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息肉拉肚子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好膽嘜走!一次搞懂膽結石、膽息肉、膽囊癌、膽管癌
其實膽囊切除後的症狀因人而異,膽囊最大的功能就是儲存膽汁,一般來說,切膽後因膽汁缺乏膽囊的調節,初期會容易腹瀉,所以飲食上要注意低 ...好心肝會刊肝病資訊第78期出刊日:2017-04-15返回上一層好膽嘜走!一次搞懂膽結石、膽息肉、膽囊癌、膽管癌膽和肝臟一樣,平時都是沈默的器官,一旦出現疼痛不適,才讓人驚覺這器官的存在!其實跟膽有關的疾病並不少見,如何才能留住「好膽」?諮詢╱何明志(臺大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外科副教授)撰稿╱黃筱珮65歲的陳先生近日右上腹經常悶痛,尤其飯後更明顯,擔心是不是長了「壞東西」,到醫院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原來是膽結石作崇,醫師建議他開刀切除膽囊。
他跟朋友老王一談起,沒想到老王說他前陣子也因為檢查出膽息肉去動了切膽手術。
陳先生才知道,原來這麼多人都有膽疾的困擾啊!要了解膽囊相關疾病,得先了解這個器官。
膽囊是像氣球一樣的袋狀器官,屬於膽道的一部分,位於人體的右上腹部、肝臟的旁邊。
廣義來說,膽道包含肝內膽管、肝外膽管以及膽囊。
成人肝臟一天可製造、分泌出500至750c.c.的膽汁,透過膽管流通儲存於膽囊,當食物進入腸胃後,膽囊收縮、分泌出膽汁注入腸道幫助消化。
膽最常見的問題就是膽結石、膽息肉,最嚴重的就屬膽囊癌、膽管癌了。
整體來說這4種疾病互有關聯、症狀類似,多以發燒、黃疸、腹痛表現,不容易分辨,若有不適症狀應就醫檢查,以對症治療。
若是高危險群應該定期接受健康檢查,有助於早期發現病情。
【膽結石】與膽汁鬱積有關膽結石是最常見的膽囊疾病,成因是膽囊沒能將膽汁排除乾淨,而使膽汁鬱積在膽囊中,時間過久,膽汁濃縮,在膽囊內形成結石。
一般來說,膽結石好發於女性,尤其是懷孕次數較多的女性。
另外,服用含有雌激素的藥物、有膽結石的家族史、60歲以上長者、肝硬化病人、飲食太過油膩或含太高的膽固醇、快速減肥、食物中的纖維含量太少,以及糖尿病、肥胖患者,都屬於高危險群。
一旦發炎疼痛或結石太大建議切除膽結石多半沒有明顯症狀,8成以上的患者有膽結石卻不自覺,通常是定期健檢或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時無意中發現。
一旦症狀發作,通常是右上腹或上腹部鈍痛,特別是在飽食之後、膽囊收縮時更易發生。
疼痛可能放射到右背或右肩胛骨,疼痛持續的時間約1~5小時,不會因為排便、姿勢改變、服用制酸劑或嘔吐而減輕疼痛。
有時會合併打嗝、嘔吐、腹脹等症狀,嚴重時因為結石塞住膽囊出口使膽汁無法排出,因而有膽囊腫大、發燒、黃疸、灰白便、甚至細菌感染引發敗血症等急重症。
有症狀的膽結石應該考慮手術切除膽囊。
沒有症狀的膽結石,只要觀察即可,每年發作產生不適的機率僅1%,以下情況建議切除膽囊:◎結石大於2公分。
◎膽囊沒有功能或膽囊出現鈣化,有這些現象的病人,是膽囊癌的高危險族群。
◎脊椎損傷,腹部沒有知覺的病人。
◎鐮狀細胞性貧血病人,無法分辨疾病造成的疼痛或膽囊發炎。
◎容易有手術併發症的病人,提早切除為宜:如肝硬化病人、兒童和糖尿病患者。
【膽息肉】良性居多若超過1公分建議切除膽囊「膽息肉」就是膽囊內長息肉,好發於肥胖、慢性B型肝炎帶原者、60歲以上、血清膽固醇濃度高、有代謝症候群的族群。
大多沒有症狀,除非部分脫落的組織阻塞膽管,才會造成發炎疼痛、急性膽囊炎、阻塞性黃疸和胰臟發炎等症狀。
膽息肉大多數為良性,最常見的是「膽固醇息肉」,通常小於1公分、大多為有細柄的息肉(sessilepolyp),常見為多發性,非單一顆,通常不會轉變成惡性腫瘤。
另外有一種屬於「發炎性息肉」,與膽結石有關,膽結石不斷刺激膽囊壁,造成黏膜增生,這種類型的息肉多小於1公分,轉變成惡性腫瘤機率低。
不過若當膽囊壁發炎反覆、上皮細胞不斷增生,也有可能變惡性,要加以留意。
一般觀察,如果息肉的底部寬、沒有柄,直接吸附在膽囊壁上,多數是膽囊壁細胞病變增生,較有惡性可能,且多數是單一顆。
