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漁事長知識】秋風起,臺灣鯖魚「尚青」,為何市場充斥 ... | 花腹鯖白腹鯖
臺灣生產的花腹鯖、白腹鯖是國內重要的漁獲物之一,但許多民眾可能連整尾鯖魚都沒看過,一提到鯖魚,腦海中浮現的不是從8000多公里遠來的 ...Blog生活誌愛料理生活誌市集影音試用推薦升級VIP登入註冊愛料理登入註冊升級VIP服務平台愛料理生活誌市集影音試用推薦為了讓您使用愛料理的體驗更完善,請更新瀏覽器。
生活誌 生活【看漁事長知識】秋風起,臺灣鯖魚「尚青」,為何市場充斥挪威鯖魚?2018/10/23農傳媒鯖魚臺灣生產的花腹鯖、白腹鯖是國內重要的漁獲物之一,但許多民眾可能連整尾鯖魚都沒看過,一提到鯖魚,腦海中浮現的不是從8000多公里遠來的挪威鯖魚,就是鯖魚罐頭。
專家表示,臺灣盛產鯖魚,市場卻充斥進口鯖魚的原因,可能與臺灣吃在地鯖魚的文化沒有建立起來、鯖魚多作為飼料使用、以及冷鏈物流還不完備,導致新鮮鯖魚難以在市場看到,但臺灣鯖魚在秋冬季的風味不亞於挪威鯖魚,新鮮油炸味道相當鮮美,要讓臺灣人主動消費鯖魚得先讓鯖魚產業升級、從日常生活做起,才能讓產業永續經營。
過去臺灣鯖魚多作為延繩釣漁業的魚餌鯖魚是國內沿近海的重要漁獲物,以花腹鯖為主,另外也有少量白腹鯖,根據漁業署漁業年報統計,臺灣在2017年鯖魚產量有55,297公噸,但同年度進口量為11,826公噸,當中有76%來自挪威,而出口量為20,373公噸,以東南亞、中東、東歐等國家為主。
臺灣可捕撈到花腹鯖或白腹鯖,但兩者難以區分,可透過魚肚部位是否有斑點,或計算背鰭鰭條數等方式分出種類。
(攝影/洪嘉鎂)鯖魚產業在臺灣發展時間相當久,如果回去翻歷史文獻,會發現宜蘭是鯖魚最重要的產地之一,雖然漁業年報上宜蘭縣生產量僅有2萬公噸左右,但基隆、新北的鯖魚上岸後,大多會送往宜蘭進行交易,因此當地漁民會說宜蘭是「鯖魚的故鄉」,全臺有95%的鯖魚都從這裡銷售出去。
早期漁民獲得鯖魚的方式多以船釣,大約在1960年到1970年代間,運用巾著網抓鯖魚為主要的方式,直到1978年第一艘大型圍網船引進,鯖魚捕撈方式才轉成以大型圍網為主。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教授呂學榮長期研究鯖魚,他回顧產業發展表示,早期國內捕撈上岸的鯖魚幾乎作為延繩釣漁業的魚餌,鮮少提供給一般民眾食用。
他進一步說明,大型圍網技術發展後,漁獲量逐漸增加,漁民在冷凍設備不足的情況下,嘗試將鯖魚醃漬或製成鹹魚,甚至切塊燙過做成魚脯或魚乾,之後大型圍網船因成本高、船體老舊等因素,逐漸退出市場,漁民轉以扒網撈捕鯖魚,捕撈量甚至超過大型圍網船時期。
呂學榮表示,雖然用作魚餌是國內鯖魚用途的重要市場,但近年延繩釣漁業也開始選擇魷魚、秋刀魚作為魚餌,魚餌用量應該有比以前少。
