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次思考 訓練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高層次思考的108課綱,從低層次問答和引導著手才是大學問 ...

老師們都受過教育訓練,很多家長也受過高等教育,但反而問出來的問題是「看完這本書有什麼感想?」「為什麼你會有這種想法?」沒有低層次 ...2021/04/19,教育PhotoCredit:Shutterstock/達志影像峰哥教育專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美國德州農工大學教育科技博士,近年專注於自學跨域、社會設計、地方創生、全美教學。

關心偏鄉教育、數位落差。

屏東鄉下長大的峰哥在國高中時,因為考試導向的教學,恨透了學習。

國高中成績墊底、大學重考、台灣研究所考不上,直到25歲在美國的中式餐廳工作,覺得太辛苦了,才決心用功念書。

半年內考上德州農工大學研究所,5年內完成碩博士,2013年回到10年前碩士落榜的學校當教授。

因為親身經驗,峰哥深知台灣考試導向和傳統文化期待如何造成學生討厭學習,因此期待透過自身的經驗與教育專業,幫助那些像過去的自己,找不到學習動機和人生方向的孩子。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108課綱執行近三年,大部分家長還是搞不懂其內涵,第一批考生要上考場驗收成果的時候了,很多家長都想著:「還好我們家小孩不是第一批白老鼠。

」還有很多家長認為108課綱就是考活用題和申論題。

新課綱都是考較難的題目嗎?鄰居是一對在科技公司上班的A夫婦,平日晚上會到健身房運動,假日重視與孩子的家庭相處時光。

他們有兩個小孩,女兒小學六年級,兒子小學四年級。

有天他們跟我聊到108課綱,A媽媽說:「現在學校都給學生很難的題目,跟我們年代的應用題、活用題很像,而且考券兩頁滿滿,孩子的壓力超大。

」「數學應用題光看懂語意就要花很長的時間,甚至有些數學題目我也看不太懂。

」A爸爸跟著附和。

「我姪女在鄉下地方的學校,都不會有這些新課綱題目,考題很簡單,跟過去一樣,我實在有點想把孩子轉到鄉下學校。

」A媽媽有點小抱怨了。

傳統教學問題家長想要「回到過去的學習法」表面上看起來並沒有錯,但若從「未來10年內,有高達八成以上的工作現在是不存在的」這樣的觀點來看的話,似乎傳統的教學是有大問題的。

布魯姆分類法(Bloom’sTaxonomy)是根據認知領域的教學目標來分類的六個層次(如下圖)。

傳統講授式教學都是教師鑽研某個學科多年後,吸收與萃取後的精華教導給學生,而學生在課堂學習之後(記憶),透過很多習題練習(理解),最後在考試中(應用),這過程中操作的大多還是處在初階認知階段。

過去的學生從國小到高中階段都是接受這樣的考試導向訓練,在分類法中稱為「初階認知」的低層次思考,做的習題是從是非題、選擇題、到多選題。

到了大學之後開始面對申論題,需要的不只是理解文意,還需要分析思辨、評鑑比較、甚至融合所有的知識後,創作屬於自己的核心價值,這段過程稱為「高階認知」的高層次思考。

而108課綱是強調學生需要學習高層次思考,知識本身不是重點,如何分析思考知識,創造屬於自己的概念才是最重要的。

這樣聽起來,故事的那對父母是不是還活在傳統的生活,不懂高階認知的重要性呢?其實不然。

PhotoCredit:本文作者提供布魯姆分類法的高低階認知高層次思考錯了嗎?故事的父母認為小孩應該去念鄉下小學,避免被高難度的考題荼毒,我認為這個觀點某種程度上是合理的。

「欸,不對啊!這樣是指都市的國小老師錯了嗎?還是108課綱錯了嗎?」倒也不是這樣解釋的。

因為國小孩童的認知程度無法像大人一樣,知識量不像成人那麼大(等於電腦的資料庫不足),思考速度也無法像成人那麼快(等於電腦效能不夠),因此無法應用高階認知的考題。

這就像我小時候的年代遇到應用題或者問答題一樣很討厭,30年前的活用題大概只佔整張考卷的10至20分,而現在是整份考卷都是活用題,學生和家長當然會瘋掉。

因此學校老師應該在學生學習知識後,透過記憶式的問答,測試學生是否學習到基礎知識,例如:「故事中的主角是誰?」、「他為什麼要出城?」、「出城後遇到什麼事?」接著透過適當的引導,讓孩子循序漸進的理解,並且與生活經驗串聯,例如:「你有沒有陪爸媽去市場買菜過?」、「有沒有遇過殺價的經驗?」、「當時你的感受是如何呢?」、「就社會觀點來看,你覺得這樣合適嗎?」接著透過高階認知的問答設計,例如:「本文涵蓋哪些觀點是你有所質疑的?」、「你覺得關鍵概念是什麼?」、「本文會讓你想要改變哪些態度或採取何種行動?」透過這樣循序漸進的課堂活動,甚至邀請孩子上網搜尋補充資訊



2. 訓練資優生問問題培養高層次思考(100年11月25日) 特殊 ...