如果是很多小小顆(小於1公分),有柄、類似女王頭那種形狀,良性的機率高。
膽息肉大多沒有症狀,通常是透過影像學檢查,如超音波、電腦斷層和內視鏡超音波等,或膽囊切除後的病理檢查發現。
如果膽息肉小於1公分,看起來不像惡性,也沒有症狀,可以追蹤就好,建議6至12個月追蹤一次超音波。
至於已有症狀、或息肉超過1公分、或合併有膽結石或原發性膽道硬化症的病
他跟朋友老王一談起,沒想到老王說他前陣子也因為檢查出膽息肉去動了切膽手術。
陳先生才知道,原來這麼多人都有膽疾的困擾啊!要了解膽囊相關疾病,得先了解這個器官。
膽囊是像氣球一樣的袋狀器官,屬於膽道的一部分,位於人體的右上腹部、肝臟的旁邊。
廣義來說,膽道包含肝內膽管、肝外膽管以及膽囊。
成人肝臟一天可製造、分泌出500至750c.c.的膽汁,透過膽管流通儲存於膽囊,當食物進入腸胃後,膽囊收縮、分泌出膽汁注入腸道幫助消化。
膽最常見的問題就是膽結石、膽息肉,最嚴重的就屬膽囊癌、膽管癌了。
整體來說這4種疾病互有關聯、症狀類似,多以發燒、黃疸、腹痛表現,不容易分辨,若有不適症狀應就醫檢查,以對症治療。
若是高危險群應該定期接受健康檢查,有助於早期發現病情。
【膽結石】與膽汁鬱積有關膽結石是最常見的膽囊疾病,成因是膽囊沒能將膽汁排除乾淨,而使膽汁鬱積在膽囊中,時間過久,膽汁濃縮,在膽囊內形成結石。
一般來說,膽結石好發於女性,尤其是懷孕次數較多的女性。
另外,服用含有雌激素的藥物、有膽結石的家族史、60歲以上長者、肝硬化病人、飲食太過油膩或含太高的膽固醇、快速減肥、食物中的纖維含量太少,以及糖尿病、肥胖患者,都屬於高危險群。
一旦發炎疼痛或結石太大建議切除膽結石多半沒有明顯症狀,8成以上的患者有膽結石卻不自覺,通常是定期健檢或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時無意中發現。
一旦症狀發作,通常是右上腹或上腹部鈍痛,特別是在飽食之後、膽囊收縮時更易發生。
疼痛可能放射到右背或右肩胛骨,疼痛持續的時間約1~5小時,不會因為排便、姿勢改變、服用制酸劑或嘔吐而減輕疼痛。
有時會合併打嗝、嘔吐、腹脹等症狀,嚴重時因為結石塞住膽囊出口使膽汁無法排出,因而有膽囊腫大、發燒、黃疸、灰白便、甚至細菌感染引發敗血症等急重症。
有症狀的膽結石應該考慮手術切除膽囊。
沒有症狀的膽結石,只要觀察即可,每年發作產生不適的機率僅1%,以下情況建議切除膽囊:◎結石大於2公分。
◎膽囊沒有功能或膽囊出現鈣化,有這些現象的病人,是膽囊癌的高危險族群。
◎脊椎損傷,腹部沒有知覺的病人。
◎鐮狀細胞性貧血病人,無法分辨疾病造成的疼痛或膽囊發炎。
◎容易有手術併發症的病人,提早切除為宜:如肝硬化病人、兒童和糖尿病患者。
【膽息肉】良性居多若超過1公分建議切除膽囊「膽息肉」就是膽囊內長息肉,好發於肥胖、慢性B型肝炎帶原者、60歲以上、血清膽固醇濃度高、有代謝症候群的族群。
大多沒有症狀,除非部分脫落的組織阻塞膽管,才會造成發炎疼痛、急性膽囊炎、阻塞性黃疸和胰臟發炎等症狀。
膽息肉大多數為良性,最常見的是「膽固醇息肉」,通常小於1公分、大多為有細柄的息肉(sessilepolyp),常見為多發性,非單一顆,通常不會轉變成惡性腫瘤。
另外有一種屬於「發炎性息肉」,與膽結石有關,膽結石不斷刺激膽囊壁,造成黏膜增生,這種類型的息肉多小於1公分,轉變成惡性腫瘤機率低。
不過若當膽囊壁發炎反覆、上皮細胞不斷增生,也有可能變惡性,要加以留意。
一般觀察,如果息肉的底部寬、沒有柄,直接吸附在膽囊壁上,多數是膽囊壁細胞病變增生,較有惡性可能,且多數是單一顆。
如果是很多小小顆(小於1公分),有柄、類似女王頭那種形狀,良性的機率高。
膽息肉大多沒有症狀,通常是透過影像學檢查,如超音波、電腦斷層和內視鏡超音波等,或膽囊切除後的病理檢查發現。
如果膽息肉小於1公分,看起來不像惡性,也沒有症狀,可以追蹤就好,建議6至12個月追蹤一次超音波。
至於已有症狀、或息肉超過1公分、或合併有膽結石或原發性膽道硬化症的病
2. 膽結石&膽囊息肉呷油油養更大
