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感能力低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巧妙掌控「鈍感力」與「共感力」

容我事先提醒各位,「刻意讓自己的感受遲鈍」並不是不理會所有資訊,不感受所有事物。

每個人都具備「共感力」(對事物產生共鳴的能力),同情 ...在今天看見明天×巧妙掌控「鈍感力」與「共感力」西多昌規個人成長西多昌規2017-05-2515:15+A-A加入收藏只對與自己有關的資訊敏感,凡是與自己無關的人事物,在某種程度上刻意變得遲鈍,鍛鍊精準的「鈍感力」。

在這個時代,鈍感比敏感更重要日本已故作家渡邊淳一先生曾在著作《鈍感力》中,闡述「鈍感力」的重要性。

當一個人不過度敏感,就不會受到日常瑣事影響,可以維持穩定情緒。

本書不從大作家的觀點討論此事,而是要與各位分享,一般人如何擁有適度的「鈍感力」。

現代社會結構與過去不同,不再以農漁業或工業等第一、二產業為主,大多數人從事的都是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的工作。

加上網路普及,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超乎以往的龐大資訊。

從事服務業必須具備體貼關懷、觀察入微的人格特質。

說得極端一點,服務業必須隨時表現出親切的態度,從顧客的一舉一動察覺其內心真正的想法。

面對龐大資訊,敏感並非萬靈丹。

即使是與自己無關的事情,看到慘絕人寰的社會新聞,或是網友留下的偏激言論,都會讓自己感到心情鬱悶或莫名煩躁,因此,不妨在生活中練習。

只對與自己有關的資訊敏感,凡是與自己無關的人事物,在某種程度上刻意變得遲鈍,鍛鍊精準的「鈍感力」。

鍛鍊鈍感力的三大祕訣容我事先提醒各位,「刻意讓自己的感受遲鈍」並不是不理會所有資訊,不感受所有事物。

每個人都具備「共感力」(對事物產生共鳴的能力),同情處於困境的人,對於為非作歹的惡人產生憤慨的情緒。

雖然表現出來的強度因人而異,但感同身受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

值得注意的是,共感力過度氾濫會形成壓力。

服務業追求體貼入微,很容易讓人感到疲憊,無法長久維持。

久而久之,人們自然就會嚮往「鈍感力」。

從共感力這項人格特質來考量,想要培養「鈍感力」,必須掌握以下三大祕訣。

首先應具備「選擇力」,知道這個時候應該「敏感」還是「鈍感」。

假設你遇到「主管暴怒」或「顧客抱怨」等情形,無論當下如何努力「以平常心看待」,面對憤怒和帶有攻擊性的情境,一般人都無法感覺遲鈍。

若顧客生氣的原因與服務內容有關,此時應敏銳感受,積極處理;若主管因芝麻小事大發雷霆,只要巧妙因應、順勢處理即可。

當你判斷某項資訊並不重要,無須浪費時間感受,務必當機立斷,保持遲鈍,並將其拋諸腦後。

其次是「忍耐力」。

透過「選擇力」選出應真誠面對的問題後,絕對不能關上自己的感官。

因此在處理棘手問題時,忍耐也是培養「鈍感力」的必備條件。

最後最重要的則是「樂觀力」。

與其為了逃避壓力「故意漠視討厭的事情」,不如樂觀面對困境,「相信一定有辦法可以解決」,才是鍛鍊出終極「鈍感力」的不二法門。

無須羨慕他人擁有卓越的鈍感力,認可他的優點,同時活出自我,更有助於提升自己。

這三大祕訣皆建立在「共感力」的基礎上,憑藉自己的意志打開或關上「共感力」的開關,同時掌控自己的力量,投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這正是鈍感力的精髓所在。

 生活感受波昂氣候峰會鈍感力感受生活延伸閱讀散漫力正當紅2008-04-03多一根筋的力量2017-10-19鈍鈍的人更幸福!更勇敢!2018-04-10當別人請求幫助時有些人就是「無法拒絕」2018-05-04不是別人太嚴格,是你玻璃心!心理學專家教4招,讓你發現全新的自己2019-05-02台股大盤概況走勢熱門:熱門話題/HOTARTICLES/最新文章/HOTNEWS/台股大盤走勢熱門:



2. 《共感人完全自救手冊》︰我沒因生性敏感而得到呵護,反倒備 ...

