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諾克-撞球的一種 | 撞球規則斯諾克

比賽規則斯諾克撞球的一種更多義項▼收起更多▲撞球的一種付辛博歌曲2014年中國拍攝電視劇洛克王國遊戲中的反面人物《星球大戰》正史人物同名益智Flash小遊戲斯諾克(Snooker)的意思是"阻礙、障礙",所以斯諾克撞球有時也被稱為障礙撞球。

此項運動使用的球桌長約3569毫米、寬1778毫米,台面四角以及兩長邊中心位置各有一個球洞,使用的球分為1個白球,15個紅球和6個彩球(黃、綠、咖啡、藍、粉、黑)共22個球。

擊球順序為一個紅球、一個彩球,直到紅球全部落袋,然後以黃、綠、咖啡、藍、粉紅、黑的順序逐個擊球,最後以積分高者為勝。

斯諾克盛行于英國、愛爾蘭、加拿大、澳大利亞和印度等英聯邦國家以及香港,目前在中國發展很快。

中文名稱斯諾克外文名稱Snooker球桌長3569毫米球桌寬1778毫米流行地英國、愛爾蘭、加拿大分值計算打自由球時,彩球算1分。

滿分為147分,但也有人在自由球開局的情況下拿到151分。

正常情況下,每個紅球為1分,各種彩球分值從2至7分,黃球2分,綠球3分,棕色球4分,藍球5分,粉球6分,黑球7分。

一擊後,由于死球的阻礙使得對手不能夠擊打主球使其同時直線完全通過自由球的兩邊,即稱為斯諾克。

使得這一種情況出現的選手這樣做被稱為被做斯諾克(Snookered),而另一方則需要“解斯諾克”,當即使獲得台面上的最高分數仍落後對手的時候,就需要通過做斯諾克來迫使對方失誤犯規罰分。

組織機構國際上撞球組織有兩個,一個是國際撞球聯合會世界撞球聯合會WPBSA,一個是世界職業撞球聯盟。

世界職業撞球聯盟主要致力于發展職業撞球,舉辦世界上的職業選手參加的職業排名系列賽,如世界職業斯諾克錦標賽等等,像亨德利、戴維斯、奧沙利文等世界著名職業球手都參加的是職業比賽。

而國際撞球聯合會則擁有72個會員國,旨在全球推廣和普及撞球運動,世界斯諾克錦標賽便是該組織舉辦的比賽。

世界職業斯諾克聯賽和國際台聯組織的比賽是並行的,若想參加職業比賽必須先取得職業資格。

國際撞球聯合會舉辦的比賽,隻要世界排名在64名之後的球員都可參加。

雖然撞球運動的歷史可以上溯到15世紀,但斯諾克(Snooker)的發明則相對晚了許多。

關于斯諾克的起源,一個比較可信的說法是:在19世紀晚期,撞球運動風行于駐扎在印度的英國軍隊中,當時流行的玩法是黑球入袋(BlackPool)。

這種玩法用1個白球,15個紅球和1個黑球。

1875年的一天,駐扎在印度賈巴爾普爾(Jubbulpore)的英國陸軍上校內維爾·張伯倫(NevilleChamberlain)和他的戰友們覺得這種玩法過于簡單、乏味,便決定增加黃色、綠色和粉色3個彩球上去。

不久,又嫌不夠,再加上了棕色和藍色球。

這種新玩法很快流行開來,從而導致了斯諾克撞球的誕生。

而斯諾克一詞則是當時英國軍隊中對軍校一年級新生的流行叫法。

這使得斯諾克被這些軍人們用來稱呼這種新玩法的初學者,最終則成為了這項運動的名稱。

現在流行的斯諾克撞球一共有22隻球。

其中母球(白球)1隻,目標球21隻。

目標球中:紅球15隻各1分;黃球1隻2分;綠球1隻3分;咖啡球1隻4分;藍球1隻5分;粉球1隻6分,黑球1隻7分。

1885年,當時的英國英式撞球冠軍約翰·羅伯特(JohnRoberts)在印度旅行時見到了張伯倫並從他那裏知道了斯諾克這種新玩法。

回國後,羅伯特就把斯諾克撞球帶回到英格蘭。

但是,當時正處于英式撞球熱,斯諾克撞球並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

直到20世紀30年代,英式撞球日漸衰落,許多名手才逐漸轉向斯諾克撞球。

這其中包括斯諾克撞球的傳奇人物喬·戴維斯(JoeDavis)。

戴維斯首先意識到了控製主球走位的重要性。

在此之前,打斯諾克撞球的普遍策略是在將明顯可以打進的球入袋之後做一桿斯諾克防守。

而喬·戴維斯通過良好的意識和精湛的桿法控製主球的走位,連續積分能力明顯增強,大大提高了斯諾克運動的水準。

從此斯諾克撞球才開始在英國興盛起來,並流行到世界各地。

斯諾克錦標賽肇始于1916年,當時舉辦了首屆英格蘭業餘斯諾克錦標賽。

1927年,在喬·戴維斯等人的努力下,第一屆斯諾克撞球世界職業錦標賽在倫敦成功舉辦,並由喬·戴維斯本人獲得冠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