紓壓的偏好與副作用:為什麼你該「覺知」紓壓的方式? | 紓壓

編按:為何要區分這些型態與覺知自己的紓壓方式呢?因為採用的方式不只關係著心理健康,和勞累感受也密切相關。

最重要的原因是:心理的紓 ...華人精英論壇|城市學|健康遠見|Googlenews|電子報|FACEBOOK|註冊|登入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了解關閉首頁好享生活健康紓壓的偏好與副作用:為什麼你該「覺知」紓壓的方式?紓壓的偏好與副作用:為什麼你該「覺知」紓壓的方式?文/一流人   2020-05-02瀏覽數44,150+僅為情境配圖。

取自unsplash分享分享複製連結編按:為何要區分這些型態與覺知自己的紓壓方式呢?因為採用的方式不只關係著心理健康,和勞累感受也密切相關。

最重要的原因是:心理的紓壓方法和身體的「代償」機制都會成為慣性,一旦成為習慣,將會扭曲正常的運作,走向身心失衡的狀況。

覺知自我的紓壓方式,也就是揭開調整自我的序幕。

(本文摘《不累的生活》一書,以下為摘文。

)「心煩時你會怎麼做?」你所偏好的紓壓方法代表著一種慣性的反應,會產生一定的紓壓效果,當然也帶來副作用。

我從照護者所分享的經驗,歸納出四大類常見的紓壓方法,你的紓壓法會徧向哪一類型呢?A型:去旅行、吃東西、看電影、購物,或是抽煙、喝酒等。

B型:以積極的態度更加投入工作。

C型:找親朋好友或第三方傾訴,在社群媒體尋求認同。

D型:認知自己心煩,安靜下來處理情緒。

偽D型:看似覺知心煩,實則反制情緒。

長期採用的紓壓方法會影響一個人的身心健康,因此訂出一個指數稱為「紓壓健康指數」。

或許你覺得自己採用的紓壓方法很有效啊!這個指數並非以自覺有效紓壓而定,而是指對於健康而言,有另外的意義或長期影響力。

以健康的方法來紓壓為何要區分這些型態與覺知自己的紓壓方式呢?因為採用的方式不只關係著心理健康,和勞累感受也密切相關。

最重要的原因是:心理的紓壓方法和身體的「代償」機制都會成為慣性,一旦成為習慣,將會扭曲正常的運作,走向身心失衡的狀況。

覺知自我的紓壓方式,也就是揭開調整自我的序幕。

用打掃來紓壓是強迫工作?圖/僅為情境配圖。

取自pakutaso一位社工說她心煩時會打掃房間,她認為打掃是工作,這是用「封裝型」處理情緒。

打掃房間不一定是工作,也可能是一種紓壓方式。

打掃時不刻意去想心煩的事,打掃後心情感覺好些,這種方式仍是「移轉型」,把心煩暫時地移轉,而非在壓力下強迫性地持續工作。

靜態活動對紓壓較有效?有人認為自己一個人靜靜地看書,故意不去想那些煩心的事,是「與壓力共處型」。

但有時靜靜看書只是藉閱讀把心煩的事暫時移轉,比較偏向「移轉型」。

但如果閱讀時浮上心頭的壓力,讓你發現心理狀況的不平衡,而讓情緒有所抒發,也屬於「與壓力共處型」。

當然,如果一再地反芻心煩的事,它會導向「對壓力反制型」。

運動能有效紓壓?圖/僅為情境配圖。

取自shutterstock如果在運動時是刻意地把注意力從心煩事件移開,則紓壓是以「移轉型」的方式進行。

如果把運動當作一個情緒發洩的出口,則紓壓方式徧向「與壓力共處型」。

如果是強迫性,則是「封裝型」,例如:運動員或做復健。

以身體活動,如運動、跳舞、走路、瑜伽、擦地板、大禮拜(西藏式五體投地的禮拜方式,據說很耗體力)……,作為紓壓方式,除了注意力移轉外,也符合紓壓的大原則:從身體和呼吸下手,因此,通常會有不錯的效果。

並非運動就可紓壓,有些運動員、或是經常運動的人,仍有很大壓力。

重要的是辨別透過運動紓壓時,是採用移轉或封裝壓力的態度。

娛樂活動不是最好的紓壓方法?經常以娛樂活動來填補心煩的事,或許當下是快樂的,但回到工作或壓力現場,是否有更大的壓力感呢?以刺激感官來移轉情緒,它的效果最初是立即而明顯的,但效果會漸漸鈍化或成癮,樂趣消失而變得索然無味。

真正的問題並未解決而更增痛苦,要小心壓力感的移轉效果,可能情緒會在下一刻爆發,影響到心理健康。

社群媒體是紓壓的管道嗎?圖/僅為情境配圖。

取自shutterstock「傾訴型」雖然是相對健康的態度,能夠面對問題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