事實上,這樣並無法有效訓練高層次思考(批判思考)的能力,反而使學生變成解題機器(遇到什麼題型,就用什麼方式解題的反射訓練)。

資優教育應該教導學生帶 ... ◆訓練資優生問問題 培養高層次思考(100年11月25日) ●資優教育文/蕭偉智   資優教育中最基本策略是提供資優學生充實(enrichment)的課程或活動,其中包含垂直式充實與水平式充實。

  「垂直充實」是指從課程上加深,訓練高層次思考(批判思考)的能力;「水平充實」是指在課程上加廣,類似「通識課程」的理念,擴充人文、社會或自然科學領域的基本知識基礎。

一般而言,設計水平充實課程比垂直式充實課程容易,因為大部分資優教師的養成教育中並沒有說明「如何訓練資優生高層次思考?」所以垂直充實就常會被曲解與誤用,最常見的例子有:(1)讓資優生做大量題目;(2)提供資優生「難題」。

因此,許多學校在安排「專題課程」時,僅讓學生練習國內外知名競賽的試題,坊間琳琅滿目的資優書籍或資優參考書就成為資優專題教材。

事實上,這樣並無法有效訓練高層次思考(批判思考)的能力,反而使學生變成解題機器(遇到什麼題型,就用什麼方式解題的反射訓練)。

  資優教育應該教導學生帶得走的能力,要從「質」上延伸,作高層次思考訓練。

實務上,可以搭配九年一貫課程,有效利用前述部分優良試題(教師須先篩選掉單純為某技巧而設計的試題),規畫資優充實課程,並搭配「問問題」策略,達成高層次思考訓練。

筆者以國中數學為例,提供教師參考:  例一 因數與倍數  教學者先呈現試題:「有編號1到100的箱子,請100位同學按照下列規則將球投入箱中:第1位同學在每個箱子各投入1球;第2位同學在2,4,6……,100號箱各投入1球;第3位同學在3,6,9……,99號箱各投入1球;……第K位同學在編號為K的倍數的每個箱子各投入1球。

」  接著,鼓勵學生「問問題」(原始問題是:哪些箱子恰好只有「兩」顆球?),也就是學生看完敘述後,會想知道哪些事情?這時,學生激發出的問題就會具有高度主動思考性。

例如:  誰投了最多箱子?  100個同學總共用去幾顆球?  哪些箱子只有「1」顆球?  哪些箱子恰好只有「2」顆球?  哪一個箱子最多球?  學生主動問問題,就會激發興趣去思考,教學者和學生就可以彼此討論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此時,千萬不要直接教學生怎麼算,這樣會局限學生的思考。

  例二 巧填數字(整數加減與代數方程式)  教學者先呈現題目:「如果將11個正方形排列,請填入1至11的數字(不得重複),使所有橫列的三個數字和,直行的三個數字和,以及中間斜的三個數字和,都為18。

」一般而言,學生都會馬上開始填數字,但是教學者還是要先訓練學生思考問問題,例如:「為什麼數字和一定要18?和為20(或其他數字)行不行?」(本問題可以作延伸思考教材),再讓學生嘗試填數字。

  學生可能很快就找出某一組解答,接著再問:「只有一組解答嗎?」從學生的答案中,可能會發現,經過某些數字交換,也可以解答。

通常學生會推論,只要找到一組解答後,一定可以透過交換策略找到其他解答。

  教學者再引導學生問問題:「為什麼一定可以交換?」讓學生彼此利用批判思考,論證自己的觀點,這也是國外教育強調的argument能力。

最後,教學者可以提供一組無法交換的例子給學生,讓學生思考「可交換」並非所有「填數字」圖形的必要條件。

  資優教育的目的在於發展資優生的潛能,奠定良好的基本研究素養,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高層次思考知能。

「產生問題」雖是基礎的概念,卻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 回上一頁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