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美訓練時的動作越慢,過程越痛苦,就能有效嗎?(2) | 健美訓練法則

人人焦點影視健康歷史數碼遊戲美食時尚旅遊運動星座情感動漫科學寵物家居文化教育故事健美訓練時的動作越慢,過程越痛苦,就能有效嗎?(2)2020-09-03YAMAMOTO運動營養在前文中真相輕撫第1話:動作越慢,過程越痛苦,就能有效嗎?1--【補劑品賞】我們分享了一段視頻,列舉了其中的三個誤區:1.更接近和超越力竭:即所謂練的越痛苦,刺激越深2.速度越慢,「力就吃進到肌肉裡面去了」,「肌肉就得到了深度刺激」3.延長了TUT,提升了肌肉刺激,也增加了乳酸堆積。

上一篇文章,已經解析了點1的問題所在,相信智商正常,邏輯正常,視力正常的訓練者都能消化。

並且我們還給出了相關知識的專門篇幅連結與名詞解釋,如果大家還有疑惑,可以友好地留言給我們。

這次,我們來說點2。

只有速度慢,「力才會吃進到肌肉裡面了,才是有效的訓練和精準刺激」嗎?這其實也是一個毒害我們中國參賽選手和訓練者們極深的多年民間誤區。

它的片面化理解可以說阻礙了中國的健美認知發展的腳步。

不僅如此,有些國外並沒有基本知識(極有可能),混圈已久的名宿大神也在對一些年輕的國外的競技選手們用這些內容。

至於是有心的,還是真的不知道,那就不清楚了。

這個誤區的產生的原因,還是主觀感受主義造成的。

「我覺得是這樣的」「我感覺就是這樣的」。

然後這類的觀點在行業內以訛傳訛,如洪水一般泛濫,甚至成了「標配」。

在所有真正懂行的行內人看來,這種錯誤觀點實質上把行業內的反科學風氣推向了高潮,哪怕曾經有一些微弱的聲音也被衆人的無知蓋過。

一.舉例對於非大重量的物體來說,如筆者本人能最大臥推140KG,但現在只有一副60KG的槓鈴,有2種選擇:(1)對60KG的槓鈴發出儘可能大的力,那麼槓鈴移動速度會很快;(2)對60KG的槓鈴發出儘可能小的力,主動讓槓鈴移動速度儘可能慢。

按照這個行業內錯誤的民間觀點,他們會認爲方法(1)是藉助了慣性,速度太快,因而刺激不強。

他們認爲方法(2)是充分控制了,所有的力都儘可能進到了目標肌肉裡面,是高質量的收縮。

不幸的是,民間經驗與真正的科學,剛好180度相反,尷尬至極。

二.解析1.從原理上解釋運動生理學的觀點是:對同一個重物,募集的運動單位越多、肌肉活躍度越高(也就是真正的刺激越強),舉起的速度就越快。

反過來,同一個重物,如果訓練者募集的肌肉越少,肌肉活躍度越低(活躍度低怎麼可能刺激深?),重物移動的速度就越慢。

我們之前在上文說了,在體育應用層級的事物,討論一個事物,我們都要講求高質量的成熟的科學依據。

沒有依據,討論是沒有任何技術含量的。

2.證據1.單一實驗NaczkM等人2016年發表於《JSportsMedPhysFitness.》的論文數據顯示,對38名男性訓練者分爲快速動作組(關節角速度是7.50rad/s),慢組動作組(關節角速度是5.76rad/s)。

他們進行了爲期五周、每周3次訓練。

在訓練中進行了測試。

發現快速動作組的肌電活動明顯的高於慢速動作組。

2.實驗結果薈萃Davies等人2017年發表於《SportsMed》,對資料庫中滿足條件的文獻進行篩選:◆設置了隨機和非隨機對照研究;◆在英文期刊發表;◆實驗對象是無傷病的健康成人;◆採用干預措施,直接將快速或爆發力訓練與慢速動作訓練進行比較;◆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強度和訓練總負荷是相等的;◆持續時間至少4周;◆測量動態肌肉力量變化滿足以上條件的一共有15個文獻,共同結果是:採用儘可能快的動作速度訓練,與【主動】降低速度/採用慢速度做動作的訓練相比,前者的肌肉和力量的增加有明顯的優勢。

請注意,這裡的慢速度是「使用對於個體而言相對的中小重量,明明可以快,但是主動降低動作速度」,而不是「重量太大,快不起來」。

三.以一點而看全貌所以,從這一點大家可以看出:其一,這個行業的基礎入門培訓形同虛設,幾千塊的證書真的就是交個錢而已;就連書上寫的最最基礎的內容都不告訴學員。

(這和盡信書不如不看書是兩碼事)其二,在這種大環境下,極其大量的參賽選手、從業者(年限不一),不具備最基礎的入門知識;其三,這些不具備入門知識的大量從業者很明顯受到了可能是來自於某些參賽選手、混圈導師的錯誤民間經驗的影響,從而形成了基礎錯誤的基礎知識和訓練觀;其四,這些從業者不但自身具有錯誤的觀念,還在在傳播錯誤觀念的路上一路前行,越走越遠,自己渾然不知;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