膽結石是在膽囊內發現異常結晶物,大致可分為膽固醇結石、膽色素結石,以及兩 ... 台北地方法院審判長李英豪多年健檢均發現膽囊息肉,3年前接受台大外科主治醫師 ... 肚子痛發生在各部位的原因不一樣醫教分辨不同部位的腹痛 ...親愛的網友: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IE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新聞網願景工程橘世代有設計售票網有行旅我的新聞快訊本土增確診127例、死亡20例僅7縣市有新案例範圍變少udn/元氣網/健康百科/消化系統膽結石&膽囊息肉呷油油養更大分享分享留言列印A-A+2014-09-2312:18聯合新聞網聯合新聞網【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專題報導】最近「法官告名醫」的案件,備受各界關注。
台北地方法院審判長李英豪多年健檢均發現膽囊息肉,3年前接受台大外科主治醫師胡瑞恆以腹腔鏡手術切除膽囊,但事後他獲知膽囊內沒有息肉,自認「白挨一刀」,因而提告。
根據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統計,近年來例行健檢或腹部超音波檢查民眾,平均10至20人,就有1人有膽結石。
包括達賴喇嘛、前副總統呂秀蓮和前行政院長張俊雄等人,都是膽結石患者;至於膽囊息肉,雖不如膽結石普遍,但也有增加趨勢。
儲存膽汁不是分泌膽汁新竹國泰醫院院長李嘉龍指出,膽囊大小如同西洋梨,位於肝臟左右兩葉間,較靠近肝右葉下方。
許多人常誤以為膽汁由膽囊分泌,其實,膽汁由肝細胞分泌,膽囊則用來儲存膽汁。
進食之際,膽囊就會收縮,把貯存的膽汁經由總膽管,注入十二指腸,消化脂肪。
李嘉龍說,膽結石是在膽囊內發現異常結晶物,大致可分為膽固醇結石、膽色素結石,以及兩種成分混合的結石。
膽固醇結石,顧名思義就是平常攝取過多膽固醇,膽汁中累積較多膽固醇結晶;膽色素結石,好發於本身有慢性溶血疾病、肝硬化及依賴全靜脈營養的患者。
20到39歲膽結石女趨增哪些人是好發膽結石族群?台大醫院外科主治醫師賴逸儒表示,國內好發膽結石比例,女性和男性相比,約6比4或7比3,特別近10年,20到39歲年輕女性有膽結石者,有逐年增加現象。
並非所有膽結石患者都有腹痛或膽囊發炎等併發症,近三分之二患者沒有明顯症狀。
膽結石常見症狀是偶爾吃完大餐後,右上腹出現陣發性疼痛、腹脹感,往往在發作的幾分鐘內達到劇痛、絞痛的程度,之後持續半小時到數小時緩解。
反覆發作最好手術治療賴逸儒說,膽結石一旦形成,不會自行溶解消失,治療取決有無症狀及合併症,如急性膽囊炎、急性胰臟炎等。
無症狀膽結石,傾向不積極治療,如果結石較鬆散如膽砂,可服用溶解膽結石藥物,讓膽汁循環變好;部分膽固醇結石患者可以降血脂藥物改善,但膽結石反覆發作或發生併發症,建議手術治療。
至於膽囊息肉,李嘉龍指出,指長在膽囊內壁突起的贅生物,可能是息肉,也可以是黏膜皺摺或膽固醇沉澱的結晶物等非腫瘤型的息肉。
臨床所見的膽囊息肉。
大部分都是非腫瘤型息肉。
李嘉龍表示,絕大多數膽囊息肉沒有外顯症狀,在例行健檢由腹部超音波檢查,或膽結石開刀切除膽囊後,在病理檢驗時才發現。
由於膽結石和膽囊息肉都在超音波下有小白點,兩者容易混淆。
改變飲食多食纖維蔬果隨著攝取高油脂飲食及壽命延長,使膽結石和膽固醇型息肉容易滋長,有家族性膽結石者,下一代也容易有此體質,建議應改變飲食習慣,多食纖維豐富蔬果、減少高熱量、高蛋白食物,以減低膽結石、膽囊息肉增生機率。
圖廖珮涵繪製逾50歲息肉>1公分最好切了它膽結石或膽囊息肉,需要開刀嗎?台大醫學院一般醫學科教授吳明賢指出,對於沒有症狀的膽結石,一般不需特別處理;但如果已有症狀,就會建議患者考慮切除。
主要是要避免膽結石的三大併發症,包括急慢性膽囊炎、總膽管結石與感染,以及急性胰臟炎。
至於膽囊息肉,吳明賢表示,沒有症狀的膽囊息肉,部分與先天體質有關,部分可能是細砂型膽結石,過去醫學研究發現,小且無症狀的息肉,經多年追蹤仍不礙事,如果一年內沒有變化,就可延長檢查時間。
要注意的是,息肉如果有逐年增大趨勢,直徑大於1公分,且病患年齡超過50歲,必須擔心有癌化之虞,此時建議切除。
吳明賢說,一旦膽囊癌已侵犯到肝臟,或有明顯的黃疸,預後甚差,5年存活率不到10%,這也是醫師懷疑病患有膽囊息肉時,會考慮較多的原因。
吳明賢表示,不論是診斷膽結石或膽囊息肉,目前以腹部超音波為主,既方便又安全,腹部電腦斷層掃描解像力不如超音波。
超音波唯一缺點,是影像下所發
