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生活習慣病:每個家庭都必備的全民健康手冊! | 維持健康的好方法 - 2024年11月

慢性生活習慣病:每個家庭都必備的全民健康手冊!

作者:陳柏臣
出版社:捷徑文化
出版日期:2011年07月06日
ISBN:9789866248894
語言:繁體中文

「生活習慣病」一詞,由日本國寶醫師──日野原重明提出。日本厚生省在1996年將高血壓、心臟病…等慢性病,正式更名為「生活習慣病」。
  世界衛生組織研究報告指出,至2015年左右,生活習慣病將取代心腦血管疾病,成為威脅人類生命與健康的頭號殺手。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目前全球超過8.6億人罹患慢性病,其中過半數的人更不止只有一種慢性病。
  民國99年台灣的十大死因之中,就有8項屬於生活習慣病,估計全台就有超過9萬人死於生活習慣病,可見慢性病對國人生命的威脅性是與日俱增的,我們,豈能輕忽!
  █「肥胖」是造成慢性病重大的元凶!
  如果減重可以不必刻意計算熱量、還能愈吃愈瘦,誰能不心動?
  在日本造成減肥旋風的”低GI低胰島素減肥法”, 教你善用低GI食物的特色,做好食物種類的挑選,就可以發揮控制血糖以及減重的效果。
  到底什麼是GI值?中文就是營養學上所謂的飯後「升糖指數」; GI值越高的食物,會讓身體裡的血糖上升越快,導致胰島素大量分泌,以便讓血糖快速下降。此效應不僅將造成身體的代謝失衡,導致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快速老化、失眠…等一連串的慢性病,同時會促進脂肪的形成及儲存;而血糖快速的下降,也會讓身體產生強烈飢餓感,造成想要吃更多甜食或澱粉食物,因此,除了卡路里的攝取過多之外,這也是造成肥胖或是瘦不下來最大的主因。因此唯有吃低GI營養均衡的食物才能達到控制血糖、減重、促進新陳代謝,還能平衡情緒並有助記憶力。GI食物怎麼吃才健康?最重要還是要多吃蔬菜、纖維質,以延緩身體對糖份的吸收,本書特別明列一覽表,讓你吃對食物,遠離慢性病。
  █ 「老化」令現代人恐懼!
  如果肥胖是21世紀流行病,那麼「老化」更是令現代人恐懼!!  除了塗塗抹抹,吃的健康之外,由內而外對抗老化,才是最根本的抗老方法。  天然食物中含有極強的抗氧化劑,只要吃對了,歲月不留痕跡!  本書特別列出讓你年輕十歲的抗老食物,讓你找回青春活力很容易。
  █ 小病小痛一堆,可是卻說不出來有什麼大毛病,才是最可怕的!
  才剛覺得胃好痛,可是食物吃下肚之後,情形就好轉了;或是皮膚經過長期陽光曝曬,卻沒有任何防曬,經年累月下來,皮膚常會出現一些莫名其妙的斑點,可是卻不痛不癢。
  這類情形,在現代社會裡一直不斷週而復始地出現。每個人總是會有說不出來的小病小痛,可是真正到醫院檢查之後,醫生也說不出個所以然。所以你總是把這一切的情形歸咎到自己想太多了!可是,這樣的小病小痛,常常到最後卻演變成可怕的慢性疾病!
  這些情形總是不起眼的慢慢發生,潛伏在身體內部的各類危險因素,經過一段「中間狀態」後,極有可能在其它病症或外界因素的誘導下爆發。直到那時,大家才會真正意識到疾病的存在,開始想以各種方法彌補挽救。如果在一開始時小病小痛的時候,能夠立即發現與改正,那麼就不必忍受疾病帶來的痛苦了。
  █ 自己的身體自己最瞭解!慢性生活習慣病立即檢測,5種方式自我檢測健康狀態!
  現代社會太過緊湊,上班族壓力過大,沒有時間好好吃一頓飯、天天離不開電腦,胃炎、頸椎病也悄悄進駐身體裡……
  小朋友生活日常飲食吃太好,新聞裡總是會不時出現被檢查出有糖尿病、高血壓的小朋友……
  你知道你有什麼的慢性疾病嗎?不要一直以為慢性病都是中老年人的專利了!
  在《慢性生活習慣病》的第二章〈慢性生活習慣病自我檢視表〉裡,分別列舉了五種分別不同的自我檢測方式,希望能夠幫助各位讀者從飲食、生活方式、心理狀態……等等面相完成自我檢視。
  五種慢性生活習慣病自我檢視表,分別為:
  ●飲食生活  ●起居習慣  ●運動方式  ●心理健康  ●自我體質類型
作者簡介
前行政院衛生署台北醫院 家醫科 陳柏臣醫師
  畢業於國防大學國防醫學院,並擁有一般醫學醫師證書訓練證明書、專科醫師證書訓練證明書、戒菸門診受訓、糖尿病共同照護網見習證明書、台中市糖尿病共同照護訓練證明書、一般醫學師資證明書、中華民國醫用超音波課程證明書、口腔黏膜健檢課程證明書、第五屆國際暨外交事務學生培訓營-結業證書;醫師執照、ACLS(高級心臟救命術 advanced cardiac life support)執照、BLS(基礎生命支持 basic life support)執照、職業醫學訓練(巡迴)執照。
  曾任:三軍總醫院見習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實習醫師、美國哥倫比亞附設醫院實習醫師、台中榮民總醫院急診醫師、茂源診所一般科醫師、署立台中醫院家醫科醫師、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兼任家醫科主治醫師、行政院衛生署台北醫院專任家醫科主治醫師。
  目前現任於:聯安家醫眼科診所主治醫師。

