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的定義、階段與工作目標@悄然-與靈對話|PChome ... | 悲傷定義

悲傷的定義(引自葉何賢文,2002)係了解「悲傷」為一種痛苦、傷心的情緒表現,含有懊惱、絕望、心碎的感覺,而這種負面的情緒現象常與身體的疾病或失去親人 ...PChome|登入悄然-與靈對話脫胎,透過藝術穿越了生命,藉由家排與靈魂對話,換骨,解脫萬業的地藏經文,禪坐連結了一切存在。

靈魂由藝術治療提升;靈魂由家族排列溝通;靈魂由地藏經文淨化;靈魂由禪心打坐斷念;脫胎換骨就從此開始。

1愛的鼓勵0訂閱站台首頁相簿活動2008-05-1913:53:08|人氣255|回應0|上一篇|下一篇悲傷的定義、階段與工作目標推薦0收藏0轉貼0訂閱站台悲傷的定義(引自葉何賢文,2002)係了解「悲傷」為一種痛苦、傷心的情緒表現,含有懊惱、絕望、心碎的感覺,而這種負面的情緒現象常與身體的疾病或失去親人有關。

Freud(1917,1957)亦指出悲傷(grief)是一個正常的過程,且象徵性的失落感能引起如同真實般的失落痛苦。

依照Freud所說,哀悼(mourning)的特徵,包括極深地痛苦,對外面的世界不再感興趣,喪失愛的能力,和不再參與任何活動。

其最原始的來源是與依附客體的分離。

這類悲傷的復原,對大多數人而言,都是耗時又耗能的過程,只有在自我重獲自由時,哀悼的過程(bereavement)才算完成。

另外,在某些人當中,相同的現象卻是變成以憂鬱代替哀悼﹐而可能演化成所謂的「複雜性悲傷」(complicatedgrief,指與文化、關係、角色有關的悲傷,見Prigersonetal.,1995)或「創傷性悲傷」(traumaticgrief,見Burnett,Middleton,Raphael&Martinek,1997,亦稱病態性悲傷,屬DSM-IV臨床疾患的範圍,有較大危險會導致生病、死亡、失功能或罹患與依附對象相似症狀的病痛)。

一般來説,Kuber–Ross于1969年所提出的五階段論,即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到接受之說法,雖仍可代表大多數人所經歷的悲傷歷程;但不可否認的是其中還有很多變異的情況(如有人如釋重負、有人終生無法超越對逝者知悼念等),因此明確區分悲傷之階段與任務,實際上是有困難的(黃雅文等,2006)。

Parkes和Weiss(1983)的貢獻則在識別三種主要病態性悲傷的類型和失敗的喪親復原有關:未預期的悲傷,衝突性的悲傷,和慢性的悲傷。

這也協助對所謂「高危險群悲傷者」的鑑定與介入模式之開展(Parkes,1998)。

至於所謂悲傷的反應或特徵,Worden(1982/1991)係由感受、生理感覺、認知及行為等四方面來說明。

一、感受方面:會出現哀傷、生氣、罪惡感及自責、焦慮、寂寞、疲憊、無助、震驚、思念、解脫、鬆一口氣、麻木等情緒。

二、生理感覺:胃部空虛、胸口悶、喉嚨緊縮、對聲音過於敏感、呼吸急促、全身無力、缺乏活力、口乾、及「去個人化」(impersonal)的感覺(覺得週遭人事物都不真實,包括自己)。

三、認知方面:不相信、思緒混亂、沉沒在思念逝者、覺得逝者仍在、短暫的幻覺。

四、行為方面:會出現睡眠困擾、食慾困擾、失魂落魄、社交退縮、夢見逝者、避免任何會憶及逝者的事物、尋找與呼喚逝者、嘆息、不休息地過度活動、哭泣、探訪某些地方及攜帶某些物品以讓自已回憶逝者、珍藏逝者的物品等行為。

此外,也有許多學者探討悲傷的過程,例如:Kubler-Ross(1969)認為瀕死的心理往往通過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到接受五個階段;Rando(1984)整合過去對悲傷過程描述的概念,將正常悲傷的心理過程區分為三大階段一逃避、對抗、及重新建立。

這樣的區分目的不在於嚴格的劃分出悲傷屬於什麼階段,而是在瞭解每個階段有那些反應。

最後,一般對悲傷工作(包括輔導與諮商治療)的工作目標,主要是提供當事人一個安全支持的場域,使能於悲傷歷程中,表達失落感(釋放情緒),經歷個人的內在歷程,從而改變原有的認知架構(解構)、面對現實辨識與解決阻礙的衝突(連廷嘉,2001;聶慧文2004),並以重構後的自我迎向前去。

李開敏等的譯書中對於此點有很具體的描述,像是(1)協助生者體認失落,(2)幫助生者界定並表達感情,(3)幫助生者在失去死者的情況中活下去,(4)將情感從逝者身上轉移,(5)允許時間去悲傷,(6)闡明正常的悲傷行為,(7)允許個別差異,(8)提供持續的支持,(9)檢查防衛及調適型態,以及(10)界定病態行為及轉介等,都是悲傷因應過程中,很重要的項目。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