✕新聞網願景工程橘世代有設計售票網有行旅我的新聞快訊本土增確診127例、死亡20例僅7縣市有新案例範圍變少udn/元氣網/健康百科/消化系統膽結石&膽囊息肉呷油油養更大分享分享留言列印A-A+2014-09-2312:18聯合新聞網聯合新聞網【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專題報導】最近「法官告名醫」的案件,備受各界關注。
台北地方法院審判長李英豪多年健檢均發現膽囊息肉,3年前接受台大外科主治醫師胡瑞恆以腹腔鏡手術切除膽囊,但事後他獲知膽囊內沒有息肉,自認「白挨一刀」,因而提告。
根據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統計,近年來例行健檢或腹部超音波檢查民眾,平均10至20人,就有1人有膽結石。
包括達賴喇嘛、前副總統呂秀蓮和前行政院長張俊雄等人,都是膽結石患者;至於膽囊息肉,雖不如膽結石普遍,但也有增加趨勢。
儲存膽汁不是分泌膽汁新竹國泰醫院院長李嘉龍指出,膽囊大小如同西洋梨,位於肝臟左右兩葉間,較靠近肝右葉下方。
許多人常誤以為膽汁由膽囊分泌,其實,膽汁由肝細胞分泌,膽囊則用來儲存膽汁。
進食之際,膽囊就會收縮,把貯存的膽汁經由總膽管,注入十二指腸,消化脂肪。
李嘉龍說,膽結石是在膽囊內發現異常結晶物,大致可分為膽固醇結石、膽色素結石,以及兩種成分混合的結石。
膽固醇結石,顧名思義就是平常攝取過多膽固醇,膽汁中累積較多膽固醇結晶;膽色素結石,好發於本身有慢性溶血疾病、肝硬化及依賴全靜脈營養的患者。
20到39歲膽結石女趨增哪些人是好發膽結石族群?台大醫院外科主治醫師賴逸儒表示,國內好發膽結石比例,女性和男性相比,約6比4或7比3,特別近10年,20到39歲年輕女性有膽結石者,有逐年增加現象。
並非所有膽結石患者都有腹痛或膽囊發炎等併發症,近三分之二患者沒有明顯症狀。
膽結石常見症狀是偶爾吃完大餐後,右上腹出現陣發性疼痛、腹脹感,往往在發作的幾分鐘內達到劇痛、絞痛的程度,之後持續半小時到數小時緩解。
反覆發作最好手術治療賴逸儒說,膽結石一旦形成,不會自行溶解消失,治療取決有無症狀及合併症,如急性膽囊炎、急性胰臟炎等。
無症狀膽結石,傾向不積極治療,如果結石較鬆散如膽砂,可服用溶解膽結石藥物,讓膽汁循環變好;部分膽固醇結石患者可以降血脂藥物改善,但膽結石反覆發作或發生併發症,建議手術治療。
至於膽囊息肉,李嘉龍指出,指長在膽囊內壁突起的贅生物,可能是息肉,也可以是黏膜皺摺或膽固醇沉澱的結晶物等非腫瘤型的息肉。
臨床所見的膽囊息肉。
大部分都是非腫瘤型息肉。
李嘉龍表示,絕大多數膽囊息肉沒有外顯症狀,在例行健檢由腹部超音波檢查,或膽結石開刀切除膽囊後,在病理檢驗時才發現。
由於膽結石和膽囊息肉都在超音波下有小白點,兩者容易混淆。
改變飲食多食纖維蔬果隨著攝取高油脂飲食及壽命延長,使膽結石和膽固醇型息肉容易滋長,有家族性膽結石者,下一代也容易有此體質,建議應改變飲食習慣,多食纖維豐富蔬果、減少高熱量、高蛋白食物,以減低膽結石、膽囊息肉增生機率。
圖廖珮涵繪製逾50歲息肉>1公分最好切了它膽結石或膽囊息肉,需要開刀嗎?台大醫學院一般醫學科教授吳明賢指出,對於沒有症狀的膽結石,一般不需特別處理;但如果已有症狀,就會建議患者考慮切除。
主要是要避免膽結石的三大併發症,包括急慢性膽囊炎、總膽管結石與感染,以及急性胰臟炎。
至於膽囊息肉,吳明賢表示,沒有症狀的膽囊息肉,部分與先天體質有關,部分可能是細砂型膽結石,過去醫學研究發現,小且無症狀的息肉,經多年追蹤仍不礙事,如果一年內沒有變化,就可延長檢查時間。
要注意的是,息肉如果有逐年增大趨勢,直徑大於1公分,且病患年齡超過50歲,必須擔心有癌化之虞,此時建議切除。
吳明賢說,一旦膽囊癌已侵犯到肝臟,或有明顯的黃疸,預後甚差,5年存活率不到10%,這也是醫師懷疑病患有膽囊息肉時,會考慮較多的原因。
吳明賢表示,不論是診斷膽結石或膽囊息肉,目前以腹部超音波為主,既方便又安全,腹部電腦斷層掃描解像力不如超音波。
超音波唯一缺點,是影像下所發
3. 健檢發現膽息肉,怎麼辦? @ genkiの生活小棧:: 隨意窩Xuite日誌
這取決於膽囊切除前是否膽囊功能已經喪失了,像病人若有慢性膽囊炎或膽囊已經發炎過好幾次,這樣的人拿掉膽囊後,反而覺得進食比較好。