然而今日的我,絕不會用任何東西交換自己的共感能力,共感使我得以感受到宇宙的奧妙,體驗做夢也想不到的熱情。

不過,我並不是從小就過著 ...關於我們集團介紹我們的團隊旗下媒體關鍵評論網everylittled.INSIDE運動視界Cool3c電影神搜未來大人物旗下節目多元服務Ad2Taketla拿票趣關鍵議題研究中心與我們合作內容行銷與廣告業務異業合作加入我們新聞中心2018/11/18,書摘PhotoCredit:EdgarDegas,WikipediaCommons,PublicDomain精選書摘TNL精選書籍,讓你站上文字巨人的肩膀,遠眺世界。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文:茱迪斯・歐洛芙醫學博士(JudithOrloff,MD)什麼是共感人?共感人擁有極度活躍的神經系統,我們的大腦和別人不同,無法過濾與阻絕刺激,造成我們把身邊的正能量與壓力能量同時吸進體內。

我們高度敏感,如果說一般人是用五根手指握住外界的刺激,我們是用50根,是貨真價實的超級反應器。

研究顯示,雖然每個人的敏感程度不同,高度敏感大約占兩成人口。

共感人通常被貼上「太敏感」的標籤,老是被念:「別想太多就沒事了。

」從小到大,我們並未因為生性敏感而得到呵護,反倒備受屈辱。

我們長期感到疲憊,希望遠離這個世界,因為這個世界經常讓我們難以招架。

然而今日的我,絕不會用任何東西交換自己的共感能力,共感使我得以感受到宇宙的奧妙,體驗做夢也想不到的熱情。

不過,我並不是從小就過著美好的共感人生,而是歷經千辛萬苦才走到今日。

身為共感人的成長歷程如果你感到無法融入現今這個世界,那是因為你在世上的任務是創造出更好的世界。

——無名氏我和許多具備共感能力的孩子一樣,向來是邊緣人,感到自己像是地球上的外星人,希望回到星辰上真正的家。

我還記得自己坐在家中前院,仰望著宇宙,希望太空船會降臨帶我回家。

我是獨生女,很多時候都是一個人獨處,沒有可以分享心事的人,也沒人瞭解我,因為似乎沒人像我這樣。

我來自一個出了25位醫生的大家族,父母都是醫生,他們告訴我:「親愛的,堅強一點,臉皮厚一點。

」我不想要臉皮厚一點,也根本不曉得怎樣才能做到。

我無法待在人多的購物中心或派對,走進去時原本一切安好,出來時卻會精神不振、頭暈目眩、焦慮不安,身體某個部位無緣無故痛了起來。

當時的我並不知道,每個人身體周圍都包著一個精微能量場,散發出來的微光,可穿透並延伸幾英寸(一英寸約2.54公分),甚至是幾英尺(一英尺約30公分)。

能量場傳遞著資訊,如心情、身體健康或不舒服。

我們身處擁擠的場所時,他人的能量場會與我們的能量場重疊。

我接收到大量的強烈感受,但完全不曉得那些是什麼,也不知道該如何詮釋。

我只感受到人多時會焦慮疲憊,還有最重要的是我想逃離。

我的青少年時代在洛杉磯度過,嗑了很多藥,好讓自己不那麼敏感(我可不建議各位這麼做!)。

麻木之後,我就有辦法面對這個世界,和朋友一樣參加派對,逛購物中心。

那種感覺太棒了,我鬆了一大口氣!我在個人回憶錄《神奇的第二視覺》(SecondSight)中提過,我靠著藥物關掉直覺與共感能力,但後來出了一場差點造成悲劇的車禍。

我於凌晨三點開著一輛奧斯汀(Austin)的MiniCooper,衝下托班加峽谷(TopangaCanyon)1500英尺高的懸崖,爸媽差點沒嚇死,把我送去看精神科醫師。

我自然是百般不願意地去看了精神科醫師,但沒想到我的醫生是天使下凡,他是世上第一個幫助我的人。

他讓我瞭解,如果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就得全心接受自己的敏感天性,而不是逃離。

我開始踏上痊癒之旅,接受自己是一個共感人。

由於童年時期的共感與直覺體驗嚇壞我,我在逐漸蛻變成醫師與女人時,有一部分是在學習擁抱共感能力。

那些是應該被呵護、培養的寶貴能力,這也是為什麼日後我在擔任精神科醫師和舉辦工作坊時,特別著重於協助共感人士。

沒錯,身為共感人的我們有可能發光發熱!共感力是這個世界需要的良藥。

共感體驗接下來,我們要進一步探索各種共感體驗。

各位可以瞭解一下自己是否是共感人,或者身邊有親友、同事具備相關的特質。

首先,具備一般的「同理心」(empathy)和「共感人」(empath)有什麼不同?



