胼胝體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胼胝體

植物篩管的篩域上,由一種無定形的多糖類物質積聚而成的胼胝質,也稱作胼胝體。

它是在篩管分子衰老時或秋冬季節時形成的,能阻塞篩孔,使篩管失去輸導功能。

由於季節 ...胼胝體跳轉到:導航,搜索A+醫學百科>>胼胝體目錄1動物1.1含義1.2胼胝體的作用2植物動物含義corpuscallosum胼胝體是哺乳類真獸亞綱的特有結構,位於大腦半球縱裂的底部,連接左右兩側大腦半球的橫行神經纖維束,是大腦半球中最大的連合纖維。

這些神經纖維在兩半球中間形成弧形板,其後端叫壓部,中間叫體,前方彎曲部叫膝,膝向下彎曲變簿叫嘴。

組成胼胝體的纖維向兩半球內部的前、後、左、右輻射,連繫額、頂、枕、顳葉,其下面構成側腦室頂。

人和大多數哺乳動物的胼胝體都屬於大腦的髓質。

  胼胝體的作用兩側大腦皮層之間有許多連合纖維,在哺乳類動物中最大的連合纖維結構是胼胝體;進化愈高等則胼胝體愈發達,人類的胼胝體估計含有100萬根纖維。

有人觀察到,當在犬的身體一側皮膚上給予刺激,並與食物或酸防禦性唾液分泌反射相結合形成條件反射後,則另一側皮膚相應部位的機械刺激也自然具有陽性的條件反射效應。

如果事先將該動物的胼胝體切斷,則這種現象就不能出現。

還有人事先切斷貓視交叉的交叉纖維,使一側眼睛的視網膜傳入衝動僅向同側皮層投射,然後將動物一眼蒙蔽,用另一隻眼睛學習對圖案的鑒別能力;待其學會後將該眼蒙蔽,測定先前被蒙蔽眼的圖案鑒別能力,見到先前被蒙蔽的眼也能具有這種鑒別能力。

如果事先切斷這個動物的胼胝體,則這種現象就不能出現。

由此看來,兩側大腦皮層的感覺分析功能是相關的,胼胝體連合纖維能將一側皮層的活動向另一側轉送。

電生理研究指出,刺激對側皮層對應點可以加強這一側皮層的感覺傳入衝動的誘發電們,起著易化作用。

這一易化作用是通過胼胝體連合纖維完成的,因為這類纖維主要聯繫兩側皮層相對應的部位。

在人類,兩側大腦皮層的功能也是相關的,兩關球之間的連合纖維對完成雙側的運動、一般感覺和視覺的功調功能有重要作用。

右手學會了一種技巧運動,左手雖然沒有經過訓練,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完成這種技巧運動,說明一側皮層的學習活動可以通過連合纖維向另一側轉送。

  植物植物篩管的篩域上,由一種無定形的多糖類物質積聚而成的胼胝質,也稱作胼胝體。

它是在篩管分子衰老時或秋冬季節時形成的,能阻塞篩孔,使篩管失去輸導功能。

由於季節變化形成的胼胝體,在春季可水解成葡萄糖,使篩管恢復原有功能。

人體百科-神經系統-腦:端腦(大腦大腦皮層大腦半球)主要溝和裂大腦縱裂外側溝中央溝頂枕裂距狀裂扣帶溝胼胝溝旁側裂額葉前額溝(初級運動皮層BA4)前中央回額上溝/額葉眼動區/前運動區/運動輔助區(BA6BA8BA9)額中溝(BA46)I額下溝(BA44-島蓋部BA45-三角部)眶額葉皮層(BA10BA11BA12BA47)頂葉體感皮層(初級體感皮層(123BA43)次級體感皮層(BA5))楔前葉(BA7)頂葉小葉(頂上小葉(BA7)頂下小葉(BA40))角回(BA39)頂內溝邊緣溝枕葉初級視覺皮層(BA17)楔葉舌回BA18BA19-枕葉外側溝顳葉初級聽覺皮層(BA41BA42)顳上回(BA38BA22)顳中回(BA21)顳下回(BA20)梭狀回(BA37)顳葉中央區(杏仁核海馬體海馬旁回(BA27BA28BA34BA35BA36)扣帶皮層/扣帶回膝下區(BA25)前扣帶皮層(BA24BA32BA33)後側扣帶(BA23BA31)壓後皮層(BA26BA29BA34)胼胝體上回白質帶胼胝體(胼胝體壓部胼胝體膝部胼胝體嘴腦毯)透明隔室管膜內囊放射冠外囊嗅束穹隆(穹隆連合)前連合後連合終紋體基底核紋狀體(殼,尾狀核伏隔核)蒼白球屏狀體丘腦下核黑質其它島葉嗅球前嗅核隔核Meynert基底核注意:以上某些只是近似分類;一些Brodmann分區地跨多個腦回。

