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通識教育非訓練閱讀技巧 | 多角度思考英文

【明報專訊】通識科的兩個主要課程目標,是培育學生的多角度視野(multiple ... 學生應已在中、英文等科目中,獲得有關閱讀理解能力的充分訓練。

... 作為不同持份者的觀點,並作出「好」、「壞」的判斷,產生的教學效果,往往與多角度思考​和 ...MCSLN其他文章27 通識教育非訓練閱讀技巧文章日期:2007年1月19日【明報專訊】通識科的兩個主要課程目標,是培育學生的多角度視野(multipleperspectives)和讓學生掌握探究式學習(inquirylearning)。

然而,對於什麼才算是多角度視野、探究式學習,教育界似乎仍然眾說紛紜,未有共識。

在莫衷一是的狀?下,前線教師只好參考坊間出版的教科書或網上教材,再根據自己的理解,教授多角度思維和探究方法。

這樣做的一個實際效果,是出版製作通識教學材料者和前線教師,實質上打造了對多角度視野和探究學習的理解。

問題是,在這種理解下的通識教育,可能產生怎樣的教學效果?這些效果又是否與通識科的目標相關?以單元六「能源科技與環境」的一個已出版的初中通識教材為例。

在該本題為《齊來保護香港環境》作業(香港教育圖書公司出版,2006年,頁11)的一個「資料回應題」中,引述了「政府代表」、「商人」、「保護維港人士」對應否在中環填海的意見,當中「政府代表」認為填海能幫助紓緩塞車問題,疏導中環至銅鑼灣的交通;「商人」則指出海港闊大與否未必一定與經濟增長有關,因此填海可以是好事;「保護維港人士」批評填海只顧眼前利益,最終只鼓勵使用更多汽車和導致空氣污染,破壞天然資源。

該教材接?提出幾個問題,要求學生根據以上資料,分析填海在不同群體眼中的「好處」和「壞處」,並要求學生對填海計劃和解決塞車問題表述自己的意見。

這樣的設計是十分典型的,但能否產生培育學生多角度思維和探究學習能力的教學效果?或換一個角度問:這樣的設計會產生怎樣的實際教育效果?要求學生從教師提供的資料,尋找「政府代表」、「商人」和「保護維港人士」的「觀點」,訓練的恐怕是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這樣的能力當然重要,卻不是通識科的課程目標。

學生應已在中、英文等科目中,獲得有關閱讀理解能力的充分訓練。

此外,要求學生把這三個不同持份者的「觀點」整理成一般的「好處」和「壞處」,然後再衡量「利大於弊」或「弊大於利」,也可能訓練學生簡化問題和答案。

中英科已能訓練閱讀能力「政府代表」或「商人」提出的填海「好處」和環保分子提出的「壞處」,其實只是特定社群依據特定的價值標準作出的判斷。

事實上,對於每天只乘坐地鐵來回中環和銅鑼灣的學生,解決地面塞車問題並不會為他們帶來什麼明顯的「好處」;對於長期在舊天星碼頭經營小生意的商販,填海似乎也不會直接為他們的經濟「帶來效益」;同理,增加汽車流量與長期塞車比較,哪一種情?更污染環境?似乎需要仔細研究,才可能得出確定的結論。

在學生還未有探究以前,就依據課本提出的極簡化的觀點作為不同持份者的觀點,並作出「好」、「壞」的判斷,產生的教學效果,往往與多角度思考和探究學習背道而馳。

首先,從有限和已有現成答案的「資料」中尋找答案的閱讀理解,並不鼓勵學生主動探究。

而在沒有經深入探究就要提出自己的分析、意見和建議,學生也只能依據教師提供的簡化材料或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得來的資訊作答,而這些資訊往往都只在重複一些陳腔濫調。

因此,這樣的教材會否鼓勵不用經過探究,學生也可輕易得出贊成填海與否的結論,甚至能夠提出解決塞車問題的具體建議?宜從社會脈絡理解議題此外,「政府」、「商人」、「環保人士」並非各自只有一種聲音:主管環境保育與主管經濟發展的政府部門的觀點,也許不會完全一致;建造業「商人」與在舊天星碼頭售賣小食的「商人」的經濟效益,也會受到填海的不同影響;而保護維港人士當中,自然有人會關注海港的自然資源,但也有人更?緊於政府的不民主諮詢程序。

因此,把「政府」、「商人」、「環保人士」的觀點簡化定型,變成可簡單地讓學生填於作業的答案,犧牲的很可能是現實中複雜的多角度視野。

讓學生更有效地孕育出多角度思維和探究式學習,把學習議題與日常生活和其他議題緊密扣連,並把議題置放於具體的社會脈絡中去理解,是邁向通識科這兩大目標的可行方法。

至於我們可以如何扣連議題和重視社會脈絡,下次再談。

文︰許寶強([email protected])其他文章認清目標設計教學起點設定和組織有效的學習經歷通識科的目標﹕多角度思維的重要性多角度思維有助發展溝通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