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文詳解: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能否康復? | 邊緣人格障礙 智商

其中,總體轉歸良好的預測因素很多,涉及個人能力、社會心理史、共病、正常人格特質水平等多個方面,如特別有才華、擁有軀體吸引力、智商高 ...最新快訊[2019-02-22]盛竹如自爆遭電話恐嚇逼道歉!羅淑蕾提告嗆:我一定告死他影視[2018-12-16]四川宜賓地震規模5.72傷台灣新聞[2018-12-16]「帶你去夾娃娃」9歲女童遭拐走再去汽車旅館性侵台灣新聞[2018-12-16]MLB/美媒評被低估投手陳偉殷排第9台灣新聞[2018-12-16]桃市議員當選人張運炳涉賄選羈押禁見台灣新聞Home健康長文詳解: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能否康復?|文獻述評尋夢新聞[email protected]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加入LINE好友醫脈通導讀長期研究一致顯示,邊緣型人格障礙(BPD)患者獲得良好轉歸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很有可能的;相當一部分患者可以獲得症狀的緩解,甚至康復。

研究普遍發現,一些與患者個人能力及復原力相關的因素對BPD患者的轉歸具有預測效應,同時也是最容易改變的因素。

因此,BPD患者當自強。

BPD的症狀可隨時間的推移發生變化;一些急性症狀,尤其是自傷等具有高度BPD特異性的行為症狀,其緩解速度似乎快於缺乏BPD特異性的慢性氣質症狀(如慢性抑鬱)。

職業功能受損及軀體健康狀況不佳與無法從BPD中康復相關,而旨在修復受損功能的治療手段可能對部分BPD患者有價值。

三十年前,邊緣型人格障礙(BPD)被視為一種慢性惡疾,即便沒有對患者構成終生的困擾,病情也不會有大的改觀。

幸運的是,近三十年來,BPD在研究及臨床治療領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多項探討BPD縱向病程的規模不等的自然觀察性研究得以開展。

這些研究顯示,BPD的病程存在很大程度的變異性,且並非很多人想像的那樣悲觀: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部分BPD患者有望獲得症狀的緩解(remission),很多患者甚至能夠做到康復(recovery)。

一項新近發表於PsychiatrClinNAm.的綜述中,哈佛醫學院McLean醫院精神科ChristinaM.Temes等通過回顧相關文獻,對BPD的縱向病程及轉歸預測因素進行了分析總結。

以下為主要內容:BPD縱向病程研究小規模研究最早的針對BPD病程的研究均為小規模、短期前瞻性研究,當時DSM-III尚未問世。

這些研究總體上發現,觀察開始後2.5年的隨訪期內,BPD患者持續存在功能受損;還有一項研究顯示,BPD患者的功能受損程度與精神分裂症患者相當。

此外,大部分BPD患者雖然有工作,但多為低端工作,社交生活狀況也不理想。

將隨訪期延長至5-7年後,有關功能轉歸的發現大致同上,但此時BPD患者的社會功能已優於精神分裂症患者,後者在社交方面存在嚴重的損害。

上世紀八十至九十年代,DSM診斷標準問世後,研究者開展了很多小規模研究,包括前瞻性及回顧性研究,旨在評估BPD的病程。

這些研究的隨訪時長介於6個月至7年之間,隨訪期內通常僅有一次評估。

這些研究的結果並不一致,但其中很多研究發現,BPD患者在隨訪期內持續滿足診斷標準,很多領域的功能顯著受損,尤其是職業及社交領域。

另外,很多BPD患者同時飽受共病的困擾,尤其是心境障礙、焦慮障礙及物質使用障礙。

然而,很多研究也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BPD患者的一些症狀(如衝動及自傷)逐漸減輕,社會心理功能也可能顯著改善。

需要指出的是,這些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學差異很大,一些研究設計上的局限性也影響了結果的外推性,包括樣本量較小、診斷步驟不標準、同一項研究內的隨訪時間不一、脫落率高、隨訪期內只有一次評估等。

大型回顧性研究上世紀八十年代,研究者開展了4項規模較大、隨訪時間較長的回顧性研究。

相比於過去的縱向研究,這些研究所揭示的BPD長期轉歸更加樂觀:▲McGlashan等對來自一所私立精神專科醫院的BPD出院患者進行了平均15年的隨訪。

結果顯示,80%的患者轉歸並不很差(例如,症狀程度達不到重度),很多患者轉歸良好,還有一些在隨訪期內完全康復。

大部分患者最終有能力全職工作,並保持規律的社交聯繫。

▲一項類似研究中,Plakun等探討了一所小型私立精神專科醫院BPD患者的病程,平均隨訪14年。

結果顯示,患者的社會功能隨著時間的推移顯著改善,隨訪期內的功能水平與情感障礙患者相當,但本身即共病情感障礙的BPD患者功能狀況相對較差。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