挪威鯖魚進入臺灣、日本,卻有不同結果除了作為魚餌外,臺灣鯖魚也有外銷到其他國家,如沙烏地阿拉伯、埃及、泰國等,或製成罐頭、鹽漬、一夜乾等產品,但新鮮鯖魚在傳統市場較為少見。
呂學榮表示,新鮮鯖魚上岸後保存不易,上岸後若不處理放置一天就有阿摩尼亞的氣味,鮮少經由拍賣市場進到傳統市場,傳統市場能看到的鯖魚多以船釣直送為主。
不過現在消費者看到的薄鹽鯖魚大多來自挪威,偶爾才能發現來自宜蘭的在地鯖魚,為什麼飛越8,000多公里的大西洋鯖魚會出現在臺灣市場中?臺灣明明就有生產非常多鯖魚,為什麼要向國外進口?這當中的原因之一與臺灣加入WTO有一定關係,2001年以前,臺灣的鯖魚進口量僅有數十噸,最高不超過400公噸,2002年1月臺灣正式加入WTO,當年度國內鯖魚進口量突然躍升至1,183噸,原本市面上的臺灣鯖魚產品也逐漸被挪威鯖魚排擠到一旁,消費者開始選擇油脂較為豐厚的挪威鯖魚。
日本的傳統市場很容易發現鯖魚,而且價格很實惠。
(圖片提供/呂學榮)呂學榮表示,類似的狀況其實在日本也有發生,像是日本的大學自助餐、超市,看到的也多是挪威鯖魚,日本自己的產品相對較少。
「日本人早餐吃的鯖魚一定是本土產的白腹鯖」,呂學榮指出,雖然挪威鯖魚大量進入日本市場,但日本人仍有固定的消費習慣,走進日本傳統市場中,也能看到攤位上放著一尾尾新鮮的鯖魚,甚至有些區域發展出當地特有的鯖魚品牌,如關鯖、松輪鯖等,讓鯖魚價格提高,一片甚至可賣到600日圓。
如何提高鯖魚價值,降低資源捕撈壓力每年秋冬季的臺灣鯖魚與挪威鯖魚一樣肥美,風味不比挪威差,會有如此差異,有一部分是因為民眾食用的部分推廣不夠。
蘇澳區漁會總幹事陳春生表示,臺灣鯖魚不可能整年品質都很好,需要跟學者合作,去思考如何選擇較肥美的魚加工,控管品質後,再推廣食用應用,鼓勵民眾吃臺灣鯖魚。
生活誌 生活【看漁事長知識】秋風起,臺灣鯖魚「尚青」,為何市場充斥挪威鯖魚?2018/10/23農傳媒鯖魚臺灣生產的花腹鯖、白腹鯖是國內重要的漁獲物之一,但許多民眾可能連整尾鯖魚都沒看過,一提到鯖魚,腦海中浮現的不是從8000多公里遠來的挪威鯖魚,就是鯖魚罐頭。
專家表示,臺灣盛產鯖魚,市場卻充斥進口鯖魚的原因,可能與臺灣吃在地鯖魚的文化沒有建立起來、鯖魚多作為飼料使用、以及冷鏈物流還不完備,導致新鮮鯖魚難以在市場看到,但臺灣鯖魚在秋冬季的風味不亞於挪威鯖魚,新鮮油炸味道相當鮮美,要讓臺灣人主動消費鯖魚得先讓鯖魚產業升級、從日常生活做起,才能讓產業永續經營。
過去臺灣鯖魚多作為延繩釣漁業的魚餌鯖魚是國內沿近海的重要漁獲物,以花腹鯖為主,另外也有少量白腹鯖,根據漁業署漁業年報統計,臺灣在2017年鯖魚產量有55,297公噸,但同年度進口量為11,826公噸,當中有76%來自挪威,而出口量為20,373公噸,以東南亞、中東、東歐等國家為主。
臺灣可捕撈到花腹鯖或白腹鯖,但兩者難以區分,可透過魚肚部位是否有斑點,或計算背鰭鰭條數等方式分出種類。
