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脊髓液 漫談龍骨水@ 陳教授部落格 | 腦脊髓液循環

腦脊髓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流動於四個腦室與蜘蛛膜下腔,其中以側腦室最多,經由兩個孔洞foramen of Luska and foramen of Magendie流出腦室系統進入周圍的池裡面 ...陳教授部落格-從神經醫學到社會參與這裡記錄了我的點點滴滴!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200808120822腦脊髓液─漫談龍骨水?神經醫學腦脊髓液─漫談龍骨水 腦脊髓液腦脊髓液(cerebrospinalfluid,CSF)流動於四個腦室與蜘蛛膜下腔,其中以側腦室最多,經由兩個孔洞foramenofLuskaandforamenofMagendie流出腦室系統進入周圍的池裡面,再經由上失竇(superiorsagitalsinus)的蜘蛛膜下腔再吸收回循環。

       CSF的量大約有150cc左右,每天可以生產500cc,所以可以一天循環三次。

功用:有保護作用,像是一個防震器一樣保護者我們的腦子,此外,藉由浮力作用,腦子在CSF中的重量只有50g左右而已,所以為什麼如果腦內壓太高的時候,做腰椎穿刺(lumbarpuncture)時,會造成脫疳(herniation),壓迫腦幹,造成死亡。

   CSF太多會造成水腦在嬰兒期的時候由於頭上的門(不知道怎麼說)尚未關閉,所以頭腦會大起來,成人的話,由於頭蓋骨已經閉合,所以會使腦壓上升,壓迫腦組織。

這時;就要使用利尿劑,或者是用外科手術把CSF引流到腹腔中減壓.可分為交通性水腦和非交通性水腦,交通性水腦就是CSF的回收功能下降,非交通性則是室間的CSF交通受到阻礙。

還有一種是退化性水腦,並不是實際上的水腦,還是腦組織萎縮後,間隔被CSF填入,看起來好像水腦一樣。

腰椎穿刺可用來檢查腦膜炎,抽出來的CSF可以檢查蛋白與糖份,也可以做細菌培養看看是那一種病原體造成。

 腦脊髓液神經醫學史的回顧兼談腦脊髓液解剖生理學   CSF為腦之循環與過濾系統的流液。

早在西元二世紀Galen就曾提出腦脊髓液是由腦製造,貯存於腦室而由鼻腔流出之觀念假說。

1543年Vesalis指出在腦室中有液狀溶液,而一百年後,於1664年Willis主張CSF由腦下垂體產生經過乳狀體(mamillarybody)再經鼻腔上的篩狀板(cribriformplate)流到循環系統。

隨後神經解剖學逐漸發展,對於CSF的來龍去脈許多人產生了興趣,於1705年Pacchioni認為腦脊髓液由蛛蜘膜網(arachnoidgranulation)分泌而出,也因此而命名為pacchionianbody,現在知道它是吸收而不是製造腦脊髓液的地方。

而後不久Francies發現腦幹部位的導水管。

1783年神經解剖大師Monro發現第三腦室與側腦室交通孔Foramenmoro而提出腦脊髓液在腦部循環的觀念。

在這之前,這些腦室還被誤以為是靈魂存在的地方,死後因靈魂離去而形成空洞。

1828及1855年Magendie與Luschka分別發現第四腦室及其與蛛蜘膜腔之通口Foramenmagendie。

   1891年Quincke用腰椎穿刺的技術抽取腦脊髓液來研究其中細胞數目,蛋白質及糖份的含量等等,使得腦脊髓液的研究具有現代醫學的雛形,建立檢查常規,包括動力學的Quincke試驗。

   但腦脊髓液的行成,循環與吸收則直到1919及1935才分別由Dandy與Weed建立架構。

腦脊髓液的循環:腦脊髓液總量在90-150ml之間,生成速度為14-36ml/hr,每天換4-5次,主要在Choroidplexus形成,但choroidplexus不是生成腦脊髓液唯一的地方。

 腦脊髓液中各成分的來源細胞來源:   從腰椎穿刺中得到的腦脊髓液,依其細胞形態學來辨認大約有下列八種細胞:淋巴球,大淋巴球,活性淋巴球,單核球,室管膜細胞(ependymalcell),脈絡叢細胞,中胚層細胞,纖維細胞等,故細胞形態學在CSF的檢查中佔一重要角色,依其細胞形態的分佈可了解中樞神經的病理。

一般的原則,在有蛛蛛膜下腔出血時,腦脊髓液中會發現有紅血球,吞噬細胞等。

爾後腦脊髓液會呈現黃色(因血球溶解,血色素分解的結果)。

中樞神經系統有細菌性的感染時,白血球數目會增加,以多形核白血球的增加為主要的變化。

 淋巴球的特異性:   腦脊髓液中淋巴球的探討:正常人腦脊髓液的細胞大部份為淋巴球,而這些淋巴球的次群分佈又如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