若真有腹瀉問題,半年 ...genkiの生活小棧喜歡登山攝影、喜歡知性旅遊、喜歡溫馨的好文章、嚮往自由自在的健康生活......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201211300649健檢發現膽息肉,怎麼辦??健康話題健檢發現膽息肉,怎麼辦?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心肝》會刊(101/10/15)No.60諮詢/吳明賢(臺大醫院醫學系教授、內科部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撰稿/黃靜宜許多民眾去做健康檢查,超音波報告顯示膽囊有息肉,這是什麼意思?膽息肉是否一定要開刀?健康檢查的報告,為什麼有時會跟病理報告不一樣? 膽囊的位置在人體右上腹、肝的下側,形狀如同一顆小酪梨。
主要功能是貯存與濃縮膽汁。
膽汁是由肝臟分泌的,當人們吃肉類和脂肪類食物時,貯存膽汁的膽囊就會將膽汁排出到小腸,以輔助肉類和脂肪的消化。
膽息肉就是膽囊裡面長了小肉瘤,膽囊息肉除非長得很大,壓迫到膽管,或是引起膽囊炎了,否則一般都不會有感覺。
患者通常是在健康檢查中進行腹部超音波時,意外發現有膽息肉。
除了膽息肉外,膽囊內還有其他病症,大致來說,膽囊內病症可分為腫瘤性和非腫瘤性兩大類,腫瘤性包括:膽囊息肉或膽囊惡性腫瘤等;非腫瘤性包括膽結石、慢性發炎等。
一般而言,超音波檢查下發現膽囊有鼓出黏膜表面的突出物,都稱為膽息肉。
雖然民眾拿到的腹部超音波檢查報告載明有膽息肉,但這裡的膽息肉意味著可能是腫瘤,也可能是膽結石或慢性發炎細胞,若醫病雙方在這方面沒有溝通清楚,就容易引起誤會。
因膽囊癌溘然而逝的名作家趙寧,當初就是在健康檢查中發現疑似有膽結石,經安排腹腔鏡手術切除膽囊後,化驗才知有癌細胞。
膽息肉消失的可能原因 有沒有可能,超音波影像有膽息肉,開刀切除後卻沒有發現?超音波的影像顯示有,就是有,不會憑空消失,但在開刀切除過程中,因為手術傷口小,可能在膽囊切除拉出體表的瞬間,小小的膽息肉就拉扯掉落,或是取下的膽囊標本在病理切片化驗前,須先以福馬林浸泡標本,此時膽息肉被福馬林溶解掉等,這都是造成病理切片看不到膽息肉的可能原因。
膽息肉大小超過1公分 考慮切除 那麼,超音波發現有膽息肉,是否就需切除膽囊?這得看息肉大小。
不管是哪一種性質的膽息肉,一旦膽息肉大小達到1公分以上,或快速變大,因擔心有癌病變的可能,醫師會建議開刀切除。
因為膽囊癌很難早期發現,且是一種較為惡性的癌症,因此若在健檢中發現超過1公分的膽息肉,通常醫師會建議開刀切除膽囊。
當然,患者也可以選擇不開刀,持續追蹤,是否切除仍取決於病患的意願。
不過,若檢查出小於1公分的膽息肉,持續追蹤即可,因為息肉不見得都會變大,若後來有快速變大或超過1公分,才需要擔心是否有癌病變。
至於切除膽囊會不會有什麼後遺症?一般而言膽囊摘取後還是可以過著有品質的生活,但由於肝臟分泌的膽汁無法貯存,起初因為膽汁直接流到腸道,身體還來不及適應,會因腸道無法吸收而有腹瀉情況,若飲食過量,則可能因膽汁分泌不及,脂肪及肉類難以消化,而有腹脹、腹痛等不適。
因此手術後最好採取少量多餐,油膩的食物也少吃為宜。
但久而久之,身體會慢慢適應,膽管也會產生擴張的代償作用,可以取代膽囊的部分功用,只要不暴飲暴食,一般不需特別照顧。
何時應考慮切除膽囊? 一、有膽結石,也曾發作感到疼痛。
二、有膽結石但不痛,唯合併有糖尿病。
三、有慢性膽囊炎,膽囊已有鈣化。
四、很大的膽囊息肉,超過1公分。
Q.膽息肉不處理,會演變成膽囊癌嗎?A.不一定,主要是看膽息肉的大小。
若檢查發現膽息肉小於1公分,持續追蹤即可,但若息肉有變大的趨勢,大於1公分以上,無法排除成為膽囊癌的可能,通常建議考慮切除。
Q.聽說膽囊摘除後容易腹瀉,從此不能再吃含有油脂的食物?A.不見得每個人都會如此,有些人在手術半年內會有此現象,但有些人反而覺得開完後吃東西更順暢。
這取決於膽囊切除前是否膽囊功能已經喪失了,像病人若有慢性膽囊炎或膽囊已經發炎過好幾次,這樣的人拿掉膽囊後,反而覺得進食比較好。
若真有腹瀉問題,半年後大多可以改善。
Q.什麼是膽結石?A.膽結石是膽囊內長石頭,膽結石的發生多是因膽道內膽固醇分泌增加及膽鹽分泌不足引起,或反覆膽道感
