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心粵音?推薦回答

作者:丘鶴琴

  粵曲粵劇界比較廣泛利用攝影及留聲技術多在上世紀三十年代以後,故此二十年代以前的演出都甚少有影音紀錄留傳。本書刊行於二十年代初,為粵曲粵劇這門重要的嶺南文化遺產承傳珍貴的吉光片羽,卷首的劇照尤足以反映當時舞台設計之特式。   書中搜羅當時流行的名家首本,今時聽眾熟悉的名家包括:「小生王」白駒榮(1892-1974,原名陳榮,名伶白雪仙之父)、「花旦王」千里駒(1866-1936,原名區家...

作者:逸廬主人

  本著於一九三九年書成,刊行於一九四零年,時值日本全面侵華後的第四年,香港尚未淪陷於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之下。卷首有當時香港地圖,從中可見近八十年來因為填海增地而令海岸線變遷的痕跡,又有各區重要名勝照片,大部份在近八十年後已不復在,實在彌足珍貴。   觀其編次,當以中國及東南亞華人來香港旅遊、經商、定居等的重要指南。正文共分八章,包括概論(涵蓋歷史、地理、人口、氣候、政府、幣制與假日等事項)...

作者:石見田

  深究何氏正讀問題   解釋廣韻標準局限   搜羅學者專業觀點   商榷傳媒字音改讀   回顧時間讀音懸案   探討傳奇讀音對錯   多年來,何文匯和一些大學學者在電視、電台、學界不斷推銷「粵音正讀」。他們提倡的「正讀」,對傳媒、教師以至社會大眾,均有影響。但是,當學者批評的「錯讀」越多,傳媒遵用的「正讀」越多,我心中的疑問就越多。   到底「正讀」是怎麼回事?是不是只要一「正讀」起來...

作者:

  香港曾被英國殖民統治一個半世紀,遂由中國南大門的一個小漁村,遙身一變而成為華洋雜處的都會。過去有大量英國人東來香港,以「宗主國」貴人的特殊身份享受各種優惠。為融入此一以華人為主的社會,來港英人自有學習粵語方言之需要。     本書刊行於英佔香港後九十年,是粵語速成課程,對象為操英語的學員。編著者建議用此書者以有導師指導為宜,唯自學亦可。     全書分為六十課,每課篇幅兩頁,中英對照。課...

作者:楊浩石潘國森

  當代人學習《千字文》一類的古典文獻,應該兼顧理解與背誦兩方面,不可偏廢。我見過很多熱愛傳統文化的人,有的背了一肚子唐詩宋詞,而對字句意思理解得十分模糊,卻辯解說「翻譯出來會失去美感」;有的一篇一篇地讀,讀完就忘,只記得主旨,原文卻一句也想不起來。我想,既然肯花時間讀古書,就要考慮到效率問題;徹底理解,有助於記憶原文,而記住了原文,反過來又有利於理解和應用。這兩個方面相輔相成,偏向任何一方...

作者:伕名

  《初學粵音切要》,英名題為Chinese Phonetic vocabulary,本版以「香港英華書院活版」於「乙卯年印」,即西元一八五五年(清文宗咸豐五年)。英華書院在一八一八年於英佔馬六甲(今屬馬來西亞)創立,一八四三年香港開埠不久後,即連同印刷設備遷至香港。一八五八年停辦,超逾半世紀之後於一九一四年復辦。     本書未題作者姓名,諒為一旅居中國多年的外籍人士。本書編次於中字按《康...

作者:張文(漁客)

  今集於聯語燈謎較多着墨,內文資料,喜有「博文詩藝社」以及「聯文雅集」諸君子提供,得以成書。此等有關聯謎的傳統文化,雖云小眾,畢竟也是許多名家精心之作,值得讀者細閱。   學習欣賞粤曲粤劇,首先要多接觸古文和中國歷史,……《粤曲詞中詞》係以時下流行曲目為題材,正好填補了粤曲粤劇教育和鑑賞的一大片空白。   粤曲粤劇是嶺南文化的寶山,一詞一語的背後都有故事。願讀者觀眾,票友演員,甚至作曲...

作者:張文(漁客)

  《張文兄贈新著〈粤曲詞中詞〉有答》七律   屢見馮京作馬涼, 窮原竟委墨花香。   但知秉燭傾心血, 豈為療飢換稻粱。   扺掌何妨村酒濁, 譏時每現少年狂。   分明臧否抒胸臆, 歸讀晴窗意味長。   鄧偉堅(廣州粤劇作曲家)   《鵲橋仙.題張文著粤曲詞中詞第三集》   二簧梆子,行腔唸白,演唱嶺南樂府。曲詞音義表深情,歎文字訛傳失誤。   輒勞多日,今成三集,解惑疏箋訓詁。詞中詞...