BA#為Brodmann#區的縮寫。

出自A+醫學百科「胼胝體」條目http://cht.a-hospital.com/w/%E8%83%BC%E8%83%9D%E4%BD%93轉載請保留此連結關於「胼胝體」的留言:訂閱討論RSS目前暫無留言添加留言更多醫學百科條目2個分類:生物|中草藥個人工具登入/建立新賬號名字空間頁面討論檢視閱讀简体中文編輯修改修訂歷史動作搜索 導航首頁大醫精誠人體穴位圖中藥圖典醫學電子書藥品百科中醫百科疾病診斷急救常識疾病查詢中藥百科中醫方劑大全怎樣看化驗單醫



2. 大腦結構與功能上的重組說明了缺少胼胝體的人左右半腦如何 ...

胼胝體(Corpus callosum)是人類大腦白質中負責聯絡左右兩半球相對應皮質區的重要結構(註),含有約2 到2.5 億個神經纖維。

一些神經疾病像是癲癇(Epilepsy)被認為 ...首頁關於我們人物訪談大師專訪青年學者海外求職海外留學與實習研究領域專題科學報導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生物物理與結構生物學生物物理結構生物學基因與基因體學遺傳學基因體學表觀遺傳學總體基因體學CRISPR細胞與發育生物學發育生物學癌症生物學細胞生物學電生理學神經科學計算神經科學發育神經學細胞分子神經學系統神經學認知科學微生物與免疫學微生物學免疫學感染性疾病病毒學疫苗生物工程學合成生物學生物資訊學計算生物學系統生物學機器與深度學習蛋白質體學跨領域生物科技奈米科技奈米生物介面生物材料醫學精準醫學轉譯醫學細胞治療基因治療藥學藥物開發與設計再生醫學幹細胞組織工程公共衛生環境與健康流行病學生態與演化活動活動消息大師講座留學講座職涯沙龍專欄唐獎TangPrize聯絡我們胼胝體(Corpuscallosum)是人類大腦白質中負責聯絡左右兩半球相對應皮質區的重要結構(註),含有約2到2.5億個神經纖維。

一些神經疾病像是癲癇(Epilepsy)被認為是由腦區與腦區之間的異常迴路所引起,因而從1940年代起,胼胝體切除(Corpuscallosotomy)便被用來當作緩解病人症狀的可能治療方法。

在1960年代,美國神經心理學家RogerW.Sperry等人開始著手調查這些病人在切除胼胝體前後的神經學表徵變化,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若干語言的障礙,舉例來說:當受測者矇著眼睛以慣用手(右手)觸碰物品時往往能正確說出物品的名稱,但倘以非慣用手(左手)實驗時卻出現嚴重的命名障礙。

這是因為專司語言功能的腦區位於左半邊,當以左手辨物時,傳到右大腦的觸覺訊息無法經由胼胝體傳至左大腦形成語言,產生了語言的障礙。

有趣的是,這樣的現象在先天的胼胝體發育不全(Callosaldysgenesis,CD)的人身上並未發現,相反地,多數病人在這項測試上的表現與一般人並無太大區別。

這不禁讓人懷疑這些CD的病人是否發育出其他神經迴路代償喪失的胼胝體。

來自巴西的研究團隊運用各種最新的影像技術在CD病人腦中發現兩個新的神經迴路,分別經過前聯合(anteriorcommissure)與後聯合(posteriorcommissure)。