若真有腹瀉問題,半年 ...genkiの生活小棧喜歡登山攝影、喜歡知性旅遊、喜歡溫馨的好文章、嚮往自由自在的健康生活......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201211300649健檢發現膽息肉,怎麼辦??健康話題健檢發現膽息肉,怎麼辦?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心肝》會刊(101/10/15)No.60諮詢/吳明賢(臺大醫院醫學系教授、內科部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撰稿/黃靜宜許多民眾去做健康檢查,超音波報告顯示膽囊有息肉,這是什麼意思?膽息肉是否一定要開刀?健康檢查的報告,為什麼有時會跟病理報告不一樣? 膽囊的位置在人體右上腹、肝的下側,形狀如同一顆小酪梨。
主要功能是貯存與濃縮膽汁。
膽汁是由肝臟分泌的,當人們吃肉類和脂肪類食物時,貯存膽汁的膽囊就會將膽汁排出到小腸,以輔助肉類和脂肪的消化。
膽息肉就是膽囊裡面長了小肉瘤,膽囊息肉除非長得很大,壓迫到膽管,或是引起膽囊炎了,否則一般都不會有感覺。
患者通常是在健康檢查中進行腹部超音波時,意外發現有膽息肉。
除了膽息肉外,膽囊內還有其他病症,大致來說,膽囊內病症可分為腫瘤性和非腫瘤性兩大類,腫瘤性包括:膽囊息肉或膽囊惡性腫瘤等;非腫瘤性包括膽結石、慢性發炎等。
一般而言,超音波檢查下發現膽囊有鼓出黏膜表面的突出物,都稱為膽息肉。
雖然民眾拿到的腹部超音波檢查報告載明有膽息肉,但這裡的膽息肉意味著可能是腫瘤,也可能是膽結石或慢性發炎細胞,若醫病雙方在這方面沒有溝通清楚,就容易引起誤會。
因膽囊癌溘然而逝的名作家趙寧,當初就是在健康檢查中發現疑似有膽結石,經安排腹腔鏡手術切除膽囊後,化驗才知有癌細胞。
膽息肉消失的可能原因 有沒有可能,超音波影像有膽息肉,開刀切除後卻沒有發現?超音波的影像顯示有,就是有,不會憑空消失,但在開刀切除過程中,因為手術傷口小,可能在膽囊切除拉出體表的瞬間,小小的膽息肉就拉扯掉落,或是取下的膽囊標本在病理切片化驗前,須先以福馬林浸泡標本,此時膽息肉被福馬林溶解掉等,這都是造成病理切片看不到膽息肉的可能原因。
膽息肉大小超過1公分 考慮切除 那麼,超音波發現有膽息肉,是否就需切除膽囊?這得看息肉大小。
不管是哪一種性質的膽息肉,一旦膽息肉大小達到1公分以上,或快速變大,因擔心有癌病變的可能,醫師會建議開刀切除。
因為膽囊癌很難早期發現,且是一種較為惡性的癌症,因此若在健檢中發現超過1公分的膽息肉,通常醫師會建議開刀切除膽囊。
當然,患者也可以選擇不開刀,持續追蹤,是否切除仍取決於病患的意願。
不過,若檢查出小於1公分的膽息肉,持續追蹤即可,因為息肉不見得都會變大,若後來有快速變大或超過1公分,才需要擔心是否有癌病變。
至於切除膽囊會不會有什麼後遺症?一般而言膽囊摘取後還是可以過著有品質的生活,但由於肝臟分泌的膽汁無法貯存,起初因為膽汁直接流到腸道,身體還來不及適應,會因腸道無法吸收而有腹瀉情況,若飲食過量,則可能因膽汁分泌不及,脂肪及肉類難以消化,而有腹脹、腹痛等不適。
因此手術後最好採取少量多餐,油膩的食物也少吃為宜。
但久而久之,身體會慢慢適應,膽管也會產生擴張的代償作用,可以取代膽囊的部分功用,只要不暴飲暴食,一般不需特別照顧。
何時應考慮切除膽囊? 一、有膽結石,也曾發作感到疼痛。
二、有膽結石但不痛,唯合併有糖尿病。
三、有慢性膽囊炎,膽囊已有鈣化。
四、很大的膽囊息肉,超過1公分。
Q.膽息肉不處理,會演變成膽囊癌嗎?A.不一定,主要是看膽息肉的大小。
若檢查發現膽息肉小於1公分,持續追蹤即可,但若息肉有變大的趨勢,大於1公分以上,無法排除成為膽囊癌的可能,通常建議考慮切除。
Q.聽說膽囊摘除後容易腹瀉,從此不能再吃含有油脂的食物?A.不見得每個人都會如此,有些人在手術半年內會有此現象,但有些人反而覺得開完後吃東西更順暢。
這取決於膽囊切除前是否膽囊功能已經喪失了,像病人若有慢性膽囊炎或膽囊已經發炎過好幾次,這樣的人拿掉膽囊後,反而覺得進食比較好。
若真有腹瀉問題,半年後大多可以改善。
Q.什麼是膽結石?A.膽結石是膽囊內長石頭,膽結石的發生多是因膽道內膽固醇分泌增加及膽鹽分泌不足引起,或反覆膽道感
4. 膽出問題可能是4種疾病,其中這2種惡性高!
