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攝護腺炎的診斷 | 攝護腺液

慢性骨盆疼痛症候群一般指的是病患雖然有慢性骨盆疼痛的情形,但是在攝護腺液中培養不出細菌,其中又可依據檢體在顯微鏡檢查高倍鏡下白血球是否異常將慢性 ...首頁學會照片集sdact聯絡我們EnglishBulletinAboutOrganizationPublicationsHealthEducationMemberOnlineSubmissionAnnualMeeting學會出版品研討會大會手冊首頁>學會出版品>學會出版品>>學會出版品字體:小.中.大分享:標題:慢性攝護腺炎的診斷來源: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泌尿外科劉冠麟醫師 慢性攝護腺炎(chronicprostatitis)包含了慢性細菌性攝護腺炎(chronicbacterialprostatitis)以及慢性骨盆疼痛症候群(chronicpelvicpainsyndrome),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統常見的疾病,但是因為其症狀與其它泌尿系統疾病引起的症狀相似,造成診斷不易,同時又因為病情的改善進步緩慢,常使得慢性攝護腺炎的病患遊走於各醫院泌尿科之間,終日為其症狀所苦,嚴重影響其生活品質。

慢性攝護腺炎的診斷 不論是慢性細菌性攝護腺炎或是慢性骨盆疼痛症候群,病患都可能常會有會陰部、恥骨上方、尿道疼痛,及射精疼痛的情形。

此外病患也可能會有頻尿、尿急、夜尿、小便流速變慢、解尿不完全的感覺等症狀。

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NIH)所制定的ChronicProstatitisSymptomIndex(NIH-CPSI)是目前評估CP/CPPS患者的標準問卷,包含了骨盆腔疼痛部位、頻率及嚴重度(0-21分),貯存排尿症狀(0-10分)及生活品質(0-12分),依總得分數可把CPSI分為輕度(0-14)、中度(15-29)及嚴重(30-43)。

藉由NIH-CPSI的使用,不但可以將症狀量化外,更可以當做治療成效的指標(詳見附件)。

 慢性細菌性攝護腺炎一般指的是在攝護腺液中可培養出細菌,顯微鏡下有大量白血球,但是病患沒有尿路感染的情形,但是仍有一部份的病患可能常會一再的尿路感染。

慢性骨盆疼痛症候群一般指的是病患雖然有慢性骨盆疼痛的情形,但是在攝護腺液中培養不出細菌,其中又可依據檢體在顯微鏡檢查高倍鏡下白血球是否異常將慢性骨盆疼痛症候群分為兩類,發炎性慢性骨盆疼痛症候群(inflammatorychronicpelvicpainsyndrome)及非發炎性慢性骨盆疼痛症候群(non-inflammatorychronicpelvicpainsyndrome)。

 面對有此類長期症狀的病患,基本的診斷步驟包含了病史的詢問、身體的理學檢查、中段尿液的檢驗及細菌培養。

詳細的病史詢問之後,下一步身體的理學檢查主要就是攝護腺的肛門指診及攝護腺液的檢查。

肛門觸診時讓病患面部朝上躺下,雙腳朝向腹部彎曲讓雙手抱住,此時檢查醫師的食指由病患的肛門伸入可摸到攝護腺,慢性攝護腺炎的攝護腺可能會有少許的壓痛及腫脹。

尿液的檢驗及細菌培養可幫助判斷是否有尿路發炎及感染。

 若是有尿路發炎及感染,單純由以上的步驟仍不足以定位病源的位置。

傳統診斷上,要確定下泌尿道感染部位的標準方法(goldstandard)是採用Meares及Stamey於1968年所提出的Four-glasstest。

首先,收集排尿最初10c.c的尿液(Voidedbladder;VB1),緊接著再收集中段的尿液(Voidedbladder;VB2),然後類似肛門指診的方式做攝護腺按摩,將攝護腺由旁邊往中間按摩,按摩後收集攝護腺液(Expressedprostaticsecretion;EPS),最後再收集一次排尿的最初10c.c尿液(Voidedbladder;VB3);將這些收集到的檢體分別做顯微鏡檢查及細菌培養。

排尿最初10c.c的尿液(VB1)代表的是尿道的問題,中段的尿液(VB2)代表的是膀胱的問題,攝護腺液(EPS)及再次排尿的最初10c.c尿液(VB3)代表的是攝護腺的問題。

收集的檢體在顯微鏡檢查高倍鏡下白血球過高(WBC>5-10/HPF)表示陽性反應。

攝護腺按摩後攝護腺液(EPS)或尿液(VB3)細菌培養的菌落數大於攝護腺按摩前的前段尿液(VB1)及中段尿液(VB2)細菌培養的菌落數十倍以上,便可定位感染位置,診斷為慢性細菌性攝護腺炎。

 因為Four-glasstest此方法較為複雜,也有部分醫師採用Weidner和Ebner於19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