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吃又催吐?多吃就有罪惡感?我有暴食症/厭食症嗎?認識2種 ... | 吃多了如何催吐

 所有文章活動消息熱門文章認識心理諮商與治療兒童與青少年諮商婚姻與伴侶諮商企業與職場常見心理困擾心理與精神疾病銀髮與老年諮商方曉喻蕭淑月王國仲王淳慧陳韻如林維君白家瑞鄭翔好鄧運合陳基榮洪宗言黃春偉方格正實用小品柯曉帆石麗君劉培鈴首頁推廣搜尋登入/註冊lijenpsy2019年10月10日已讀3分鐘狂吃又催吐?多吃就有罪惡感?我有暴食症/厭食症嗎?認識2種不同的飲食疾患。

更新日期:2019年12月24日作者方曉喻所長/臨床心理師飲食疾患是個人的理想身材與體重偏離常態並且過度在意,導致達成期待目標的策略,常衍伸出許多生理問題與適應障礙。

而飲食疾患的發展常是由瘦身節食關始的,然而也有很多原因可能會導致有飲食無法控制(不管吃太少還太多)的狀況發生,例如:自卑、憂鬱症、躁鬱症、創傷(例如車禍、手術、災害、驚嚇…等等)、性侵害、受暴、感情困擾。

在節食的過程中,隨著挨餓(餓太久,食物剝奪)、過多的運動、體重減輕、營養失調及心理狀態的改變,會形成一種生理與心理狀態的惡性循環,漸漸變成一種固著成癮的行為模式。

因為當人節食過度而瘦到某種程度時,對食物的感受、飢餓與飽足感都失調混淆了,會影響大腦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也有可能因此陷入憂鬱或情緒不穩的狀態。

簡單來說,飲食疾患指的是在身體意象上產生認知失調的狀況,此扭曲認知又反應到違常的飲食行為上。

所以青少年,重視身材的職業如明星、模特兒、運動員或舞者等都是飲食疾患的高危險群。

飲食疾患指的是在身體意象上產生認知失調的狀況,此扭曲認知又反應到違常的飲食行為上台灣常見有兩大類飲食疾患分為:厭食症與暴食症。

一、厭食症(AnorexiaNervosa):又分為「限制型」與「暴食清除型」兩種亞型1.體重維持在發展階段正常值的85%以下,BMI<17.5。

2.對於變胖或體重增加有強烈的恐懼感3.對自己的體形、體重有不正確的知覺,即明明很瘦仍覺得自己太胖二、暴食症(BulimiaNervosa):又分為「清除型」與「非清除型」兩種亞型  另有一群患者,經過一段時間的節食,身體承受不了而開始反撲大量進食,又擔心發胖而採取激烈補償行為,即成暴食症。

臨床上的診斷標準為:1.每週至少有兩次無法控制的暴食,在短時間(兩小時內)吃下常人無法吃下的量,且暴食當下對吃食行為有失控感。

2.一再出現不當的補償行為以避免體重增加:如禁食、催吐、過度運動、使用瀉劑、利尿劑、灌腸等。

3.上述暴食與清除行為,每週出現兩次以上,至少達三個月。

4.自我價值感與體重身材形密切相關。

在心理治療中飲食障礙的起因在不同的心理學理論、精神分析理論或者是醫學生理理論中有許多不同的論述,例如精神分析理論中認為與親子關係有關、不想長大、家族治療的家庭關係、諮商女性主義的受社會壓迫、醫學生理的饑餓剝奪機制。

其實,沒有單一的答案,畢竟飲食障礙是一個「現象」,它可能是冰山的一角,問題的表徵,而核心問題是什麼,還是因人而異。

由於飲食疾患的成因錯綜複雜,治療也不易,我們可以提供的治療有:1.認知行為治療:可透過自助和指導性自助方式,來幫助個體理解自己內在的想法、感覺和行為之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並透過改變負性思維和行為模式,以改善心境,消除症狀和提高社會功能。

2.調節自我批判技巧訓練:運用行動方法,經驗性學習如何調整自我批判的內在聲音,減輕身心因認知衝突導致的不適感,提升自我接納的可能。

3.深度心理治療:藉由探討生活事件與議題,給予情緒上的支持,過程中增加區分人我想發差異的能力,並促進個體化歷程的發展,在形成較接近外在客觀事實的身體形象之後來減少違常的飲食行為。

4.舞蹈治療。

5.家族治療。

6.支持團體:飲食疾患患者往往覺得孤獨,生病也容易導致社交圈縮小。

藉由團體彼此分享和支持,不僅能增加人際支持,也能彼此參照,互助賦權。

延伸閱讀:飲食疾患的家族治療方曉喻•心理與精神疾病0次瀏覽0則留言未被按讚的文章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