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肩走過恐慌症,我們不投降 | 恐慌症會好嗎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知道了天下網路書店康健好書雜誌訂閱康健雜誌訂閱每日報首頁看文章心靈情緒紓解並肩走過恐慌症,我們不投降收藏圖片來源/陳昱任瀏覽數149,3622014/02/01·作者/李宜芸·出處/康健雜誌第183期放大字體在人生最圓滿燦爛的時候,他恐慌發作,從此開始封閉自己,直到……。

這是一個與自己戰鬥的故事,看病友楊國欽與太太陳玉秋如何攜手從恐慌症中找回生命的美好。

「我30多歲而已,就準備在等死,」方才滿臉笑容接待我的受訪者,剛坐下沒多久就劈頭談到他最低潮時不停想著自殺的意念。

他是楊國欽,罹患恐慌症多年的患者。

年已半百的他,訪談間與太太兩人不時迸出爽朗笑聲,旁人無法想像他在病情最嚴重時還合併焦慮症與憂鬱症,絕對是精神科醫師的自殺警戒名單之一。

滿目瘡痍的自己回到發病初期,在他三十多歲生命最燦爛的時候,恐慌症吞噬了他。

每一次發作,心臟快炸裂的跳動、窒息、手腳麻木、冒冷汗……,種種如同進了鬼門關的瀕死症狀,是常人難以想像的痛苦。

恐慌症每每在無法預期的時刻突然發作,在短短10分鐘內惡化到最嚴重的程度,不久後又回復正常,過程通常不到一小時。

中山附醫身心科主治醫師李俊德形容,恐慌症就像地震,來無影去無蹤,往往在人們沒有防備時襲來,攪亂了地上的一切,又突然結束震盪,留下驚愕的人們與滿目瘡痍的傷害。

楊國欽已數不清當時來回急診室多少次,但他卻記得每一次被急診趕回去的挫敗。

有一次恐慌發作,他被送到三總,太太恰巧不在台北,只能趕緊連絡住在台北的姑姑。

當姑姑與姑丈匆忙趕到三總,楊國欽已平息恐慌在急診外面等他們。

廣告20年前的台灣社會,不只一般民眾不知道恐慌症是什麼,就連醫護人員也欠缺相關的訓練。

對自己身體無名的疾病,楊國欽很沮喪,「我不知道我生了什麼病、也不知道我的未來該怎麼辦?這些身體上的症狀是很深刻的,但醫生卻說什麼都沒有。

我沒有說謊啊!」許多病友時常受到旁人的指責:「好手好腳,一定是懶惰!」、「他在無病呻吟,找藉口不工作,逃避現實啦!」就像是被社會遺棄的孩子,當發作的次數一多,他們開始擔心外出會發作,只好躲在自己家中,不敢面對人群與社會。

有好幾年,楊國欽家中鐵門不敢上鎖、洗澡不敢關門,甚至擔心洗澡洗到一半發作,不敢使用沐浴乳,因為怕發作需要急救時滿身是泡泡;最嚴重的時候,還想怎麼會有老闆願意用他這樣的人,所以自己辭了工作。

這段期間,許多放棄自己的念頭在楊國欽的腦海裡盤旋,他時常想著「十八年後還是一條好漢」這句老話。

「病不能好,我走不過去,最後一個動作就是自殺,」他曾抱著孩子,站在頂樓上想要往下跳,但一想到懷中的孩子讓他跨不出這步。

廣告楊國欽與恐慌症對抗的這20年,幾乎快擊垮了楊家人。

楊太太陳玉秋坦承當時的心情,「我也覺得很衰,為什麼我不找健康的(嫁)?為什麼我要承擔這些?很多次我都是跪在另一個房間哭著,不知道要跟誰講,尪是我選的,你怎麼可以回(娘)家說?」在病友會開始重建自己所幸,上天還是指出了一條路。

當時恐慌症的病友會「生活調適愛心會」成立,在報紙上刊載了相關報導,陳玉秋看到了,發現恐慌症所有的症狀都跟她的先生一樣,剪下報紙帶回家給楊國欽看。

「當時人家都說市立療養院是瘋人病院,但我那時什麼都不管,我一定要我尪去看醫生,」陳玉秋堅定地說。

楊國欽開始就醫,參加了第一次團體心理治療,聽著病友們分享著病情,遭遇比自己還要糟的故事,他知道他「得救了」。

「他回來時跟我說一句話,『耶,老婆,我聽他們說起來,我還算小兒科。

』你知道這句話對家屬是多麼大的鼓勵,」陳玉秋難掩激動。

開始就醫後,從認識疾病、吃藥、參加團體治療、學會腹式呼吸,楊國欽一步步開始與自己的恐慌症戰鬥,「我是參加了團療才學會兩個口訣:『恐慌症不會死、恐慌症不會發瘋』。

」恐慌症的團療與成長課也幫他找回了自信。

「在團體中,大家會分享自己的故事,在他們的故事中我也看到自己的影子,所以我知道要怎麼調整自己,也更深入了解自己。

」廣告學習放鬆調整自己是漫長且痛苦的,恐慌症無法像感冒般吃藥、休息就痊癒,雖然被精神科醫師稱作是最容易治療的疾病,但復發機率不低,因此,病友要自己找出與恐慌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