第一章 什麼事慢性生活習慣病  01 慢性生活習慣病—「沉默的殺手」  02 再這樣下去,你會陷入他的漩渦  03 生活習慣病—你別把它不當回事
第二章 慢幸生活習慣病自我檢視表  01 飲食生活自測  02 起居習慣自測  03 運動方式自測  04 心理健康自測  05 體質類型自測
第三章 慢性生活習慣病的種類  01 糖尿病  02 冠心病  03 心血管病  04 高血壓  05 動脈硬化  06 支氣管炎  07 哮喘  08 肥胖症  09 高血脂症  10 肝硬化  11 頸椎病  12 膽囊炎  13 皮膚癌  14 神經衰弱症  15 類風濕性關節炎  16 慢性胃炎  17 侵襲性牙周炎  18 下肢靜脈曲張  19 骨質疏鬆症  20 惡性腫瘤
第四章 養成20個好習慣,預防慢性生活習慣病  01 扔掉香煙,放下酒杯  02 均衡膳食,吃出健康  03 堅持運動,強身健體  04 關注身體,從腳開始  05 適時休息,勞逸互補  06 溫度第一,保暖先行  07 積極心態,陽光生活  08 安神制怒,平穩心氣  09 講究衛生,潔身為己  10 定期體檢,防患未然  11 關注保健,強化意識  12 選擇綠色,杜絕污染  13 多吃蔬果,拒絕零食  14 遠離輻射,避免曝曬  15 端正坐姿,減低勞損  16 細嚼慢嚥,定時定量  17 健康飲品,喝出療效  18 關愛口腔,謹防惡化  19 燦爛陽光,放鬆享受  20 美好環境,親手營造
第五章 改善長期病懨懨,慢性生活習慣病對策  01 哮喘自療小妙招  02 教你幾招頸椎操  03 骨質疏鬆吃什麼  04 神經衰弱多放鬆  05 怎樣降低高血脂  06 拿什麼拯救胃炎  07 如何擺脫肥胖症  08 教你自療關節炎  09 怎樣趕走牙周炎  10 靜脈曲張自我按摩

