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和智慧,現代人比孔子和蘇格拉底聰明嗎 | 知識與智慧的故事

知識與智慧的關係問題是哲學上的大問題。

... 裡可以看到「山中一日,世上千年」​的人生感悟,在「拈花微笑」、「庖丁解牛」等故事裡智慧呈現 ...我們比起兩千的孔子、蘇格拉底來說,懂得許多他們不知道的知識,比如我們知道地球是圓的,地球繞著太陽轉而不是太陽每天從地平線上升起,我們還會解高次方程,而這些古代哲人不懂,能不能說,我們比他們有智慧?好象一般人都不會這樣認為。

知識與智慧的關係問題是哲學上的大問題。

中國現代哲學家馮契一生思考的主要問題就是知識和智慧的區分,知識怎樣轉化為智慧的問題。

知識通常與無知相對,包括常識與科學,是可以用語言、概念來描述的東西。

往往是對世界的某個局部、具體領域或肯定或否定不帶感情色彩的陳述。

所謂智慧,日常的用法含義比較含混,比如說中國人民勤勞勇敢和富於智慧,含義很廣泛。

哲學上講的智慧不是回答和解決具體問題的「小聰明」,而是關於人類生存發展和「安身立命」的「大智慧」。

比如老子、莊子所講的道,超越名言,無所不在,具有最大的普遍性。

佛學裡面常講智慧,認為人生活在五濁惡世,在生死苦海中輪迴,非常痛苦,智慧是由痛苦的此岸到快樂的彼岸的方法。

儒家講「為天地立心,為生民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哲學的智慧,拿我國當代哲學家馮友蘭說:「是使人能夠成為人,而不是成為某種人。

」...智慧和知識的區分在於,知識是對世界某個局部的認識,智慧是對於世界整體或大全的認識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知識是純客觀的理性的認識,而智慧帶有主體的情感、意志等特徵,在一個智慧者的眼睛裡可以看到「山中一日,世上千年」的人生感悟,在「拈花微笑」、「庖丁解牛」等故事裡智慧呈現出一種主客交融、物我兩忘的境界。

智慧裡面體現了人的靈性、人的尊嚴,在馮契的哲學思想里,智慧不僅僅是化理論為方法的問題,還有化理論為德性的問題,所以智慧的最高境界是人生意義和價值的感悟,最終要通過一定的人格體現出來。

...不同的科學家對同一科學問題解決的辦法往往是運用相同的方法,即使小有不同,但彼此都會形成共識。

但在哲學上,不同的思想家對同一問題所提供的回答常常大相逕庭,但不妨礙都是智慧。

牟宗三在曾經說過,世界是混沌的,哲學就是通過某個孔道注入一縷光線,照亮整個世界。

各個哲學家、各個民族追求智慧的趨向不同,因而認識世界的孔道不同,但這種智慧之光都足以照亮整個世界。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一個智慧的人,但如何才能由知識到智慧的飛躍,達到智慧的境界呢?哲學家們的看法是:首先是要有實踐、閱歷。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真正管用的東西,往往來自實踐。

《紅樓夢》裡的賈府,最有智慧的應該說是賈母,賈母的智慧主要是是來源於生活經驗。

庖丁解牛,能夠以無厚入有間,應該說有智慧的,但這種智慧不是來自於學習或老師的傳授,是在實踐中自己悟出來的。

其次是要有知識的積累。

讀書破萬卷是知識的積累,下筆如有神是知識向智慧的飛躍。

佛教講頓悟、漸修,朱熹講「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然後才有「一旦豁然貫通」,都是說智慧的獲得要有一定的知識積累。

過去中國文化裡面很有影響的儒家,在政治和人生哲學方面很有影響,主張多識「鳥獸蟲魚之名」,甚至說「一物不知,儒者之恥」,儒者追求知天命,「通天人之變,究古今之際」,但是也不排斥對具體知識的學習,離開了具體知識,智慧就會變成神秘、枯寂的東西,最終成為空洞無物的概念遊戲。

再次要有悟性。

要達到智慧的境界,光有知識的積累還不行,還要有悟性。

禪宗的六祖惠能,文化水平不高,但是悟性很高,聽人講《金剛經》就能悟道。

孟子講過:盡信書,不如無書。

哲學所追求的智慧不是既定的知識,不是現成的結論,不是實例的解釋,不是枯燥的條文,而是追究生活信念的前提,探尋經驗常識的的根據,反思歷史進步的尺度,訊問評價真善美的的標準。

這就要求我們對現成的知識進行質疑運用自己的大腦進行思維,進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

...由於知識有時又會蒙蔽人的智慧,所以一個追求智慧的人除了有愛智的激情以外,還要有清明的理性。

《俠客行》裡的石破天,人家都叫他狗雜種,無知無識。

但是神秘島上的武功秘訣只有他領會了。

原因在於別人注意到的是書法、字義之類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