兩者皆對稱地聯絡大腦兩側位於角狀迴(angulargyrus)上的Broddmannarea39(BA39)及其周遭區域。

BA39的損傷與語意型失語症(semanticaphasia)有關,暗示了這兩個新的神經路徑很可能就是CD病人之所以能免於語言障礙的原因。

研究者最後從神經發育的觀點指出:在若干先天神經疾病中,此類長距離的神經路徑可塑性(plasticity)很可能在胎兒時期就已經開始。

這將是未來神經疾病研究非常值得重視的一塊領域。

(註)除少數例外,大部分由胼胝體所聯絡的腦區乃是成左右對稱的。

 圖片來源:https://goo.gl/6D3mCh參考資料:Tovar-Moll, F.,Monteiro, M.,Andrade, J.,Bramati, I. E.,Vianna-Barbosa, R.,Marins, T.,…Lent, R.(2014).Structuralandfunctionalbrainrewiringclarifiespreservedinterhemispherictransferinhumansbornwithoutthecorpuscallosum. 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 111(21),7843-7848.doi:10.1073/pnas.1400806111.http://goo.gl/Hdi18A撰文│李政霖編輯、修訂│蔡文豪Abouttheauthor李政霖作者為前社員,現為臺大醫院神經部住院醫師(2017-)。

ViewallpostsYoumayalsolike



3. 胼胝體

胼胝體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此條目介紹的是高等哺乳動物大腦中的神經纖維組織。

關於鱉科動物腹面明顯增厚的部份,請見「鱉§ 特徵」。

胼胝體從下方看人腦胼胝體。

圖的上方對應於腦的前部。

人腦的中矢面。

胼胝體位於中央附近,顯示為淺灰色。

細節屬於人腦組成Genu,rostrum,trunk,splenium識別標示MeSHD003337NeuroNames(英語:NeuroNames)191NeuroLex(英語:NeuroLex)IDbirnlex_1087TA98A14.1.09.241TA25604FMAFMA:86464格雷氏p.828神經解剖學術語(英語:Anatomicaltermsofneuroanatomy)[編輯於Wikidata]胼胝體胼(ㄆㄧㄢˊ)胝(ㄓ)體(拉丁語:Corpuscallosum)是高等哺乳動物大腦中的一個重要白質帶,連接左右兩個大腦半球,是大腦中最大的白質帶,其中約包含2-2.5億個神經纖維。

大腦兩半球間的通信多數是通過胼胝體進行的。

較為低等的哺乳動物,如單孔目和有袋類動物沒有胼胝體。

目次1解剖構造1.1變異1.2性別差異2其它聯繫3臨床重要性3.1癲癇3.2其它疾病3.3胼胝體切開4歷史5其它哺乳動物6參見7參考資料8外部連結解剖構造[編輯]胼胝體最後側的部分叫做壓部(Splenium),最前側的部分叫做膝部(Genu)。