◎容易有手術併發症的病人,提早切除為宜:如肝硬化病人、兒童和糖尿病患者。
【膽息肉】. 良性居多若超過1公分建議切除膽囊. 「膽息肉」就是 ...親愛的網友: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IE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新聞網願景工程橘世代有設計售票網有行旅我的新聞udn/元氣網/科別/消化系統膽出問題可能是4種疾病,其中這2種惡性高!分享分享留言列印A-A+2020-04-1000:06好心肝會刊撰稿╱黃筱珮、諮詢╱何明志(臺大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外科副教授)膽囊示意圖。
圖/123RF65歲的陳先生近日右上腹經常悶痛,尤其飯後更明顯,擔心是不是長了「壞東西」,到醫院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原來是膽結石作崇,醫師建議他開刀切除膽囊。
他跟朋友老王一談起,沒想到老王說他前陣子也因為檢查出膽息肉去動了切膽手術。
陳先生才知道,原來這麼多人都有膽疾的困擾啊!要了解膽囊相關疾病,得先了解這個器官。
膽囊是像氣球一樣的袋狀器官,屬於膽道的一部分,位於人體的右上腹部、肝臟的旁邊。
廣義來說,膽道包含肝內膽管、肝外膽管以及膽囊。
成人肝臟一天可製造、分泌出500至750c.c.的膽汁,透過膽管流通儲存於膽囊,當食物進入腸胃後,膽囊收縮、分泌出膽汁注入腸道幫助消化。
膽最常見的問題就是膽結石、膽息肉,最嚴重的就屬膽囊癌、膽管癌了。
整體來說這4種疾病互有關聯、症狀類似,多以發燒、黃疸、腹痛表現,不容易分辨,若有不適症狀應就醫檢查,以對症治療。
若是高危險群應該定期接受健康檢查,有助於早期發現病情。
【膽結石】與膽汁鬱積有關膽結石是最常見的膽囊疾病,成因是膽囊沒能將膽汁排除乾淨,而使膽汁鬱積在膽囊中,時間過久,膽汁濃縮,在膽囊內形成結石。
一般來說,膽結石好發於女性,尤其是懷孕次數較多的女性。
另外,服用含有雌激素的藥物、有膽結石的家族史、60歲以上長者、肝硬化病人、飲食太過油膩或含太高的膽固醇、快速減肥、食物中的纖維含量太少,以及糖尿病、肥胖患者,都屬於高危險群。
一旦發炎疼痛或結石太大建議切除膽結石多半沒有明顯症狀,8成以上的患者有膽結石卻不自覺,通常是定期健檢或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時無意中發現。
一旦症狀發作,通常是右上腹或上腹部鈍痛,特別是在飽食之後、膽囊收縮時更易發生。
疼痛可能放射到右背或右肩胛骨,疼痛持續的時間約1~5小時,不會因為排便、姿勢改變、服用制酸劑或嘔吐而減輕疼痛。
有時會合併打嗝、嘔吐、腹脹等症狀,嚴重時因為結石塞住膽囊出口使膽汁無法排出,因而有膽囊腫大、發燒、黃疸、灰白便、甚至細菌感染引發敗血症等急重症。
有症狀的膽結石應該考慮手術切除膽囊。
沒有症狀的膽結石,只要觀察即可,每年發作產生不適的機率僅1%,以下情況建議切除膽囊:◎結石大於2公分。
◎膽囊沒有功能或膽囊出現鈣化,有這些現象的病人,是膽囊癌的高危險族群。
◎脊椎損傷,腹部沒有知覺的病人。
◎鐮狀細胞性貧血病人,無法分辨疾病造成的疼痛或膽囊發炎。
◎容易有手術併發症的病人,提早切除為宜:如肝硬化病人、兒童和糖尿病患者。
【膽息肉】良性居多若超過1公分建議切除膽囊「膽息肉」就是膽囊內長息肉,好發於肥胖、慢性B型肝炎帶原者、60歲以上、血清膽固醇濃度高、有代謝症候群的族群。
大多沒有症狀,除非部分脫落的組織阻塞膽管,才會造成發炎疼痛、急性膽囊炎、阻塞性黃疸和胰臟發炎等症狀。
膽息肉大多數為良性,最常見的是「膽固醇息肉」,通常小於1公分、大多為有細柄的息肉(sessilepolyp),常見為多發性,非單一顆,通常不會轉變成惡性腫瘤。
另外有一種屬於「發炎性息肉」,與膽結石有關,膽結石不斷刺激膽囊壁,造成黏膜增生,這種類型的息肉多小於1公分,轉變成惡性腫瘤機率低。
不過若當膽囊壁發炎反覆、上皮細胞不斷增生,也有可能變惡性,要加以留意。
一般觀察,如果息肉的底部寬、沒有柄,直接吸附在膽囊壁上,多數是膽囊壁細胞病變增生,較有惡性可能,且多數是單一顆。
如果是很多小小顆(小於1公分),有柄、類似女王頭那種形狀,良性的機率高。
膽息肉大多沒有症狀,通常是透過影像學檢查,如超音波、電腦斷層和內視鏡超音波等,或膽囊切除後的病理檢查發現。
如果膽息肉小於1公分,看起來不像惡性,也沒有症狀,可以追蹤就