3. 覺得自己太敏感?「共感人」共有的10大特質

以下為《共感人完全自救手冊:避免感官超載,學會自我修護,全心擁抱「​感同身受」的獨特能力》中,共感人的十大特質。

看看你符合了幾項? 1.心靈雞湯繼續閱讀「宅時光」”飽足防彈咖啡”體驗全紀錄(下)–防彈咖啡與MCT油「共感人」的標誌是敏感性高,可以感覺和吸收他人的情感和/或身體症狀。

共感人通過他們的直覺過濾世界,並且很難將自己的感覺知識化。

作為一個已經認識自己的共感人,我知道身為一個高度敏感的人所面臨的挑戰。

當受到壓力性情緒影響時,共感人可能會感到恐慌、沮喪、慢性疲勞,需要食物、性行為和藥物刺激,甚至出現許多傳統診斷無法判斷的身體症狀。

但是共感人也可以學習如何使自己平衡,以免感到過多情緒或過度疲勞。

第一步是確認你是否是一個共感人。

以下為《共感人完全自救手冊:避免感官超載,學會自我修護,全心擁抱「感同身受」的獨特能力》中,共感人的十大特質。

看看你符合了幾項?1.共感人高度敏感共感人是個天生的給予者,精神層面開放,並且善於傾聽。

如果你想要溫暖,共感人絕對可以給你。

無論世界如何起伏,這些一流的保癒者都等著為你服務。

但是他們也很容易受傷—共感人總是被告知他們“過於敏感”,需要“堅強起來”。

2.共感人吸收別人的情緒共感人對他人的好壞情緒都高度重視。

他們感受到一切,有時甚至到了極端。

他們會承擔消極情緒,如憤怒或焦慮,這可能使他們筋疲力盡。

但是,如果他們圍繞著和平與愛,那麼他們的身心就能繼續前進,並順利發展。

3.許多共感人性格內向共感人在人群中不知所措,因為這會放大他們的共感程度。

他們傾向於內向,喜歡進行一對一的接觸或小型團體活動。

即使一個共感人是外向的,他們可能還是希望限制自己在人群或聚會中花費的時間。

4.共感人非常直觀共感人通過直覺來體驗世界。

對他們而言,發展直覺,並傾聽他們對人的直覺,是非常重要的。

這有助於共感人找到積極的人際關係,並避免情緒吸血鬼。

5.共感人需要獨處的時間作為情緒的超級回應者,共感人總是發現,要和周圍的人持續互動是一件很累的事。

因此他們週期性地需要時間獨處充電。

即使是短暫的休息、獨自走開與行動,也可以防止情緒超過負荷。

因此很多共感人喜歡自己開車,以便他們在需要時可以隨時離開。

6.共感人可能會在親密關係中不知所措對於共感人而言,太多的情感連結可能是一件困難的事,因此他們有時會避免親密關係。

在他們的內心深處,他們害怕被外在吞噬並失去自我。

所以為了使共感人在關係中能更輕鬆自在,有時必須重新定義夫妻的關係、跳脫傳統意義。

7.共感人是情緒吸血鬼的目標一個共感人的敏銳度,使他們成為情緒吸血鬼的特別容易靠近的目標。

這些情緒吸血鬼的恐懼或憤怒,會削弱共感人的精力和內心平靜。

而且,有些情緒吸血鬼所做的,不只是消耗共感人的體力。

特別危險的人,如自戀者(缺乏同理心,只關心自己),可以使共感人相信自己不配也不討人喜歡。

8.共感人能在大自然得到充電對於一個共感人來說,日常生活可能太忙碌了。

自然界能滋養並恢復他們的能量,並幫助共感人減輕負擔。

共感人可以在森林、海洋或水域中避難。

9.共感人的感官高度發達一個共感人的神經會被噪音、氣味或過多的交談所打擾。

10.共感人心胸寬廣,但有時付出太多共感人是胸襟寬闊的人,他們總是努力減輕別人的痛苦。

像是一個無家可歸的人,在一個繁忙的十字路口舉著“我餓了”的紙板牌、一個受傷的孩子、一個心煩意亂的朋友。





一般人想要與這些人接觸並減輕他們的痛苦,是很自然的反應。

但是共感人卻不止於此。

更進一步,共感人會完全接收到這些人的情緒—導致於共感人即使在一切都良好的狀態下,也會突然感到筋疲力盡或沮喪。

作為一個共感人,可能要使用多種策略來保護自己的敏感性,例如嚴格的時間管理,與正在癲狂的人設定限制和界限,沉思以使自己鎮定和平衡,並常常探訪大自然。

如果發現自己是一個共感人,就必須學會照顧自己。

共感人有特殊需要。

如果你是我們中的一員,重要的是要學會滿足自己的需求,並將其傳達給你的親朋好友,不要看



4. 你的孩子有共感經驗嗎——面對情緒困擾所需的關鍵能力

只要多和孩子聊天,就能提升孩子處理自己負面情緒的能力。

真的嗎? 或許就是「​太簡單了」,以致於我們容易忽略跟孩子聊天的重要性。

跳至內容你的孩子有共感經驗嗎——面對情緒困擾所需的關鍵能力首頁/文章/專家|醫生,育兒教養/你的孩子有共感經驗嗎——面對情緒困擾所需的關鍵能力你的孩子有共感經驗嗎——面對情緒困擾所需的關鍵能力查看大型圖片只要多和孩子聊天,就能提升孩子處理自己負面情緒的能力。