壓部和膝部之間的部分一般稱為主體(Body)。

壓部和主體之間的部分往往相當窄,因此被稱為「峽部」(Isthmus)。

胼胝體喙部(Rostrum)指的是膝部下方向後延伸的部分,它的形狀有點像鳥的喙,因此得名。

胼胝體與胼胝體相鄰的大腦皮質稱為扣帶皮層。

胼胝體內的纖維包含連接兩個大腦半球各個葉的纖維。

比如胼胝體前部主要包含連接兩側額葉的纖維,後部主要包括連接兩側枕葉和頂葉的纖維。

在胼胝體的兩側神經纖維放射性傳入白質,它們穿過大腦皮質的不同部分,從膝部傳入額葉組成胼胝體輻射線額部,傳入枕葉的被稱為胼胝體輻射線枕部。

這兩個部分之間是纖維的主體,它們被稱為腦毯,它們向兩邊傳入顳葉,覆蓋側腦室的中心部分。

膝部的軸突比較細,它們連接大腦兩側之間的前額葉皮質。

這些纖維從腦毯中像分叉一樣浮現。

主體的軸突比較粗,它們連接大腦皮質運動區的不同部分。

胼胝體的大部分連接輔助運動區,包括布若卡氏區。

壓部的纖維傳送大腦兩個半球頂葉的體感信息和枕葉的視覺皮層之間的信息[1][2]。

變異[編輯]胼胝體伴周圍神經發育不全是一種少見的先天性障礙,是人最常見的大腦疾病之一[3]。

患這種病的人胼胝體部分發育不全或者完全沒有。

一般在出生後兩年內可以確診胼胝體伴周圍神經發育不全。

大多數患者在嬰兒期或兒童時期會體現嚴重病症,比較輕的可能在青年時期才有病症出現,也有些只是偶然發現的。

最早的病症包括痙攣,此後可能會在吃飯時出現問題,以及很晚才能把頭抬起來,坐起來,站起來或者行走。

其它病症可能包括智力和體力發育不正常、手眼協調、視覺和聽覺記憶出問題等。

腦水腫也可能出現。

在輕微的情況下可能多年不出現痙攣、語言重複或頭痛等現象。

胼胝體伴周圍神經發育不全一般不致命,其治療主要針對病症,如頭痛、痙攣等。

雖然許多孩子可以保持一般的生活並擁有平均智力,但是仔細的神經心理測試可以顯示出與同年齡和教育但是沒有患病的孩子之間高級大腦功能的微小差別。

有發育延遲和痙攣的胼胝體伴周圍神經發育不全孩子也要檢查是否有新陳代謝問題[4]。

胼胝體伴周圍神經發育不全也包括部分發育、病態發育和發育不全(包括太薄)。

最近的研究顯示胼胝體伴周圍神經發育不全也與自閉症光譜有關[5]。

電影《雨人》的原型,患有學者症候群的金·匹克也患有胼胝體伴周圍神經發育不全。

性別差異[編輯]在過去一百年裡許多學者和愛好者研究和討論胼胝體的性別差異。

20世紀初的研究說男子與女子的胼胝體大小不同。

這個結果受到質疑。

後來更加高明的圖像技術似乎反駁早先的性別差異。

但是1990年的的先進計算機神經解剖學分析技術證明胼胝體的性別差異是明顯的



4. 233 寫給7月26日這對驚惶失措的夫妻產前診斷胼胝體沒有發育

胼胝體沒有發育(agenesis of corpus callosum ,ACC) 2.單一臍動脈3.肌肉型心室中膈缺損 剛告知結果時,這對夫妻好像不太清楚狀況,不知道需要擔心,到 ...次選單News衛教資訊孕媽咪知識TORCH感染胎兒四肢胎兒心臟胎兒腦部胎兒高層次3D4D超音波基因染色體異常胎兒臉部胎兒腹部胎兒腎臟胎兒脊椎胎兒性器官胎兒肛門胎兒肺臟產科知識賴醫師心情雜記衛教資訊News衛教資訊News衛教資訊2019/08/07233寫給7月26日這對驚惶失措的夫妻產前診斷胼胝體沒有發育賴錫鉅 2019.7.28.             2019年7月26日一位32歲第一胎懷孕22週的孕婦,她的姐姐介紹來我的診所接受胎兒心臟及高層次超音波檢查,檢查結果是1.胼胝體沒有發育(agenesisofcorpuscallosum,ACC)2.單一臍動脈3.肌肉型心室中膈缺損       剛告知結果時,這對夫妻好像不太清楚狀況,不知道需要擔心,到診間我再次說明並開立轉診單,提醒查詢相關資訊,他們似乎才意識到問題不簡單......這對夫妻當天晚上回原產檢院所,醫師提醒已經22週了,要注意時限儘快做決定,產檢醫師也提到腦部問題比較複雜,他會去詢問其他醫師,夫妻倆查詢很多網路上的文章,越看越恐慌整晚非常焦慮,隔天早上再到我的診所詢問胼胝體等腦部問題,先生說他們很煎熬,很難熬到週一(因為週末假日沒有看診)。

