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 快思慢想 | 快思慢想心得

快思慢想讀書心得。

《快思慢想》這本書中指出我們腦中的「快思」與「慢想」兩位主角,稱它們為系統一(直覺式思考) 和系統二(邏輯式思考)。

SkiptocontentPostauthor:PerryLinPostpublished:2020-12-22Postcategory:讀書筆記Postcomments:0Comments讀書筆記—快思慢想快思慢想—康納曼康納曼生於1934年。

現任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和伍德羅威爾森學院公共事務教授,並兼任希伯來大學理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他在心理學上的成就挑戰了判斷與決策的理性模式,被公認為「繼佛洛依德之後,當代最偉大的心理學家」。

他的跨領域研究對經濟學、醫學、政治、社會學、社會心理學、認知科學皆具深遠的影響,被譽為行為經濟學之父,更於2002年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

這本書中指出我們腦中的「快思」與「慢想」兩位主角,稱它們為系統一(直覺式思考)和系統二(邏輯式思考)。

康納曼為我們解說思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以及這兩個系統在各種心理劇碼中如何搭配分工。

康納曼介紹了很多有趣的經典行為實驗,披露思考的捷徑、替代、偏好、框架、錨點等系統一可能犯的錯誤。

不僅讓我們對大腦的複雜與非理性恍然大悟,也指出我們在什麼情況下該相信直覺,什麼時候該三思而行,該運用哪些技巧來避免常常使我們陷入麻煩的思考偏誤,以及如何在商場、職場和個人生活中做出更好的選擇。

《快思慢想》讀書心得作者康納曼將我們的心智描述成兩個虛構人物之間的互動:快思的系統一和慢想的系統二。

系統一很情緒化,依賴直覺,見多識廣又很會聯想,擅長編故事,能迅速對眼前的情況做出反應。

但它很容易上當,以為親眼所見就是事情的全貌,任由損失厭惡和樂觀偏見之類的錯覺引導我們做出錯誤的選擇。

系統二動作比較慢、擅長邏輯分析,系統一無力解決的問題,都丟給系統二處理。

它雖然不易出錯卻很懶惰,經常走捷徑,直接採納系統一的判斷結果。

系統一的直覺思考,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就倉促做決定,他用英文字母簡寫WYSIATI(WhatYouSeeIsAllThereIs)來代表這種情形,意思就是「你所看到的就是全貌」。

我們很自然可以想像系統一這種直覺的思考難免都會犯一些錯,但經過作者一一列舉分析,才知道原來有那麼多種不同的情境會讓系統一犯下錯誤,像是:捷徑替代:假如對一個很難的問題無法馬上找到滿意的答案系統一會找一個容易一點的相關問題來替代困難的,然後回答這個容易一點的問題(替代)。

像是將「這些天來,你的生活有多快樂?」替代成「你現在的心情如何?」月暈效應:當一個英俊、有自信的演講者跳上講台時,你可以預期聽眾會對他的演講內容給予比較高的分數(比他實際應得的更高)。

錨點:問題「甘地死亡時,比144歲大還是小?甘地去世時幾歲?」比「甘地死亡時,比37歲大還是小?甘地去世時幾歲?」的回答,得到的歲數還大。

框架:醫生說「開刀後一個月的存活率是90%」及「開刀後一個月的死亡率是10%」,兩個句子指的是一樣的機率,但病人聽到第一個框架時,較會選擇開刀。

稟賦效應(endowmenteffect):我們對於損失的反應大於相對等「得」的反應。

在酒莊35元以下才想買的酒,買到後只願以100元以上賣出。

照理說願賣和願買的價格該該是相同,但事實上,人們願意賣的最低價比願意買的最高價高了很多。

上述只是眾多系統一可能會犯的偏見、錯誤中的一小部分,作者在書中介紹了許多有趣的經典行為實驗,讓這厚厚一本書及眾多的分析主題,一路看下來並不覺得乏味,常常在心中驚嘆這些實驗的結果。

系統一的確是很多我們做錯事的源頭,但它同時也是很多我們做對事的原因,而我們畢竟是做對的比做錯的多。

系統一了不起的地方是它的聯結記憶中儲存了很多很詳細的外在世界的模式:它只要幾分之一秒就能馬上區辨出平凡事件中的驚奇,它可以立刻得我們應該會有的想法和念頭。

看完這本書,覺得雖然系統一有可能會犯錯,但在日常生活中,還是需要系統一的功能,不用時時刻刻疑神疑鬼、斤斤計較地考察是否有犯錯,尤其人們對於自己的系統一所犯下的偏見錯覺較難察覺。

其實只要在做重要決定時,學習了解你正在認知地雷區,慢下來,請系統二來增強你的選擇。

另外,或許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跳脫出來,偷偷觀察身邊的人們是不是有犯下一些系統一的偏見錯誤。

《快思慢想》摘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