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念一轉福運來 | 何謂 轉念
我們要探討的主題就是「轉念」,有人說:「念頭轉個彎,人生大不同。
」真是一句金玉良言。
二、何謂心念:. 「心」是意識靜止之時,「念」是 ...首頁網站地圖認識寶光建德道之宗旨道脈源流組織架構年度行事曆道場介紹國內道場國外道場數位相簿道務動態班期資訊全省負責人班同步班道學講座課程內容下載道學指南前人慈語人生小品法音宣流善歌一貫道慈善功德會影像紀實神威十大殊勝景觀班期課程影片年度活動慶典暑期三營2016暑期三營2015暑期三營2014暑期三營2013暑期三營心靈成長營品格溫養營活動專題報導道學指南您目前位置:首頁道學指南法音宣流心念一轉福運來心念一轉福運來分類:法音宣流|建立於2013-06-27,週四00:21|作者資訊組(SL)|點擊數:11845心念一轉福運來(宇沙)一、前言: 《八大人覺經》云:「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
」意思是說:這世間本來無常,不僅我們肉身(地、水、火、風)不能百年常存,居住大地亦難保不壞。
雖然五光十色,看似真實,然畢竟離不了「成、住、壞、空」。
世事大抵苦多於樂,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在這錯綜複雜的人生旅途當中,如何找到安身立命之處?讓性心身三者能夠協調,解脫心身的苦惱與矛盾,達到「離苦得樂」的目的,正是每個人不能不面對的課題。
佛經歸納人生的苦分為八種,以身心區分,肉身有四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
內心也有四苦:即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蘊盛苦。
肉身的苦,我們可以運動與養生來健身,不過形壽有限,有生即有死,若明生死循環之理,可以放下與釋懷。
倒是內心之苦,非透過人事歷練與內心修持,即無法解脫意識的愛惡執著。
我們要探討的主題就是「轉念」,有人說:「念頭轉個彎,人生大不同。
」真是一句金玉良言。
二、何謂心念: 「心」是意識靜止之時,「念」是心動之時,我們要研究轉念,必先了解何謂心念,佛家稱之為「禪機」,參禪的功夫,即在起心動念的關鍵抉擇,這就是禪機。
佛家把生死分成兩種:一是分段生死(肉身),二是變易生死(心念)。
分段生死的苦是短暫的(數十年),變易生死的苦是長期的(累世的)。
孫中山先生說:「國者,人之積;人者,心之器。
」意思說:「國家是多數人的集合,而一個人最重要的就是心念。
」 肉身的健康與否?除了先天遺傳之外,後天的鍛鍊尤其重要。
其中最重要的關鍵,在於一個人的「想法」,想法就是「心念」。
肉身的動靜(行、住、坐、臥),都來自於心念的指揮。
念頭一有偏差,肉體自然有病;觀念正確,肉體也隨著健康。
(故事一、五)三、何謂轉念: 吾人睡覺醒來,首先面對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眼睛尚未睜開,心念已然啟動。
甚至在睡夢中,心念意識仍然沒有歇息。
因此前賢說:「夜夜伴佛眠,朝朝還共起。
」心念是肉體的主人,主人指示往前,肉體不敢後退;主人指示向右,肉體不敢向左。
古德言:「學道猶如守禁城,晝防六賊夜惺惺,將軍主帥能行令,不動干戈致太平。
」心念好比航行船隻的「羅盤」或指北針,心念錯誤就好比航向偏差,不但無法到達目的地,也會有觸礁的危險。
因此,修行人要謹記三守:一是守身如玉、二是守口如瓶、三是守意如城。
尤其心意識乃五根之總指揮官,將軍若投降的話,必然導致全軍覆滅也。
有句名言說:「小心你的想法,它會變成你的語言;小心你的語言,它會變成你的行為;小心你的行為,它會變成你的習慣;小心你的習慣,它會變成你的個性;小心你的個性,它會變成你命運。
」要改變我們命運,惟有轉變自己心念與人生觀。
四、如何轉念: 同樣一件事情,以不同的立場去看,就有不同的想法。
人與人之間的衝突與紛爭,大多起因於立場的不同所致。
人間是相對待的世界,你好不見得我好,我好不見得你好,因此儒家提倡「中庸之道」,孟子云:「惻隱之心,仁之端也。
」儒家發揚的惻隱之心,就是佛家所倡導的「平等覺性」。
平等心是同情心、慈悲心,亦即眾生原有的佛性。
「轉念」的意思,就是要兼顧別人的立場,能夠將心比心,就會有有同理心,這個同理心,就是大愛、博愛,《弟子規》所云:「首孝弟,次謹信,汎愛眾,而親仁。