   這對夫妻的正式診斷報告如下:1.胼胝體沒發育(ACC):腦部沒有看到透明中隔腔(CSP),也沒有看到胼胝體(corpuscallosum)。

2.單一臍動脈(singleumbilicalartery)3.肌肉型心室中隔缺損(typeIVVSD)0.14公分   我的建議是轉診到醫學中心做胎兒腦部MRI檢查,及抽羊水做染色體及晶片檢查。

   為了這對夫妻,我整理一下胼胝體沒有發育的相關資料,敘述如下:   人類腦部分成左右兩個大腦半球,左右大腦半球之間,仰賴著許多神經纖維將兩者聯繫在一起,其中最大的一束便稱作胼胝體,胼胝體約在胚胎發育12週時開始發展,在胎兒17至20週時成型,在這段期間,許多因素會導致胼胝體的發育受到影響,結果便是所謂的「胼胝體發育不良」,胼胝體發育不良裡最嚴重的就是完全沒有發育(agenesisofcorpuscallosum)。

   胼胝體發育不良發生率約0.5~7/10000,在發展正常的孩子當中,胼胝體發育不良的機會非常低,但發展有障礙的孩子,其發生率可以高達2.3%。

胼胝體發育不良雖然在胎兒時期便已形成,剛出生的嬰兒大多數看不出哪裡奇怪,往往是在成長過程中,因為動作或語言發展遲緩、癲癇症等神經症狀出現,安排了腦部相關檢查才被發現;如果新生兒兩眼分離過遠或斜視等,我們就要警覺有可能胼胝體發育不良,它雖然不是國內罕見疾病公告項目,但罕病基金會將這些病人列為服務族群。

   胼胝體發育不良可以單獨存在,沒有任何症狀,但這種情形非常罕見,大多數的孩子會有些許外觀的異常,如頭太大或太小、下巴小、眼睛有斜視、白內障、或眼球過小等問題,在運動方面,左右協調能力比較差,例如騎腳踏車會有困難,在社交方面出現類似自閉症的症狀,胼胝體發育不良,沒有辦法改變它,我們能做的是針對孩子所呈現出來的缺陷或障礙,積極的早期療育。

   產前診斷胼胝體沒發育(ACC)需要注意幾個數據,合併其他腦部異常機率是50%,合併身體其他異常機率是60%,合併染色體基因異常機率是10~20%,所以當你發現胎兒有ACC時,需要做完整的胎兒腦部及高層次超音波檢查,同時需要安排胎兒腦部MRI檢查,有經驗的MRI檢查可以提高其他腦部異常發現的機率,抽羊水做染色體基因檢查也是需要的。

   胼胝體發育不良的cases很多都是出生後才被發現,如何提高ACC的產前診斷率,最容易被發現的兩個線索就是CSP看不到及腦室大小偏大(參考痞客邦第90篇文章),我覺得沒有很困難,真正困難的是當你發現胎兒有ACC時,如何確定胎兒真的只有ACC嗎?這部分才是挑戰的開始。

   我轉診的目的是希望他們做好全套的檢查與評估,這是我對生命的尊重,也是我能付出的心意,祝福這對夫妻勇敢面對他們人生的課題。

   法定終止姙娠週數24週是針對一般的懷孕,如果是基於醫療因素,並沒有這個限制,請參考痞客邦第206篇文章《懷孕24週以後才發現嚴重異常怎麼辦?情願才能心甘》回列表頁TOP



5. 認識胼胝體

皮質裡層的環狀結構稱為扣帶皮層(Cigulate gyrus),其相鄰的白質區即為胼胝體(Corpus callosum),胼胝體是胎盤哺乳動物大腦的一個重要白質帶,也是人類 ...Monday15thNovember202115-Nov-2021人工智慧化學物理數學生命科學生命科學文章植物圖鑑地球科學環境能源科學繪圖高瞻專區第一期高瞻計畫第二期高瞻計畫第三期高瞻計畫綠色奇蹟-中等學校探究課程發展計畫關於我們網站主選單認識胼胝體(Corpuscallosum)臺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生物科陳慧君老師/國立臺灣大學動物學研究所陳俊宏教授責任編輯人類的大腦分為皮質和白質兩個部分,大腦皮質是神經系統最大的部分,許多研究顯示不同的皮質區有不同的功能。

