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型頸椎病 | 脊髓型頸椎病會好嗎

脊髓型頸椎病在病理變化中,如果引起的椎管狹窄改變到一定程度時,脊髓可受到壓迫性損害,壓迫應力耐受較弱的髓中心部灰質及側索等部位,使髓內血循受阻,受壓部位發生血管 ...脊髓型頸椎病跳轉到:導航,搜索A+醫學百科>>脊髓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本型頸椎病雖較為少見但症状嚴重,且多以隱性侵襲的形式發展,易誤診為其他疾患而延誤治療時機因此其在諸型頸椎病中處於重要地位。

由於其主要壓迫或刺激脊髓及伴行血管而出現脊髓神經的感覺、運動、反射與排便功能障礙故稱之為脊髓型頸椎病。

目錄1簡介2檢查2.11.X線平片及動力性側位片2.22.MRI技術2.33.其他3分型3.1脊髓型3.2脊髓與神經根混合型3.3交感神經脊髓混合型3.4椎動脈脊髓混合型4病因病機4.1(-)外傷4.2(二)頸部的慢性勞損4.3(三)頸椎退行性變4.4(四)椎管狹窄4.5(五)髓內血循環受阻4.6(六)生物運動力學的影響5臨床表現5.11.錐體束征5.22.肢體麻木5.33.反射障礙5.44.自主神經症状5.55.排便、排尿功能障礙5.66.屈頸試驗6診斷依據7鑒別診斷7.1(1)脊髓腫瘤7.2(2)後縱韌帶骨化症7.3(3)枕骨大孔區腫瘤7.4(4)脊髓粘連性蛛網膜炎7.5(5)合併硬化症7.6(6)脊髓空洞症7.7(7)原發性側索硬化症7.8(8)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7.9(9)共濟失調症7.10(10)顱底凹陷症7.11(11).多發性硬化症7.12(12).脊髓癆7.13(13).周圍神經炎7.14(14).繼發性粘連性脊蛛網膜炎7.15(15).頸髓過伸性損傷7.16(16).其他疾患8治療方法8.11.非手術療法8.2中醫療法8.32.手術療法9康復治療10預後11健康問答網關於脊髓型頸椎病的相關提問簡介脊髓型頸椎病MR影像脊髓型頸椎病是由於頸椎椎體退化及相鄰軟組織(如椎間盤突出、椎體後緣骨刺、後縱韌帶骨化、黃韌帶肥厚或鈣化、椎管狹窄等)的退變造成了對脊髓的直接壓迫,加上劇烈的運動或長期的不良姿勢等動態因素的影響,導致脊髓受壓或脊髓缺血,繼而出現脊髓的功能障礙,臨床表現如四肢麻木無力、活動不靈、走路時有踩棉花的感覺等。

脊髓型頸椎病多發生於40歲以上的患者,平均年齡50-55歲。

由於脊髓型頸椎病起病隱匿,不同個體間差異較大,脊髓受損表現多種多樣,其發展速度、趨勢和轉歸也各有差異,因此患者如有上述症状出現,應當立即去醫院就診,以免錯失最佳治療時機。

  檢查1.X線平片及動力性側位片主要表現為:頸椎屈頸試驗示意圖(1)椎管矢狀徑大多小於正常:按比值計算椎體與椎管矢狀徑比值大多在1∶0.75以下;絕對值也多小於14mm約半數病例在12mm以下。

(2)梯形變:病程較短的病例,大多系因突出或脫出的髓核及椎節不穩所致。

因此,在動力性側位片上患節椎體間關節可顯示明顯的梯形變其出現時間較MRI技術檢查陽性所見的時間為早同樣在已有骨刺形成的病例,其鄰節在出現骨刺之前亦先從梯形變(椎節不穩)開始。

(3)骨刺形成:約80%左右的病例於患節椎體後緣有較明顯的骨刺形成,其矢狀徑可為1~6mm或更長,一般以3~5mm者居多。

(4)其他改變:某些病例可伴有後縱韌帶鈣化、先天性椎體融合(以頸3~4為多)及前縱韌帶鈣化等異常所見此種異常與本型症状的發生與發展亦有密切關係。

  2.MRI技術MRI圖像如一幅脊髓及其周圍組織的縱向剖面解剖圖可使局部的病變一目了然,所以每個病例均應爭取選用,這不僅對頸椎病的診斷分型至關重要,且為手術的決定手術部位的判定及術式的選擇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3.其他包括CT檢查、脊髓造影等對本型的診斷均有作用可酌情選擇。

  分型脊髓型脊髓單側受壓頸段髓內與髓外損害的臨床鑒別當脊髓單側受壓時,可以出現典型或非典型的Brown_Sequard症候群。

表現為病變水平以下同側肢體肌張力增加、肌力減弱、腱反射亢進、淺反射減弱,並出現病理反射;重者可以引出髕痙攣或踝痙攣。

另外還有觸覺及深感覺的障礙。

對側以感覺障礙為主,即有溫度覺及痛覺障礙。

而障礙的分布與病變水平不相符合。

由於對側的運動束及本體感覺束尚屬正常,所以,該側的運動機能正常。

脊髓雙側受壓早期的症状以感覺障礙為主或以運動障礙為主;晚期表現為不同程度的上運動神經元或神經束損害的不全痙攣性癱瘓,如活動不利,步行不穩,臥床不起,呼吸困難,四肢肌張力增加,肌力減弱,腱反射亢進,淺反射減弱或消失,病理反射陽性。

病人有胸、腰部束帶感,感覺改變平面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