一般專家指鯖魚科ScombridaeScomber屬,本省捕捉二種,為花腹鯖與白腹鯖花腹鯖魚學名Scomberaustralasicus俗名花輝、青輝異名S.tapeinocephalus壽命6歲成熟年齡1歲魚僅部份成熟2歲魚則完全成熟食性捕食日本鯷及螯蝦、糠蝦等甲殼類產卵期及產卵場產卵期為1-5月產卵場位於澎佳嶼、龜山島附近水域及東海南部海域利用國家中國、台灣、日本、韓國形態特徵體紡錘形,稍側扁;背緣和腹緣淺弧形;尾柄細短,尾鰭基部兩側各具2條小隆起脊。

上下頜各具細齒一列,上頜齒有時不明顯。

體背藍綠色,腹部銀白。

體側上下皆具暗色斑紋。

本屬全世界共三種,本省產2種。

另一種為白腹鯖(S.japonicus),與本種之差異在於硬棘較少(僅IX,而花腹鯖為XI)與腹側潔白無斑紋。

洄游概況花腹鯖東中國海系群廣泛分布於日本海南部及九州南部,南至台灣花蓮外海。

成熟之花腹鯖,每年於宜蘭外海、澎佳嶼水域,釣魚台列島及江、浙外海沿途產卵。

幼魚分布於東海南部,春、夏季隨著成魚至東海北部、日本九州南部沿岸及日本海索餌,秋、冬季則再洄游到東海南部(台灣北部海域)越冬。

漁業特徵台灣捕獲之鯖魚主要以此系群為主,蘇澳地區之8組大型圍網及扒網每年約有捕獲6萬噸左右之實力韓國每年則有20萬噸之實績,中國之捕獲量估計約35-40萬噸間(韓、中、日以捕獲白腹鯖為主)。

本系群日本在東中國海、日本海南部及九州南部海域主要以圍網所捕獲者,且過去該國之管制措施以限制圍網之船團數目為主。

1970年代以來,日本每年約捕獲4-8萬噸,1999年達最高為8.8萬噸。

自1997年起,日本改採TAC(最大容許捕獲量)制管理,2003年,日本花腹鯖與白腹鯖合計TAC之許可量為51.2萬噸。

分布主要分布於西太平洋,紐西蘭、澳洲、菲律賓、中國、日本及夏威夷等海域。

本省各地均有產。

棲所生態近海中上層魚類。

主要以浮游性甲殼類及小型魚類為主食。

漁業及其利用重要之食用魚。

一般以圍網、流刺網、定置網捕獲。

煎食、味噌湯皆宜,亦可加工成鹽漬品或罐頭。

  白腹鯖魚學名Scomberjaponicus壽命6歲(日本),8歲(中國)成熟年齡1歲魚僅部份成熟2歲魚則完全成熟食性捕食螯蝦、糠蝦等甲殼類及橈腳類和小型魚類產卵期及產卵場產卵期為春季,其盛期為3-5月間產卵場位於東海南部之大陸沿岸、朝鮮半島沿岸及日本九州沿岸(韓國及日本均認為該魚種在其沿岸海域產卵)利用國家中國、台灣、日本、韓國形態特徵體多流線,紡錘型,亦有延長而側扁者。

尾柄細瘦而強有力,兩側有隆起稜,尾鰭彎月型,尾部有離鰭,背鰭可收入稜溝內等特徵均有助於高速游泳。

口裂大,吻尖,但不為劍狀突出。

眼有時具脂性眼瞼,圓鱗或不完全之櫛鱗,側線為波狀。

背鰭2枚,第一背鰭為硬棘,第二背鰭及臀鰭後緣凹入。

在胸鰭所在區域內,鱗片可能變形為堅硬的胸甲,鰹、鮪之類特別發達。

洄游概況在黃海產卵的白腹鯖,7月產完卵,7-9月份主要分散在海洋島南部和石島東南部較深水域索餌,9月以後水溫下降則南下洄游到越冬場。

幼魚分布在中國舟山、長江口漁場及黃海中部和北部,10月開始向深水移動。

成魚和幼魚之越冬洄游路線明顯不同,成魚在五島西部和東海中部所連成狹長的弧狀深水區越冬,幼魚則集中在濟洲島及其附近海域越冬。

大部份低齡魚於9-11月在大、小黑山之西部至濟洲島西部逗留且持續索餌,11月以後才回到越冬場。

另外,於台灣海峽南部越冬之白腹鯖與花腹鯖於3-4月間北上進行產卵洄游,4-5月在福建北部和浙江南部沿海一帶產卵,其是否為獨立系群尚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該系群之粒線體DNA核甘酸序列與釣魚台列島水域(即東中國海系群)並無差異。

漁業特徵本系群在1970年代之後期,日本有27-30萬噸之捕獲實績,1990及1992年分別為13及15萬噸,1996年又上升為40萬噸,1997年則為21萬噸,往後即逐年下降,本系群之利用目前以中國之捕獲量為最大。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