【膽息肉】. 良性居多若超過1公分建議切除膽囊. 「膽息肉」就是 ...親愛的網友: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IE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新聞網願景工程橘世代有設計售票網有行旅我的新聞udn/元氣網/科別/消化系統膽出問題可能是4種疾病,其中這2種惡性高!分享分享留言列印A-A+2020-04-1000:06好心肝會刊撰稿╱黃筱珮、諮詢╱何明志(臺大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外科副教授)膽囊示意圖。
圖/123RF65歲的陳先生近日右上腹經常悶痛,尤其飯後更明顯,擔心是不是長了「壞東西」,到醫院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原來是膽結石作崇,醫師建議他開刀切除膽囊。
他跟朋友老王一談起,沒想到老王說他前陣子也因為檢查出膽息肉去動了切膽手術。
陳先生才知道,原來這麼多人都有膽疾的困擾啊!要了解膽囊相關疾病,得先了解這個器官。
膽囊是像氣球一樣的袋狀器官,屬於膽道的一部分,位於人體的右上腹部、肝臟的旁邊。
廣義來說,膽道包含肝內膽管、肝外膽管以及膽囊。
成人肝臟一天可製造、分泌出500至750c.c.的膽汁,透過膽管流通儲存於膽囊,當食物進入腸胃後,膽囊收縮、分泌出膽汁注入腸道幫助消化。
膽最常見的問題就是膽結石、膽息肉,最嚴重的就屬膽囊癌、膽管癌了。
整體來說這4種疾病互有關聯、症狀類似,多以發燒、黃疸、腹痛表現,不容易分辨,若有不適症狀應就醫檢查,以對症治療。
若是高危險群應該定期接受健康檢查,有助於早期發現病情。
【膽結石】與膽汁鬱積有關膽結石是最常見的膽囊疾病,成因是膽囊沒能將膽汁排除乾淨,而使膽汁鬱積在膽囊中,時間過久,膽汁濃縮,在膽囊內形成結石。
一般來說,膽結石好發於女性,尤其是懷孕次數較多的女性。
另外,服用含有雌激素的藥物、有膽結石的家族史、60歲以上長者、肝硬化病人、飲食太過油膩或含太高的膽固醇、快速減肥、食物中的纖維含量太少,以及糖尿病、肥胖患者,都屬於高危險群。
一旦發炎疼痛或結石太大建議切除膽結石多半沒有明顯症狀,8成以上的患者有膽結石卻不自覺,通常是定期健檢或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時無意中發現。
一旦症狀發作,通常是右上腹或上腹部鈍痛,特別是在飽食之後、膽囊收縮時更易發生。
疼痛可能放射到右背或右肩胛骨,疼痛持續的時間約1~5小時,不會因為排便、姿勢改變、服用制酸劑或嘔吐而減輕疼痛。
有時會合併打嗝、嘔吐、腹脹等症狀,嚴重時因為結石塞住膽囊出口使膽汁無法排出,因而有膽囊腫大、發燒、黃疸、灰白便、甚至細菌感染引發敗血症等急重症。
有症狀的膽結石應該考慮手術切除膽囊。
沒有症狀的膽結石,只要觀察即可,每年發作產生不適的機率僅1%,以下情況建議切除膽囊:◎結石大於2公分。
◎膽囊沒有功能或膽囊出現鈣化,有這些現象的病人,是膽囊癌的高危險族群。
◎脊椎損傷,腹部沒有知覺的病人。
◎鐮狀細胞性貧血病人,無法分辨疾病造成的疼痛或膽囊發炎。
◎容易有手術併發症的病人,提早切除為宜:如肝硬化病人、兒童和糖尿病患者。
【膽息肉】良性居多若超過1公分建議切除膽囊「膽息肉」就是膽囊內長息肉,好發於肥胖、慢性B型肝炎帶原者、60歲以上、血清膽固醇濃度高、有代謝症候群的族群。
大多沒有症狀,除非部分脫落的組織阻塞膽管,才會造成發炎疼痛、急性膽囊炎、阻塞性黃疸和胰臟發炎等症狀。
膽息肉大多數為良性,最常見的是「膽固醇息肉」,通常小於1公分、大多為有細柄的息肉(sessilepolyp),常見為多發性,非單一顆,通常不會轉變成惡性腫瘤。
另外有一種屬於「發炎性息肉」,與膽結石有關,膽結石不斷刺激膽囊壁,造成黏膜增生,這種類型的息肉多小於1公分,轉變成惡性腫瘤機率低。
不過若當膽囊壁發炎反覆、上皮細胞不斷增生,也有可能變惡性,要加以留意。
一般觀察,如果息肉的底部寬、沒有柄,直接吸附在膽囊壁上,多數是膽囊壁細胞病變增生,較有惡性可能,且多數是單一顆。
如果是很多小小顆(小於1公分),有柄、類似女王頭那種形狀,良性的機率高。
膽息肉大多沒有症狀,通常是透過影像學檢查,如超音波、電腦斷層和內視鏡超音波等,或膽囊切除後的病理檢查發現。
如果膽息肉小於1公分,看起來不像惡性,也沒有症狀,可以追蹤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