(攝影/洪嘉鎂)鯖魚產業在臺灣發展時間相當久,如果回去翻歷史文獻,會發現宜蘭是鯖魚最重要的產地之一,雖然漁業年報上宜蘭縣生產量僅有2萬公噸左右,但基隆、新北的鯖魚上岸後,大多會送往宜蘭進行交易,因此當地漁民會說宜蘭是「鯖魚的故鄉」,全臺有95%的鯖魚都從這裡銷售出去。
早期漁民獲得鯖魚的方式多以船釣,大約在1960年到1970年代間,運用巾著網抓鯖魚為主要的方式,直到1978年第一艘大型圍網船引進,鯖魚捕撈方式才轉成以大型圍網為主。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教授呂學榮長期研究鯖魚,他回顧產業發展表示,早期國內捕撈上岸的鯖魚幾乎作為延繩釣漁業的魚餌,鮮少提供給一般民眾食用。
他進一步說明,大型圍網技術發展後,漁獲量逐漸增加,漁民在冷凍設備不足的情況下,嘗試將鯖魚醃漬或製成鹹魚,甚至切塊燙過做成魚脯或魚乾,之後大型圍網船因成本高、船體老舊等因素,逐漸退出市場,漁民轉以扒網撈捕鯖魚,捕撈量甚至超過大型圍網船時期。
呂學榮表示,雖然用作魚餌是國內鯖魚用途的重要市場,但近年延繩釣漁業也開始選擇魷魚、秋刀魚作為魚餌,魚餌用量應該有比以前少。
挪威鯖魚進入臺灣、日本,卻有不同結果除了作為魚餌外,臺灣鯖魚也有外銷到其他國家,如沙烏地阿拉伯、埃及、泰國等,或製成罐頭、鹽漬、一夜乾等產品,但新鮮鯖魚在傳統市場較為少見。
呂學榮表示,新鮮鯖魚上岸後保存不易,上岸後若不處理放置一天就有阿摩尼亞的氣味,鮮少經由拍賣市場進到傳統市場,傳統市場能看到的鯖魚多以船釣直送為主。
不過現在消費者看到的薄鹽鯖魚大多來自挪威,偶爾才能發現來自宜蘭的在地鯖魚,為什麼飛越8,000多公里的大西洋鯖魚會出現在臺灣市場中?臺灣明明就有生產非常多鯖魚,為什麼要向國外進口?這當中的原因之一與臺灣加入WTO有一定關係,2001年以前,臺灣的鯖魚進口量僅有數十噸,最高不超過400公噸,2002年1月臺灣正式加入WTO,當年度國內鯖魚進口量突然躍升至1,183噸,原本市面上的臺灣鯖魚產品也逐漸被挪威鯖魚排擠到一旁,消費者開始選擇油脂較為豐厚的挪威鯖魚。
日本的傳統市場很容易發現鯖魚,而且價格很實惠。
(圖片提供/呂學榮)呂學榮表示,類似的狀況其實在日本也有發生,像是日本的大學自助餐、超市,看到的也多是挪威鯖魚,日本自己的產品相對較少。
「日本人早餐吃的鯖魚一定是本土產的白腹鯖」,呂學榮指出,雖然挪威鯖魚大量進入日本市場,但日本人仍有固定的消費習慣,走進日本傳統市場中,也能看到攤位上放著一尾尾新鮮的鯖魚,甚至有些區域發展出當地特有的鯖魚品牌,如關鯖、松輪鯖等,讓鯖魚價格提高,一片甚至可賣到600日圓。
如何提高鯖魚價值,降低資源捕撈壓力每年秋冬季的臺灣鯖魚與挪威鯖魚一樣肥美,風味不比挪威差,會有如此差異,有一部分是因為民眾食用的部分推廣不夠。
蘇澳區漁會總幹事陳春生表示,臺灣鯖魚不可能整年品質都很好,需要跟學者合作,去思考如何選擇較肥美的魚加工,控管品質後,再推廣食用應用,鼓勵民眾吃臺灣鯖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