真的嗎?或許就是「太簡單了」,以致於我們容易忽略跟孩子聊天的重要性。

為什麼聊天與情緒發展有關?因為它提供了重要的共感經驗(下文有詳盡解釋),讓孩子能開始覺察自己。

至少有三種情緒困擾的孩子,可能與「無法覺察自己情緒」有關:1.常處於憤怒的孩子人類的負面情緒有很多種,像是:沮喪、憤怒、難過、嫉妒、羞愧、罪惡感、輕蔑、焦慮…等。

從小到大常常自己一個人玩的孩子,許許多多的感受都只是無以名狀(因為沒有人幫他辨識),他只能感覺到爽與不爽。

簡言之,所有種類的正面情緒在他腦裡就是爽,所有種類的負面情緒在他腦裡就是不爽。

最後所有的不爽都變成了憤怒,他就常常在憤怒當中了。

因為只有憤怒最容易被人識別出來。

因為可能以為自己的難過、焦慮等情緒就是不爽,身體感覺就是阿雜(台語),既然不爽就是要發洩出來,所以表現在外的全是憤怒。

2.衝動、挫折忍受力差的孩子等待不只需要耐心,更需要的是挫折容忍的能力。

想要的、討厭的就在眼前,要等待不去爭取、不去攻擊,那過程是不舒服的。

要如何與不舒服的感覺、挫敗失敗失望的感覺共處,這是需要特別學習,而且需要有大人教的。

只靠孩子自己一人去面對、處理這種挫敗,往往結果可能走向另一種極端。

例如:有的孩子成績很好,非常在意分數,即使父母勸他想開一點,他還是不想放過自己。

因為他處理挫敗的方式,就是嚴格的責罵、懲罰自己,好讓自己下一次不用再面對失敗;例如:有的孩子,面對不如意的狀況就先放棄退縮。

因為他還無法相信自己有能力、有機會下次就能爭取到自己想要的成果,他只想告訴自己做不到就可以趕快脫離這種不舒服的感覺。

而大人可以教給孩子的,就是負起責任後,要學習原諒自己,並給予自己再接再厲的信念。

3.與人群疏離,對許多事物只有貶抑而引不起興趣這種孩子往往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他口中的喜歡可能只是複製旁人的說法,而非出於自己的感覺。

真正出於自己的感覺,是要與他人一起體會、一起擁有共通的某些情緒,才能獲得的。

(就像別人說某些高級料理好吃,如果沒有親自吃過,是無法從記憶中去喚起感官,帶來好吃的感覺)我會簡稱這叫「共感」的經驗。

而這類孩子缺乏許多細微的感覺,就是因為從小與他人共感的機會太少。

我們的感受,是需要透過他人一點一滴的回應、關心,從而慢慢建立起來的。

像是「原來我這樣講話,別人會覺得很幽默」、「原來參加party,大家可以那麼嗨那麼興奮」。

這些與他人互動帶來的經驗、記憶,才是每個個體之所以擁有其獨特的喜好、興趣的關鍵,也是「我之所以為我,而不是別人」的基礎。

陪孩子聊天,就是促進共感、幫助孩子情緒覺察最簡單的方法。

因為聽到孩子講到某些事情,你在當下自然會產生該情境會有的感受(例如:聽到孩子被欺負,你感到生氣),他看到你的反應,就能更理解那是什麼感受、情緒。

當你說出「我聽了很生氣」,或是聽孩子去夜市的經歷你回話:「好像好好玩喔」,這都是讓孩子更清楚自己可能也有什麼感受、喜好,甚至明白自己可能是什麼樣子的人。

(如果他覺得你的說法和他感覺到的不同,這也是刺激他更想探究自己感覺到的究竟是什麼)帶有促進情緒發展的聊天,只要注意幾個原則:1.自己的事情少講一些,讓孩子多講他的事情,以他為主2.以開放的心傾聽他的經驗,減少價值判斷和評論3.尊重他的感覺可以和自己不同4.保持好奇心(他的世界不會只是「幼稚的世界」,反而會有不少有趣的想法等你來發現)綜觀以上,這就是3C產品為什麼永遠無法完全取代大人陪伴的原因之一。

手機、電腦能給孩子一時的刺激快樂,卻無法讓他對自己的感受更為了解,也無法幫助他練習跟自己的情緒相處。

空虛、無意義、厭世,跟斷了與人連結,缺乏感受,缺乏共感經驗,有很大的關聯。

最早能給予共感的人就是父母,但情感較為貧乏的大人常常不習慣也不知道如何回應孩子的感受(這是因為他們的父母也是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