」汎愛眾就是大愛,孟子云:「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
」真是一句金玉良言。
二、何謂心念:. 「心」是意識靜止之時,「念」是 ...首頁網站地圖認識寶光建德道之宗旨道脈源流組織架構年度行事曆道場介紹國內道場國外道場數位相簿道務動態班期資訊全省負責人班同步班道學講座課程內容下載道學指南前人慈語人生小品法音宣流善歌一貫道慈善功德會影像紀實神威十大殊勝景觀班期課程影片年度活動慶典暑期三營2016暑期三營2015暑期三營2014暑期三營2013暑期三營心靈成長營品格溫養營活動專題報導道學指南您目前位置:首頁道學指南法音宣流心念一轉福運來心念一轉福運來分類:法音宣流|建立於2013-06-27,週四00:21|作者資訊組(SL)|點擊數:11845心念一轉福運來(宇沙)一、前言: 《八大人覺經》云:「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
」意思是說:這世間本來無常,不僅我們肉身(地、水、火、風)不能百年常存,居住大地亦難保不壞。
雖然五光十色,看似真實,然畢竟離不了「成、住、壞、空」。
世事大抵苦多於樂,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在這錯綜複雜的人生旅途當中,如何找到安身立命之處?讓性心身三者能夠協調,解脫心身的苦惱與矛盾,達到「離苦得樂」的目的,正是每個人不能不面對的課題。
佛經歸納人生的苦分為八種,以身心區分,肉身有四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
內心也有四苦:即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蘊盛苦。
肉身的苦,我們可以運動與養生來健身,不過形壽有限,有生即有死,若明生死循環之理,可以放下與釋懷。
倒是內心之苦,非透過人事歷練與內心修持,即無法解脫意識的愛惡執著。
我們要探討的主題就是「轉念」,有人說:「念頭轉個彎,人生大不同。
」真是一句金玉良言。
二、何謂心念: 「心」是意識靜止之時,「念」是心動之時,我們要研究轉念,必先了解何謂心念,佛家稱之為「禪機」,參禪的功夫,即在起心動念的關鍵抉擇,這就是禪機。
佛家把生死分成兩種:一是分段生死(肉身),二是變易生死(心念)。
分段生死的苦是短暫的(數十年),變易生死的苦是長期的(累世的)。
孫中山先生說:「國者,人之積;人者,心之器。
」意思說:「國家是多數人的集合,而一個人最重要的就是心念。
」 肉身的健康與否?除了先天遺傳之外,後天的鍛鍊尤其重要。
其中最重要的關鍵,在於一個人的「想法」,想法就是「心念」。
肉身的動靜(行、住、坐、臥),都來自於心念的指揮。
念頭一有偏差,肉體自然有病;觀念正確,肉體也隨著健康。
(故事一、五)三、何謂轉念: 吾人睡覺醒來,首先面對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眼睛尚未睜開,心念已然啟動。
甚至在睡夢中,心念意識仍然沒有歇息。
因此前賢說:「夜夜伴佛眠,朝朝還共起。
」心念是肉體的主人,主人指示往前,肉體不敢後退;主人指示向右,肉體不敢向左。
古德言:「學道猶如守禁城,晝防六賊夜惺惺,將軍主帥能行令,不動干戈致太平。
」心念好比航行船隻的「羅盤」或指北針,心念錯誤就好比航向偏差,不但無法到達目的地,也會有觸礁的危險。
因此,修行人要謹記三守:一是守身如玉、二是守口如瓶、三是守意如城。
尤其心意識乃五根之總指揮官,將軍若投降的話,必然導致全軍覆滅也。
有句名言說:「小心你的想法,它會變成你的語言;小心你的語言,它會變成你的行為;小心你的行為,它會變成你的習慣;小心你的習慣,它會變成你的個性;小心你的個性,它會變成你命運。
」要改變我們命運,惟有轉變自己心念與人生觀。
四、如何轉念: 同樣一件事情,以不同的立場去看,就有不同的想法。
人與人之間的衝突與紛爭,大多起因於立場的不同所致。
人間是相對待的世界,你好不見得我好,我好不見得你好,因此儒家提倡「中庸之道」,孟子云:「惻隱之心,仁之端也。
」儒家發揚的惻隱之心,就是佛家所倡導的「平等覺性」。
平等心是同情心、慈悲心,亦即眾生原有的佛性。
「轉念」的意思,就是要兼顧別人的立場,能夠將心比心,就會有有同理心,這個同理心,就是大愛、博愛,《弟子規》所云:「首孝弟,次謹信,汎愛眾,而親仁。
」汎愛眾就是大愛,孟子云:「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