第三章 慢性生活習慣病的種類第一節 糖尿病隨著生活品質的提升,人口老化問題逐漸浮現,肥胖症及糖尿病1的發病率,也有不斷上升的趨勢。據內政部調查顯示,臺灣糖尿病患者約有100~120萬人,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全球約有二億四千六百萬人罹患此病,每10秒就增加2名病患。更讓人更憂心的是,糖尿病也漸趨「低齡化」,越來越多的孩子蒙受其害。據國科會資料顯示,孩童罹病人數近5萬人,調查對象皆在20歲以下的報告發現,罹患糖尿病的總人數,將近 6000 人之多。這些驚人的數字,讓我們不得不認真思索,日常生活究竟是發生了什麼問題,才會有如此高的發病率。糖尿病是因遺傳及免疫系統功能紊亂,使胰島素2分泌異常,導致代謝異常。其首要病徵為血糖升高,吃多、喝多、尿多但體重卻直線下降的「三多一少」症狀。Ⅰ型糖尿病患者約占總患者的 1 \ 10,其餘皆為Ⅱ型糖尿病患。前者經診斷後的幾年內,幾乎不會發病;而後者往往在確診前,就已罹患某些慢性病。根據統計資料顯示,有近半數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在發病前,就已罹患不同類型的慢性病;其中不乏在醫治併發症時,才發現自己得了糖尿病。Ⅰ型糖尿病患者多因遺傳、感染病毒或免疫系統缺陷致病;而Ⅱ型糖尿病患者因遺傳因素及後天因素導致罹患的比例,遠大於Ⅰ型患者。之外,肥胖及年齡也是重要的致病因素,而脂肪堆積在腹部的肥胖者,遠比其他類型的肥胖者,更易罹患Ⅱ型糖尿病。上了年紀的人體重容易超重,因此年齡也是致病因素之一。糖尿病的病徵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前述的「三多一少」,另外一種則是因其他併發症所引起的相關症狀。平時應多留意身體是否出現異常現象:例如食量增加,水喝的比以前多,但體力卻不增反減,這時就應該提高警覺,及早進行檢查與治療。第三節 心血管疾病據調查顯示,亞洲地區有近半數的心血管疾病5患者,因未能嚴格遵從醫囑而延誤治療,其中有超過 1 \ 4 的人,竟然認為忘記吃藥對治療並無太大影響。該研究也明確指出,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將可有效控制心血管疾病。抽菸是亞太地區最嚴重的不良生活習慣之一,全臺煙民達 500 萬,全球吸煙人口更多達13億;臺灣每年平均有一萬七千多人死於菸害疾病,世界衛生組織在全球疾病報告中推測,至 2030 年,全球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總人數,將超過二千三百萬人。心血管疾病遍及血液循環系統,主要包括心室、動靜脈血管及微血管。此症有急慢性之分,多半與動脈硬化有關,主要病徵為心悸、眩暈、暈厥、疲乏及呼吸困難。心血管疾病因其所在器官不同,病徵也不盡相同;但呼吸困難的症狀6,卻無一例外。根據不同的發病誘因,又可將其分為運動性呼吸困難及陣發性夜間呼吸困難。對心臟病患者而言,就算運動量不大,也會出現呼吸困難很難緩解,甚至無法恢復的狀況。而在睡眠狀態中,因呼吸中樞敏感度降低,易造成缺氧,患者需從臥姿立即改為站姿或坐姿,才能緩解呼吸困難的狀況。此外,呼吸困難最嚴重的類型是急性肺水腫,此類病徵為呼吸極度困難,明顯缺氧且咳出粉紅色的唾液泡沫,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若要預防心血管疾病,首先必須飲食均衡,輔以適當適量的運動,戒除煙酒,飲食清淡且心情平靜,多吃粗糧,不吃或少吃精細食物,並可多食用豆類、洋蔥、大蒜、海帶、香菇、木耳、芹菜等,且每日應攝取35克以上的纖維素。此外,魚油可有效調節血脂並預防動脈硬化,為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帶來福音。對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每日不可攝取超過30克的脂肪,膽固醇更要嚴格控制在 200~300 毫克之間,尤應避免食用動物內臟及貝殼類食物。心血管疾病患者除了在飲食及生活起居方面應多留意外,也應遵從醫師囑咐,按時服用相關藥物。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