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移植手術的新發展 | 人工眼角膜

林口長庚眼角膜科主治醫師陳宏吉、蕭靜熹 ... 最後,對於不適合角膜移植的病人,人工角膜(keratoprosthesis)是另一個選擇,我們衷心希望人工角膜能早日引進台灣, ...第三十三卷第十一期101年11月1日發刊眼角膜移植的新發展專刊角膜移植手術的新發展◎林口長庚眼角膜科主治醫師 陳宏吉、蕭靜熹角膜是眼睛前方一個透明組織(圖A),它可以細分成五層:(1)上皮層:具阻隔外來侵害以及主動免疫功能;包氏層:為上皮層與基質層細胞分泌的薄層,功能不明;(3)基質層:約佔整個角膜厚度的90%,具韌性;(4)德氏膜:為內皮細胞分泌的基底層,又名後彈力層;(5)內皮層:具排水功能,維持基質層低含水量狀態,構成透光的光學組織(圖B)。

當疾病影響,造成不管是部分層狀組織,或是整層角膜組織受損而混濁時,傳統手術治療方式都是將整層角膜組織更換。

近年來,因技術突破,可以僅將受損的部分組織更換,保留病人自身正常的部分組織。

傳統角膜移植的發展瓶頸為何?過去一個多世紀以來,許多用藥物無法治療的角膜疾病,可以用「全層角膜移植」(病人的整層角膜全部以捐贈者的角膜置換之,即PenetratingKeratoplasty,PK)(圖C)治療。

有別於全身其他大型或固態器官移植,這種組織移植手術的成功率非常高,而且術後一般並不需要積極使用抗排斥的藥物。

不管是外傷性角膜結疤、遺傳性角膜失養症、感染性角膜潰瘍或因眼內手術所引發的角膜水腫後遺症等,大多可以藉由PK的方式解決。

然而PK也有潛在缺點,例如:角膜縫線可能導致散光、感染、血管增生等現象(PK至少需要縫上16針,且平均一年以上才能拆線)。

且移植過後的角膜可能引發排斥(正常清澈的角膜並無血管,理論上不會排斥,但仍有機會);而傷口癒合過程無法預期的高度近視、遠視等等術後併發症,均可能讓病人術後視力不盡理想。

再者,PK涉及的傷口是「全層」性,也就是100%的角膜厚度;術後任何的眼球外傷都可能導致極為嚴重的傷口撕裂或爆裂,而有失明之虞。

此外,PK的手術中必須將接受者的病變角膜整個移除,再置換上捐贈者的正常角膜,在兩個步驟交替間有「空窗期」,使得眼球內部與外界相通。

如此,不僅術中有眼內大出血的可能性,術後可能還有青光眼、白內障、網膜剝離、黃斑部水腫等等影響視力的合併症。

有別於PK,「層狀角膜移植」(即LamellarKeratoplasty,LK)的主要概念,是希望能保存角膜中仍然健康的部分(前半層或後半層),只置換產生病變的部位。

打個比方來說,現在有個用美國牛肉做的漢堡,若因為擔心美牛的安全性,就將整個漢堡(連麵包)一起丟棄,換一份新的麵包加台灣牛肉做的漢堡,這就是全層角膜移植;若只將有問題的漢堡肉替換,麵包沒換,就是層狀角膜移植,即只替換有問題的組織。

依據解剖部位為來區分,層狀角膜移植可分為「前層角膜移植」(即AnteriorLamellarKeratoplasty,ALK)和「後層角膜移植」(即PosteriorLamellarKeratoplasty,PLK)。

例如:病人得到眼角膜潰瘍後,角膜基質層結痂混濁,但是內皮層仍是健康的,就可以只更換病人的基質層,保留病人自身的內皮層,即所謂的ALK(圖E,F即DALK,亦屬ALK之一種)。

而當病人因為角膜失養症或是術後角膜水腫的角膜內皮層問題,就可以只置換失去功能的內皮層,保留病人健康的基質層,也就是PLK(圖G),目前的主流手術方式是「自動化德氏膜剝除內皮層移植」(Descemet`StrippingAutomatedEndothelialKeratoplasty,DSAEK,圖G)以及日漸熱門的「手動型德氏膜剝除內皮層移植」(Descemet`MembraneEndothelialKeratoplasty,DMEK,圖H亦屬PLK之一種)。

層狀角膜移植在後文會有詳細的介紹。

但全層角膜移植是否被全面取代,走入歷史呢?其實不會,因為如前所述,若是疾病影響到全層,仍需做此手術。

近幾年來,全層角膜移植手術也有新的發展,就是利用飛秒雷射來切割傷口。

飛秒雷射最初是應用於準分子雷射層狀角膜塑型手術(LASIK)角膜瓣的製作。

坊間所謂的「無刀雷射」,就是利用飛秒雷射取代傳統刀片來切割角膜瓣。

最近我們醫院引進的飛秒雷射─Intralase150Hz,可運用於全層角膜移植的傷口切割。

因為雷射可製造精確、平整的傷口,而且可以製作不同形狀的傷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