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輔導系列一:生命的必修課–失落與悲傷/文:張玉薇 | 悲傷定義

文:張玉薇 · 一、生命裡的失落與悲傷. 「失落,是指個體經歷對自己有意義、有價值的人事物的失去。

」 · 二、悲傷的迷思 · 三、悲傷的常見定義 · 四、悲傷的影響因素.吾心研究室>吾心的話>悲傷輔導系列一:生命的必修課–失落與悲傷吾心的話悲傷輔導系列一:生命的必修課–失落與悲傷文:張玉薇如果你曾經愛,請允許自己好好的悲傷會如此的痛,是因為曾給予及得到那麼多的愛,我們怎麼可能忘了,我們最愛的親人的離去?那悲傷的歷程,同時也是療癒的過程,那不捨的淚光,同時也是幻化喜悅的美麗淚珠。

藉由學習這悲傷的功課,願這份珍貴的愛~終於能更完整。

~文/張玉薇  我們每個人自出生到死亡,都會經歷許多有形或無形的失落,得與失是一體的兩面,我們終難持續擁有某樣事物直到永遠。

如同人生中的每個階段,當我們有所成長的同時,卻也必然會面臨某些失去,如:「告別童年」意謂著身心更成熟發展,卻也同時會失去某些依賴,轉而須獨自承擔更多的生命角色和責任。

一、生命裡的失落與悲傷  「失落,是指個體經歷對自己有意義、有價值的人事物的失去。

」此種定義能點出失落的個別差異性,由此也可見得失落是具有極高的主觀性的,因而失落者「失落的是什麼」,往往是須透過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完整得知的,外人的揣度和臆測永遠與現實是有所差距的。

  而「悲傷」即失落後的正常反應,兩者的關係是失落須藉由悲傷得以重建生活,那麼,悲傷的本質和面貌又是如何呢?  首先,我們先來思考一個問題「面對悲傷有人可以免疫嗎?」在電影《班傑明的奇幻旅程》中有一段話「我們最終都會失去我們所愛的人,不然我們怎麼會知道他們對我們有多麼重要?」如果你未曾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那麼看到這句話也許會有所驚詫,這句話似乎就在提醒我們,不管你願不願意,如果你曾經愛過,就必然無法逃避面對悲傷。

所以悲傷可說是一門人人必修的課程,活著的人沒有人可擁有悲傷的豁免權,如同「因為有愛才有悲傷,悲傷是為愛所付出的贖金」這句話所點出的實相。

二、悲傷的迷思  也許多數人都了解悲傷來自於失落所愛,我們卻未必能接納與善待悲傷,我們避之唯恐不及,我們壓抑、抗拒、轉移面對它的到來,然而這樣的逃避往往只是延長悲傷的痛苦。

而這些面對悲傷的不當態度,常常是來自於我們對悲傷的認識不夠正確,而形成一些可能是錯誤的、不盡合理的信念,即所謂的「悲傷迷思」。

而悲傷迷思的背後,真正嚴重阻礙著悲傷調適的重要因素如下:因「想得到別人的認同」而扮演痊癒因「逃避」而未能真正面對悲傷因「壓抑」而感到更孤獨空虛因「過度耗費能量」而未能真正處理悲傷  所以任何企圖逃開正視和體驗悲傷的行為,都可能影響悲傷的調適。

以下又有幾種常見的悲傷迷思和阻礙悲傷調適的勸阻:壓抑悲傷的表達:「他現在既然已經走了,你就不要再悲傷」;「人死不能復生,你不要再哭了,再哭也喚不回逝者了」;時間會治療一切:「你要忍一忍,過一段時間,你就會好一些了」;保持忙碌可以忘卻悲傷:「保持忙碌,讓你沒時間想起傷心的事,你就會感覺好一些」;「加入志工,你會比較沒有空東想西想」;以歡笑化解悲傷:「別這麼傷心,來笑一個」;「只要你微笑,你的世界就會跟著微笑」;與其他人比較:「有些人的情況比你更加可憐」;「你還年輕可以再生一個」;符合外在期望(包括宗教)的悲傷反應:「你這樣一直哭下去,會被左右鄰居說閒話的」;「你是家中的長子,所以要堅強一些,照顧弟弟妹妹,成為弟妹的榜樣」;  不妨停下來認真的思考、問問自己「我有沒有悲傷的迷思?」「我允許自己悲傷嗎?」如何看待自己的悲傷,可能即是看待他人悲傷的態度。

對悲傷有正確的觀念,能減少被悲傷的迷思干擾自己悲傷的調適,及更能陪伴他人面對悲傷。

故在此介紹一些悲傷的概念,幫助讀者對悲傷的面貌有更多的了解,也才能減少面對悲傷時的壓力。

三、悲傷的常見定義  Worden(1991;1995)悲傷是失落後的個人經驗,由情感、生理感覺、認知及行為等四方面所組成的複雜反應,不是一個靜止的狀態,而是一個持續的歷程。

四、悲傷的影響因素  許多的因素都會影響悲傷的反應和程度,包含:失落的對象是誰、依附關係的本質、死亡的型式、過去的悲傷經驗、人格變數、社會因素、伴隨而來的壓力(Worden,1994)。

五、悲傷者的世界:  對喪親者來說,逝者仍活在世上的那個世界裡,有著彼此用多年的生命歲月所共同交織出的脈絡、環境、背景,而在這樣的一個世界之中,也建立了一個「自我」成為這個世界所環繞的中心,並以這樣一個「我們在一個整體的世界中」的根本信念,在最底層支持所有生存的其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