作者:孔仲南

  本書於一九三三年初版,分門別類,介紹廣東方言用詞及其出處。書中搜羅經史子集典籍作為書證,實為結合訓詁學及漢語方言學調查的學術鉅著。     書中正文以工整正楷寫書,方便刊印冷僻字,註文則酌用鉛字以醒讀者目。註音則不用音符,以同聲同韻的常用字,轉化平上去入作擬聲之用,通曉廣東話之讀者稱便。間亦有列明古籍所載的反切,以示作者所言,皆有出處。     實為研究粵方言詞本字不可或缺的必讀參考書!...

作者:王廣慶

  先生自民國肇造後,宦海數十年以至遷台。期間,曾參與開國革命、國民政府立監委,擔任過知縣、教師及大學校長,參與省政建設,掌理過煤礦,但生平獨鍾金石文字之學,一日不忘研究探索,雖在抗戰顛沛流離的日子裡及隻身來台數十年的清寂環境中,猶一本初衷,日日讀書發明,自我淬礪。溯自民國早年,受餘杭章太炎先生有關學問的啟發後,不論是中原古文語詞音韻,甚及海東的閩台方音,先生皆能撢究其原,互相印證發明,一以...

作者:潘國森

  《千字文》原名《次韻王羲之書千字》,是舊社會兒童學習書法的重要啟蒙讀物,作者是南朝人周興嗣(?-521)。   《千字文》原本是梁武帝蕭衍命周興嗣為蕭梁皇室的王子學習書法而作。啟是啟發、啟迪;蒙是指幼稚而沒有知識;所以初入學的小孩子叫做「童蒙」,啟蒙即啟發未受過教育的小孩子。《千字文》因受體裁所限,行文比較簡潔,對於真正的「童蒙」來說是略為艱深,清末以後變成純為習字之用,幾十年前的國文老...

作者:張文(漁客)

本書特色   書中的戲曲詞句,每多典故,而前人之曲譜(唱片)也曾出現錯字和誤音。準此,本書作者希望盡量完之善之,以免箇中某些閃失而誤導後來者,固所願也。 作者簡介 張文   廣東寶安人。醉心於粤劇曲藝,擅長演奏電阮,又喜鑽研粵曲唱詞所常引用的經典文獻。平素愛食海鮮,是本港有數著名食家。曾為報章撰寫食經十餘年,已結集專著有《七家食 德》(合著)、《海鮮集》、《香港海鮮大全》、《粵曲詞...

作者:王煜

《東西方文哲札記》是王煜教授新近結集的一部重要著述,收入各類文稿凡二十六篇。與過去己出版之其他撰作一樣,衡哲評文,談古論今,風趣深厚,睿智雅贍。足證他不但始終保持自己一貫之文章風格,堅持特立獨行地走自己的道路,而且創造力也長期處于活躍旺盛之高峰,能夠源源不斷為社會貢獻有分量的新作。書中《滑稽與諧隱》一文開篇即說︰“佛門以律宗最嚴肅而禪宗最輕松,譬如唐代禪師馬祖道一‘一絲不掛’指心無憂慮而非裸...

作者:譚季強

  本書初版於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三三年已出版七版。當是近百年前(民國初年)流行的廣州話(粵語)讀物!   本書體裁上承晚清光緒年間《廣州話指南》,當是近百年前(民國初年)供非廣州本地人士學習廣州話的通俗教材。   編者為番禺人,以廣州話(粵語)為母語,又能因利成便、就地作「田野調查」(field study),故本書所收日常粵語口語用詞,當為百年前廣州話(粵語)的主流正宗!   內容不...

作者:石見田

本書特色   1.探討「粵音正讀」概念問題  2.針對個別有爭議的字音作討論 作者簡介 石見田   八十年代香港出生。大學理科畢業,工作與語言文字研究無關。拙於辭令,不擅寫作。不惜冒犯權威,評論「粵音正讀」,只因領教到某些打著「正讀」旗號的學者和傳媒那種唯我獨尊態度,忍無可忍,思疑如此「正讀」風氣,對社會是否有益。硬著頭皮,螳臂擋車,只希望擺事實、講道理,呈現「正讀」真貌,還一些近年不斷被學...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