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試所電子報 | Flounder 魚

東港有種讓消費者垂涎三尺的魚種,稱為大口鰈( big-mouthed flounder, ... 此魚種資源量不多,僅能零星捕獲,因此有必要進行人工繁殖,並發展相關養殖技術。

  東港有種讓消費者垂涎三尺的魚種,稱為大口鰈(big-mouthedflounder,Psettodeserumei),俗稱「咬網狗」或「皇帝魚」,通稱為比目魚或扁魚(flatfishes)。

此種扁魚為東港地區所捕獲的同類魚種中,體型最大、體厚最高者,肉質細嫩鮮美,料理方式以紅燒為主。

清明節前後,於東港沿海地區可捕獲較大體型的大口鰈,解剖後發現其卵巢均甚為飽滿,顯示屬生殖群集的一種行為。

此魚種資源量不多,僅能零星捕獲,因此有必要進行人工繁殖,並發展相關養殖技術。

  大口鰈屬於鰈形目(Pleuronectiformes)【或稱為異體目(Heterosomata)】,鰜科(Psettodidae)。

鰈形目包括:鰈魚類(flounder)、庸鰈(halibut)、大圓(turbot)、錐齒鰈(dab)、鰨(sole)及河鰈(plaice)等,全世界約500餘種。

仔魚階段體幹或兩眼皆為左右對稱,變態後其中一眼轉至另一體側,部份魚種隨環境之不同,頭部有左向及右向兩種,大口鰈亦有此現象。

此類魚種中部分具有高經濟價值,目前世界上已經開始養殖的種類包括:牙(Bastardhalibut,Paralichthysolivaceus)、庸鰈(Atlantichalibut,Hippoglossushippoglossus)、大菱(Turbot,Scophthalmusmaximus)以及原產美國能適應較溫暖海水的大西洋牙(Summerflounder,P.dentatus),尤其前三種在日本、韓國及中國已能大量生產,目前中國養殖的比目魚已開始輸入台灣。

  大口鰈為底棲、肉食性魚類,海中捕獲之野生種魚,如果受傷不嚴重可活存數天的時間,放入池中會迅速游入池子底部,擺動背鰭及腹鰭,潛入沙中,僅眼部或頭部露出砂外,體色多變,具有偽裝能力,平常保持不動的姿勢,偶會以波浪形的姿勢泳動。

據文獻記載,本魚的最大體長有達70公分者,而東港生技研究中心測量到的最大體型為全長55公分、體重2,471公克。

  雌魚有兩葉卵巢,呈不規則的三角形,一部份的卵巢在生殖孔的後方。

成熟的種魚同時具有由卵原細胞至0.9公釐等各種卵徑的卵粒,可知其為典型的多次產卵魚類。

成熟前的生殖腺指數約為3.87,較大的卵群之卵徑平均為0.90公釐。

每克平均卵數約為3,000粒,故1.5公斤的母魚,孕卵數約45萬粒。

吸水膨大的排出卵,呈透明圓形狀,卵徑約1.5公釐,和其他養殖魚種相較,屬於大型魚卵,可推知其初期仔魚之體型亦應較大,初期攝餌應較無問題,仔魚之活存率亦可相對提高。

  進行人工繁殖試驗的最大障礙為不易獲得體重1.3公斤以上的雄性雄魚。

為克服此項問題,嘗試購買500公克左右的一年魚作為種魚培育的種原;惟目前野生魚在池中不易養活,放養後未發現攝食行為,僅能活存一個月餘,是亟待突破的瓶頸。

未來將繼續改善養殖設施,積極探討促使野生的大口鰈幼魚攝食成長的方法。

如果能順利育成種魚,此類魚種大部分都能在養殖設施中成熟且自然產卵,人工繁養殖的可行性相當高。

由捕獲的野生1年齡的大口鰈之體重推斷,養殖一年應可達500-600公克的市場體型,在台灣可謂深具養殖潛力的新選擇。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