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諾克 | 司諾克

司諾克(英語:Snooker),是一種落袋式撞球運動。

此項運動使用的球桌長約3569毫米、寬1778毫米,台面四角以及兩長邊中心位置各有一個球洞,使用的球分 ...司諾克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本條目介紹的是撞球運動,關於電影《星球大戰》中的虛構角色,見「最高領導人史諾克」。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9年5月12日)請協助補充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創研究或未查證內容。

請協助補充參考資料以改善這篇條目。

詳細情況請參見討論頁。

2013年德國大師賽中的馬克·塞爾比司諾克(英語:Snooker)[1],是一種落袋式撞球運動。

此項運動使用的球桌長約3569毫米、寬1778毫米,台面四角以及兩長邊中心位置各有一個球洞,使用的球分為1個白球、15個紅球和6個彩球(黃、綠、棕、藍、粉紅、黑),共22個球。

擊球順序為一個紅球、一個彩球直到最後一個紅球與其後的一個彩球全部落袋,然後以黃、綠、棕、藍、粉紅、黑的順序逐個擊球,最後以得分高者為勝。

司諾克盛行於英國、愛爾蘭、加拿大、澳大利亞和印度等大英國協國家以及香港。

近十幾年來,司諾克運動也在東亞得到推廣和普及,目前泰國、中國大陸等都有優秀選手湧現。

目錄1歷史2主要裝備3簡要規則4主要賽事5管理機構6著名選手7相關條目8參考資料9外部連結歷史[編輯]司諾克比賽進行中,母球擊打紅球雖然撞球運動的歷史可以上溯到15世紀,但司諾克的發明則相對晚了許多。

關於司諾克的起源,一個比較可信的說法是:在19世紀晚期,撞球運動風行於駐紮在印度的英國軍隊中,當時流行的玩法是黑球入袋(BlackPool)。

這種玩法用1個母球,15個紅球和1個黑球。

1875年的一天,駐紮在印度賈巴爾普爾的英國陸軍上校內維爾·張伯倫爵士(英語:NevilleFrancisFitzgeraldChamberlain)和他的戰友們覺得這種玩法過於簡單、乏味,便決定增加黃色、綠色和粉色3個彩球上去。

不久,又嫌不夠,再加上了棕色和藍色球。

這種新玩法很快流行開來,從而導致了司諾克撞球的誕生。

而司諾克一詞則是當時英國軍隊中對軍校一年級新生的流行叫法。

這使得司諾克被這些軍人們用來稱呼這種新玩法的初學者,最終則成為了這項運動的名稱。

[2]1885年,當時的英國英式撞球冠軍約翰·羅伯茨(JohnRoberts)在印度旅行時見到了張伯倫並從他那裡知道了司諾克這種新玩法。

回國後,羅伯茨就把司諾克撞球帶回到英格蘭。

[來源請求]但是,當時英國傳統的比利(BILLIARDS)撞球占據著主導地位,被認為是正統且科學的玩法,司諾克一時只是民間的一種娛樂方式,難登大雅。

在司諾克愛好者的努力下,1916年首次舉辦了「英格蘭業餘司諾克錦標賽」,但直到1920年代司諾克撞球巨星喬·戴維斯(JoeDavis)的出現、英式撞球日漸衰落[來源請求],司諾克才真正開始在英國流行。

喬·戴維斯是第一位認識到母球回位重要性的司諾克選手,他用此法創造連續進球機會,多次刷新單杆得分最高紀錄,憑藉此精湛技藝吸引了大批觀眾。

在此之前,打司諾克撞球的普遍策略是在將明顯可以打進的球入袋之後做一桿司諾克防守。

而喬·戴維斯通過良好的意識和精湛的杆法控制母球的走位,連續得分能力明顯增強,大大提高了司諾克運動的水平。

從此司諾克撞球才開始在英國興盛起來,並流行到世界各地。

[來源請求]1926年,在喬·戴維斯及其朋友們的努力下,英格蘭撞球協會和管理俱樂部(BA&CC)終於同意並成功在倫敦舉辦了首屆司諾克撞球世界職業錦標賽。

經過六個月的奮戰,喬·戴維斯不出所料地以絕對優勢奪得了首屆司諾克撞球世界職業錦標賽的冠軍,贏得6.10英鎊(今約200英鎊)的獎金[來源請求],並且在以後每年舉辦的世界職業錦標賽中穩坐冠軍寶座,直到1946年退休。

[2]司諾克撞球在1950年代遭遇低潮,甚至於嚴重到1958年至1963年間沒有任何錦標賽舉行。

直到1969年,情況才迎來了轉機。

當時英國廣播公司(BBC)為了推廣新的彩色電視廣播,發起了新的司諾克錦標賽PotBlack。

彩色的司諾克撞球和選手們的精彩表現很快吸引了觀眾的興趣,司諾克撞


常見健康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