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認識腮腺炎 | 舌下腺炎

腮腺炎是急性病毒性疾病,好發於腮腺,有時亦侵舌下腺或顎下腺。

(一)臨床表徵:發燒、頭痛、腮腺(耳下腺)腫大、一個或多個唾液腺腫大且壓痛。

‧文章標題:認識腮腺炎‧發表日期:2008-06-16‧發表人:疾病管制局‧資料來源:疾病管制局‧文章內容:              腮腺炎(Mumps)        一、疾病概述(Diseasedescription)腮腺炎是急性病毒性疾病,好發於腮腺,有時亦侵舌下腺或顎下腺。

(一)臨床表徵:發燒、頭痛、腮腺(耳下腺)腫大、一個或多個唾液腺腫大且壓痛。

(二)前趨症狀:1~2天的疲倦、食慾不振,接下來為腮腺疼痛、發燒、喉嚨痛,有時伴隨顎下腺的症狀(三)併發症:20~30%成年男性會併發睪丸炎,多為單側,若為雙側,可能導致不孕;5%成年女性則可能併發卵巢炎,但很少會引發不孕症。

腮腺炎在早期或晚期常侵犯中樞神經系統而造成無菌性腦膜炎(Asepticmeningitis)。

併發腦炎(Encephalitis)之發生率為六千分之一,平均致死率為1.4%。

腦膜腦炎和睪丸炎亦可在唾液腺不被侵犯下發生,其他併發症如永久神經性耳聾,通常是單側,則較少發生。

(四)懷孕最初3個月感染腮腺炎會增加流產的機率,但目前並無肯定的證據顯示懷孕期間感染腮腺炎會導致先天性畸型。

 二、致病原(Infectiousagent)副黏液病毒屬(paramyxoviridae)之腮腺炎病毒。

 三、流行病學(Epidemiology)(一)國外資料顯示未接種腮腺炎疫苗之成人中,80%皆有抗體產生,暴露的人中約有三分之一屬無症狀感染。

大部分小於2歲的幼兒感染為沒有明顯症狀的感染。

依據國內資料,腮腺炎好發於春、冬二季,並且盛行於9歲以前,以4~9歲為最高峰。

(二)臺灣病例概況(以報告病例呈現)臺灣於2004、2005及2006年報告病例數為1,081、1,158及971例病例(共3,210例),每十萬人口報告病例數為4.77、5.09及4.25。

腮腺炎原採簡單通報及批次通報,無進行實驗室診斷確認。

(2006年1月1日起改為詳細通報,取消次級資料維護及簡單通報。

)2004~2006年報告病例之流行病學分布如下:1、性別:無明顯區分。

2、年齡:14歲以下幼童為多。

3、月份:各月份均有病例分布,以7~8月為多。

4、地區:臺北縣市為多。

5、病例聚集:偶發學校及家庭聚集。

6、其他:無。

 四、傳染窩(Reservoir)人。

 五、傳染方式(Modeoftransmission)經飛沫及直接接觸感染病人之唾液傳染。

 六、潛伏期(Incubationperiod)約為12~25天,通常約為18天。

 七、可傳染期(Periodofcommunicability)腮腺炎發生前7天至發生後9天即具傳染力。

發病前48小時至發病後4日感染力最強。

病發後15天內尿液中仍可能帶病毒。

無症狀感染亦具傳染性。

 八、感受性及抵抗力(Susceptibilityandresistance)一般人皆可被感染,感染後通常可終生免疫。

 九、病例定義(Casedefinition)(一)臨床病例一種急性發作,單或雙側腮腺(或其他唾液腺)疼痛,自限性腫脹持續達2天以上,且無其他明顯原因者。

(二)實驗室診斷1、從臨床病例之咽喉拭子或尿液檢體中分離出腮腺炎病毒,或2、從臨床病例咽喉拭子或尿液檢體中,腮腺炎病毒核酸檢驗(RT-PCR)陽性者,或3、比較病患急性期及恢復期血清中IgG抗體,結果有血清學上之顯著意義(上升4倍以上),或4、血清學檢驗腮腺炎IgM抗體呈陽性反應。

(三)疑似病例符合臨床病例定義,但無血清學、病毒學或其他相關檢驗,並與其他疑似或確定病例無流行病學上之關聯。

(四)確定病例經實驗室確認(不一定符合臨床病例定義),或符合臨床病例定義且與其他疑似或確定病例有流行病學上之關聯。

 十、檢體採檢送驗事項(Specimenstakingandtransportation)自2008年6月1日起,「符合臨床病例定義且與其他確定或疑似病例有流行病學上之關聯者」,才需進行檢體採檢送驗。

採檢項目為血清2mL及咽喉拭子乙支,冷藏送疾病管制局研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