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性人格障礙:我們該如何面對? | 黃怡/ 時間的秘密 ... | 邊緣型人格自救
人際關係邊緣性人格障礙:我們該如何面對?作者黃怡2019-05-19圖片來源:Shutterstock這幾天在讀伊蓮薩克斯(ElynSaks)的傳記《中心管不住》(TheCenterCannotHold,2007),她是個傑出的美國學者,近年以爭取精神病患的權益著名。
這本傳記意義重大,是她自小罹患思覺統合異常症(精神分裂症)的詳細紀錄。
伊蓮談到自己被確診為該症、醫生認為嚴重難醫時,她正開始在耶魯大學法學院讀書。
過去她大學成績極優,拿獎學金到英國牛津大學就讀,獲頒哲學碩士,但是在牛津的5年期間,曾2度發病住院,而在耶魯大學教學醫院的第3次住院,由於幻覺誘發暴力傾向,她數度被穿上緊身衣約束行動,有時長達3天。
伊蓮提出疑問,為何英國的醫院沒有為她確診?是由於尊重她的人權?或是她偽裝得太好,醫院真的認為她不是思覺統合異常症?因為耶魯大學精神中心所在地美國康州的法律要求,此種病況的精神病人,必須通知家人,伊蓮全家火速抵達醫院探視她,她從家人看到她時臉上驚恐的表情,才知道自己真的不行了。
她說,過去5年她試著隱瞞家人,主要是不希望他們擔心,故謊稱自己只是重度憂鬱症,現在完全破功了。
伊蓮的訪談,經常出現在youtube上,除了她一貫的不修邊幅,臉上偶有緊迫的神情之外,談吐很正常。
她的傳記讓我聯想到的是:假使思覺統合異常症都可以因為患者刻意的偽裝而不被發現,那麼難怪病況較輕微的「邊緣性人格障礙」確診如此困難,而這種病困擾病患本身及病患家屬的程度,可能並不亞於思覺統合異常症。
所幸台灣目前已有兩本非常好的書,讓我們得以了解邊緣性人格障礙症的起因及應對之道。
從國內圖書館這兩本書的借閱盛況,也大致得以推知,台灣民眾已逐漸知曉這種精神疾症的存在。
正如伊蓮所說的:「確診也很好。
至少可以著手醫治我的病了。
」《愛你,想你,恨你:走進邊緣人格的世界》,心靈工坊出版。
電影《女生向前走》。
走進邊緣人格的世界《愛你,想你,恨你:走進邊緣人格的世界》(Ihateyou,don'tleaveme:UnderstandingtheBorderlinePersonality,邱約文譯,心靈工坊,2005)1991年剛在美國出版時,迅速成為同類書籍中的經典,即使到將近30年後的今天,原文書仍然再版不輟。
原文書名指的是該疾症患者的自我矛盾心情,「我恨你,不要離開我」,中譯名雖然很煽情,卻有失原意,不過該書的譯筆絕佳,沒有辜負原作者。
原作者有兩位,一位是傑洛柯雷斯曼(JeroldKreisman)醫師,他在美國聖路易開了一家診所,專門治療嚴重的邊緣性人格障礙病人;共同作者是郝爾史卓斯(HalStraus),寫作此書時已從事醫藥新聞工作達25年。
在1990年代,美國公眾對於邊緣性人格障礙極少聽聞,唯一的印象來源是女影星薇諾納瑞德所主演的《女生向前走》(Girl,Interrupted,JamesMangold導演,1999),即便如此,真正打開大家對於該症病徴的了解,就是這本暢銷書。
兩位作者這麼寫道:邊緣性人格障礙鮮為人知,部分原因是其診斷標準是不久前才確立的。
曾有一段很長的時間,『邊緣人格』被當成一種概括性的類别,泛指那些無法依既定標準歸類的精神疾患。
被描述為『邊緣人格』的患者,病徴似乎比精神官能症的患者還嚴重(精神官能症患者是因為情緒衝突而產生嚴重焦慮),但又比精神病患來得輕微(精神病患與現實脫離,無法正常生活。
)邊緣人格與其他的精神疾患似乎會同時出現,和其他疾患的差異有僅在一線之隔,像是歇斯底里症、躁鬱症、精神分裂、酗酒、飲食性疾患、恐懼症與強迫症等。
因為已然成為經典,兩位作者不愧讀者的信賴,與時俱進,隨著專家們對於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觀察與研究,在其科學面與治療面,甚至人文面,做了許多增訂。
它的重要貢獻,就是以無數具體的病例介紹,告訴讀者它到底是怎麼樣的一種病,以及該症的類型,每種類型的典型病徵,病患都在想些什麼。
《愛你,想你,恨你:走進邊緣人格的世界》中文版第二章講到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臨床定義,採用的仍是美國精神醫學會出版的診斷手冊(DSM3),共8項症狀,求診者如果符合5項或5項以上,即可確診。