皮質裡層的環狀結構稱為扣帶皮層(Cigulategyrus),其相鄰的白質區即為胼胝體(Corpuscallosum),胼胝體是胎盤哺乳動物大腦的一個重要白質帶,也是人類最大的白質帶,但一些較原始的脊椎動物,例如單孔目和有袋類的動物就沒有胼胝體。

胼胝體最後側的部分叫做壓部(Splenium),最前側的部分叫做膝部(Genu),壓部和膝部之間的部分一般稱為主體(Body),膝部下方向後延伸狀似矢狀的部分稱為喙部(Rostrum)。

胼胝體在人腦中的相關位置請見下二圖: 胼胝體約有2到2.5億個神經纖維,聯絡兩邊大腦半球各個對應的皮質區,比如胼胝體前部主要包含連接兩側額葉的纖維,後部主要包括連接兩側枕葉和頂葉的纖維,但顳葉前部的皮質區除外;而這些顳葉皮質區,包括杏仁核 (amygdala) 就由前連合 (Anteriorcommissure)互相聯絡。

早期學者都相信,胼胝體對於聯絡兩邊大腦半球的活動必有某種重要的功能,而後的許多實驗已證明胼胝體和前連合的功能之一,就是將儲存在一側大腦半球皮質內的信息提供給另一側大腦半球上對應的皮質區 (correspondingcorticalarea)使用。

早期科學家從十四具屍體解剖的大腦中發現,就女性大腦的重量比例來說,女性的胼胝體較大且厚,且神經纖維集結成球狀的厚結,所佔比例比男性高。

女性大腦的胼胝體有較大且深遠的神經網路,表示可從左右腦傳播過去更多的訊息,神經學者RogerGorski等人的研究指出:在左、右兩個大腦半球聯絡活動方面,女性比男性高出30%。

另外也有研究發現,左、右半球連接得越多的人,口齒伶俐度和說話流暢度比別人高,這個發現說明了為什麼女性的語言能力比較好。

許多相關研究結果也發現女性胼胝體分布為擴散型,許多區域都有其蹤跡,男性則多集中在左腦處。

所以,男人較有空間概念、較重視動態情境,較能掌握三度空間概念,但卻對靜態、要觀察的事物不感興趣。

而女人對「痛覺」就較敏銳,忍受力也較高,聽覺敏銳度與辨識度都較高,口語表達能力也較好,較為重視他人的感覺與情緒反應,同情心、同理心及觀察力都較高。

另外還有研究指出:音樂家比非音樂家、慣用左手者比慣用右手者的胼胝體較大,在在都顯示胼胝體大小與人類個體差異的關係。

但1980年開始有一些研究指出,其實腦的大小與性別無關。

2006年有人利用磁共振造影 (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 技術顯示:腦的大小不影響胼胝體的厚度。

話雖如此,胼胝體與人類性別個性差異的關係仍被廣泛討論研究,在一些性別認知障礙的受試者身上發現,胼胝體的大小不是取決於生理上的性別差異,而是決定於受試者本身心理認同的性別,這些結果都可以指引我們以不同的向度和思維對胼胝體的功能做更深入的研究了解。

曾任教育部長的曾志朗院士強調,雖然現代科技已能對「腦」進行測量,了解各區域主要作用與功能,明白男、女腦結構的不同,但最重要的不是如何發揮腦的原始功能,而是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如何透過教育及鼓勵,以「後天經驗」來發展、修正、補強,讓每個人都能適「性」發展。

  參考資料1. 林佑穗、袁宗凡編譯,民94,新編蓋統醫用生理書下冊,合記圖書出版社,第733-753頁。

2. 洪蘭譯,民89,腦內乾坤,遠流出版社,第35-41、173-180、202-205頁。

3. 曾志朗、洪蘭主講,民94,男女大不同,台北。

4. Corpuscallosum:http://en.wikipedia.org/wiki/Corpus_callosumTags:callosum,Corpus,大腦,大腦皮質,胼胝體前一篇文章下一篇文章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講座]諾貝爾2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