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骨 | 頭骨縫

顱骨或者頭骨、骷髏頭是指人類或者許多脊椎動物的頭部骨性結構。

頭骨之功能為支撐臉部,並保護腦部。

... 除了下頜骨,骨頭間係由骨縫連接,只允許微量的運動。

顱骨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4年12月15日)請協助改善這篇條目,更進一步的訊息可能會在討論頁或擴充請求中找到。

請在擴充條目後將此模板移除。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4年12月15日)維基百科所有的內容都應該可供查證。

請協助補充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

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牛顱骨鼠的顱骨(立體渲染)人類顱骨(前視圖)人類顱骨(側視圖)人類顱骨示意圖顱骨或者頭骨、骷髏頭是指人類或者許多脊椎動物的頭部骨性結構。

頭骨之功能為支撐臉部,並保護腦部。

頭骨分為兩部分:顱骨和下頜骨。

一般所稱之「頭顱」通常僅指顱骨,並未包含下頜骨。

擁有頭骨的動物稱為有頭動物。

目錄1人類顱骨1.1腦顱1.1.1顱前窩1.1.2顱中窩1.2顱後窩1.3面顱1.4聽小骨1.5舌骨2結構2.1顳顬孔3動物顱骨3.1哺乳動物的顱骨3.2鳥類的顱骨3.3爬蟲類的顱骨4參考文獻5外部連結人類顱骨[編輯]人類顱骨通常由22塊骨頭組成。

除了下頜骨,骨頭間係由骨縫連接,只允許微量的運動。

8塊骨頭組成腦顱,容納並保護整個腦部,包括大腦和腦幹(即中腦、小腦,腦橋和延髓);14塊骨頭組成面顱(用於其他動物時亦稱髒顱或咽顱),支撐面部並形成面部輪廓;顳骨包住中耳的6塊聽小骨;舌骨,功用為支撐咽喉,但通常不被認為是顱骨之一部分,因為其與其他骨頭並沒有任何關節連接。

顱骨也包括副鼻腔,連接呼吸上皮細胞和大氣管。

副鼻腔實際功能不明,有認為可能是為了減輕顱骨重量同時不損害強度,或者為了加強聲音共鳴。

以象為例,副鼻腔非常寬闊。

象的顱骨因為要附著頸和軀幹的肌肉而非常巨大,但它的重量出乎意料得輕。

較小的腦顱被寬闊的副鼻腔包圍,減輕了重量。

腦膜有三層,包圍中樞神經系統的組織。

它們是硬腦膜、蛛網膜和軟腦膜。

對於人類來說,顱骨的解剖位置是法蘭克福平面,即眼眶下邊緣和耳道上邊界所處的水平平面。

這個位置是主體直立且平視前方的位置。

作為比較,研究其他靈長動物顱骨時也會使用法蘭克福平面。

但那並不代表是自然位置。

骨頭通常由膜內骨化和軟骨內骨化形成。

面顱以及腦顱頂和兩側的骨頭由膜內骨化形成,支撐大腦的骨頭(枕骨、蝶骨、顳骨和篩骨)大多由軟骨內骨化形成。

腦顱[編輯]腦顱由8塊骨頭組成:2塊頂骨1塊額骨1塊枕骨2塊顳骨1塊蝶骨1塊篩骨他們一同組成顱腔,整個腦部處於顱腔中。

顱腔的頂部稱為顱頂,顱頂前起眶上緣上方呈弓形隆起的眉弓,後抵上頂線和枕外隆凸,在兩側位置通過上顳線與顳區分界。

顱頂的最前方(也就是額頭的位置)是額骨,額骨通過冠狀縫與後面的兩塊頂骨緊密結合;兩塊頂骨之間是矢狀縫,頂骨之間還有被稱為頂結節的光滑隆起,頂骨再通過人字縫與後方的枕骨相連。

顱腔底部稱為顱底,由於人腦與外界的絕大多數聯繫都是通過顱底部進行的,因此顱底有大量的開口,結構顯得相當複雜。

從內面觀察,顱底部又可進一步區分為三個窩室:顱前窩、顱中窩與顱後窩。

顱前窩[編輯](anteriorcranialfossa)由額骨的眶板、蝶骨體前部、蝶骨小翼和篩骨的篩板構成。

顱前窩體積較小,左右對稱,容納大腦半球的額葉,在凹下的正中央前方是被稱為雞冠的縱形骨嵴,兩側是篩骨的篩板,篩板中有許多篩孔,嗅絲從這裡通向鼻腔。

篩板外側顱前窩的底由薄而不平的額骨眶板構成,它同時又是額竇和篩竇的頂以及眶頂。

顱中窩[編輯](middlecranialfossa)形狀如蝴蝶。

顱中窩由蝶骨骨體、蝶骨大翼及顳骨岩部構成。

分布著除枕骨大孔外幾乎所有的開口。

顱中窩中間狹窄,凹陷的兩側容納大腦的顳葉。

中間部分是蝶骨骨體,骨體中的空穴稱為蝶竇,骨體上方垂體窩及垂體窩後方的骨隆統稱蝶鞍,蝶鞍中央凹陷處是容納腦部垂體的垂體窩,垂體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