以下為這8項:*標準一:執著於追尋完美的伴侶人際關係緊張且不穩定,對人的態度極端而又反覆無常(對人的觀感從過分理想化轉變成鄙視,或是從過度依賴轉變為逃避或自我孤立),並明顯表現出操控他人的企圖。
這本傳記意義重大,是她自小罹患思覺統合異常症(精神分裂症)的詳細紀錄。
伊蓮談到自己被確診為該症、醫生認為嚴重難醫時,她正開始在耶魯大學法學院讀書。
過去她大學成績極優,拿獎學金到英國牛津大學就讀,獲頒哲學碩士,但是在牛津的5年期間,曾2度發病住院,而在耶魯大學教學醫院的第3次住院,由於幻覺誘發暴力傾向,她數度被穿上緊身衣約束行動,有時長達3天。
伊蓮提出疑問,為何英國的醫院沒有為她確診?是由於尊重她的人權?或是她偽裝得太好,醫院真的認為她不是思覺統合異常症?因為耶魯大學精神中心所在地美國康州的法律要求,此種病況的精神病人,必須通知家人,伊蓮全家火速抵達醫院探視她,她從家人看到她時臉上驚恐的表情,才知道自己真的不行了。
她說,過去5年她試著隱瞞家人,主要是不希望他們擔心,故謊稱自己只是重度憂鬱症,現在完全破功了。
伊蓮的訪談,經常出現在youtube上,除了她一貫的不修邊幅,臉上偶有緊迫的神情之外,談吐很正常。
她的傳記讓我聯想到的是:假使思覺統合異常症都可以因為患者刻意的偽裝而不被發現,那麼難怪病況較輕微的「邊緣性人格障礙」確診如此困難,而這種病困擾病患本身及病患家屬的程度,可能並不亞於思覺統合異常症。
所幸台灣目前已有兩本非常好的書,讓我們得以了解邊緣性人格障礙症的起因及應對之道。
從國內圖書館這兩本書的借閱盛況,也大致得以推知,台灣民眾已逐漸知曉這種精神疾症的存在。
正如伊蓮所說的:「確診也很好。
至少可以著手醫治我的病了。
」《愛你,想你,恨你:走進邊緣人格的世界》,心靈工坊出版。
電影《女生向前走》。
走進邊緣人格的世界《愛你,想你,恨你:走進邊緣人格的世界》(Ihateyou,don'tleaveme:UnderstandingtheBorderlinePersonality,邱約文譯,心靈工坊,2005)1991年剛在美國出版時,迅速成為同類書籍中的經典,即使到將近30年後的今天,原文書仍然再版不輟。
原文書名指的是該疾症患者的自我矛盾心情,「我恨你,不要離開我」,中譯名雖然很煽情,卻有失原意,不過該書的譯筆絕佳,沒有辜負原作者。
原作者有兩位,一位是傑洛柯雷斯曼(JeroldKreisman)醫師,他在美國聖路易開了一家診所,專門治療嚴重的邊緣性人格障礙病人;共同作者是郝爾史卓斯(HalStraus),寫作此書時已從事醫藥新聞工作達25年。
在1990年代,美國公眾對於邊緣性人格障礙極少聽聞,唯一的印象來源是女影星薇諾納瑞德所主演的《女生向前走》(Girl,Interrupted,JamesMangold導演,1999),即便如此,真正打開大家對於該症病徴的了解,就是這本暢銷書。
兩位作者這麼寫道:邊緣性人格障礙鮮為人知,部分原因是其診斷標準是不久前才確立的。
曾有一段很長的時間,『邊緣人格』被當成一種概括性的類别,泛指那些無法依既定標準歸類的精神疾患。
被描述為『邊緣人格』的患者,病徴似乎比精神官能症的患者還嚴重(精神官能症患者是因為情緒衝突而產生嚴重焦慮),但又比精神病患來得輕微(精神病患與現實脫離,無法正常生活。
)邊緣人格與其他的精神疾患似乎會同時出現,和其他疾患的差異有僅在一線之隔,像是歇斯底里症、躁鬱症、精神分裂、酗酒、飲食性疾患、恐懼症與強迫症等。
因為已然成為經典,兩位作者不愧讀者的信賴,與時俱進,隨著專家們對於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觀察與研究,在其科學面與治療面,甚至人文面,做了許多增訂。
它的重要貢獻,就是以無數具體的病例介紹,告訴讀者它到底是怎麼樣的一種病,以及該症的類型,每種類型的典型病徵,病患都在想些什麼。
《愛你,想你,恨你:走進邊緣人格的世界》中文版第二章講到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臨床定義,採用的仍是美國精神醫學會出版的診斷手冊(DSM3),共8項症狀,求診者如果符合5項或5項以上,即可確診。
以下為這8項:*標準一:執著於追尋完美的伴侶人際關係緊張且不穩定,對人的態度極端而又反覆無常(對人的觀感從過分理想化轉變成鄙視,或是從過度依賴轉變為逃避或自我孤立),並明顯表現出操控他人的企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