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個性勝過好成績:高EQ小孩的教養秘訣 | 維持健康的好方法 - 2024年11月
好個性勝過好成績:高EQ小孩的教養秘訣
「父母教養小孩成功的關鍵,不在於複雜的理論、繁瑣的家規或是扭曲的行為公式。它的基礎是來自你對孩子最深厚的愛與情,而這些只要簡單地透過同理心與了解就可以表達出來。真正的教養是從你內心做起,然後當你的孩子情緒衝動、悲傷、發怒或驚恐時,再根據不同的時刻與情況,持續地與他們溝通。」
「草莓族」的出現,顯示當前年輕人的情緒調適與抗壓能力明顯薄弱,面對後勢必更加激烈複雜的社會競爭與生活壓力,EQ的培養相信將會取代傳統的IQ,成為教養觀念中更重要的一環。
在本書中,即針對新世代教養觀念中十分注重的情緒調適與健全心理能力,強調不以硬性規範或複雜理論為教養基礎,而是指引父母們從同理心、關懷與溝通的正面情感交流出發,透過簡單易行的「情緒輔導」五大步驟, 在孩子表現發怒、悲傷、害怕、驚慌或鬧脾氣時,教導孩子檢視自己的情緒,並陪伴他們一起學習打倒情緒怪獸,找到解決的方案;父母不僅能藉此與孩子建立良性互動,也能讓孩子學會做情緒的主人,培養更穩定、合群的人格與性情。
除了「情緒輔導」的基本方法,書中也針對特定情境提供了其他輔助性方法;並對於父親在情緒教養上扮演的角色、離婚壓力與單親家庭對孩子的情緒發展影響,以及不同成長階段所應強調的情緒輔導內容,提出說明與建言,是新世代父母不可或缺的一本心靈教養指南。
序文推薦色
《EQ》作者 丹尼爾.高曼博士
優質推薦(按筆劃順序排列)
汪培珽 親子教育實踐家
沈惠芳 兒童文學研究者
常玉慧 台北市家長協會理事
郭鎧紋 《爸爸不缺席》作者
陳藹玲 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游乾桂 親職教育專家
傅學海 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副教授
劉克襄 自然文學作家
戴晨志 名作家
◎當兒子拒絕跟著趕上班的媽媽去托兒所,哭鬧著要留在家裡……
◎當女兒因為最要好的同學不跟她玩而擔憂難過……
◎當哥哥因為弟弟收到奶奶寄來的生日禮物而吃味、發脾氣……
身為父母的你,應該怎麼辦?
孩子的悲傷、恐懼或憤怒等負面情緒,
不會因為父母一句「別哭了」、「這沒什麼好怕的」或是「再鬧就處罰你」,而就此消散。
父母該做的並非是制止孩子發洩情緒的行為,
而是要認真去瞭解孩子的感受,設身處地去安慰並引導他們,
讓孩子學會管理情緒、調適壓力,養成穩定自信的高EQ與好個性,
才能為一生的幸福與成就奠定勝基。
本書提供簡單易行的「情緒輔導五步驟」,
指引父母如何在孩子生氣、難過、害怕、驚慌或鬧脾氣時,
察覺孩子的情緒、以同理心傾聽,
並幫助他們有效自我安撫、設法解決問題,學會做情緒的主人;
父母也能藉此和孩子建立良性、緊密的溝通交流,
給予他們最溫暖、堅實的關愛與支持。
書中同時針對現代父親的教養任務、父母婚姻觸礁時的親子互動,
以及孩子從嬰兒期到青春期各成長階段的情緒發展目標,
提出精闢實用的說明建議與輔導策略,
是新世代父母不可或缺的心靈教養指南。
【高EQ小孩的教養秘訣】觀念精選
父母應該在情緒世界裡做孩子的嚮導,除了對孩子的負面情緒表現接納態度,還要進一步規範不當行為的尺度,教導孩子調適自我、尋找合宜的宣洩管道,並進而解決問題。
避免使用諷刺、侮辱或輕蔑的評語來對待孩子,這樣將可能導致孩子的自尊低落。父母該注意的是孩子的行為、而不是個性;你的評語必須明確地告訴孩子,他的行為會對你造成什麼影響。
具有同理心的父母,會利用雙眼去觀察孩子表現情緒時的身體證據;運用想像力以孩子的觀點來檢視整體狀況;透過語言以安撫、非批判的方式表達自己所聽到的訊息,並幫助孩子標示自己的情緒。最重要的是,他們會用心去感受孩子的情緒。
深入瞭解孩子在生活中經歷的各種人、地、事,熟悉他們的日常活動、認識他們的朋友和老師;這樣你就比較有能力去探究引發孩子情緒的起源,也等於向孩子證明,你認為他的世界是很重要的,而讓他感覺與你更親近。
你並不需要總是以語言來和孩子溝通。只要你願意靜靜坐在孩子身邊,陪他一起捕捉點點滴滴的感受,就足以代表千言萬語。當你們一起分享情緒時,擁抱孩子或撫觸孩子背部的動作,將比語言更具有安撫的力量,尤其是孩子感到悲傷或害怕時。
作者簡介
約翰.高德曼博士
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也是傑出的婚姻關係研究員、兒童成長研究的領導專家。著有《婚姻成敗之原因》一書,並曾受邀至「歐普拉談話秀」、「早安美國」等各大媒體節目擔任專家來賓。
譯者簡介
劉壽懷
畢業於台北醫學院,曾任長庚醫院醫師,後因喜歡爵士樂與貓,即出走杏林領域,遊學於藝術之都巴黎,主修音樂,目前悠遊於寫作、譯作與演奏之間。
【推薦序】高EQ是教出來的——丹尼爾.高曼博士
【自序】只有愛是不夠的——約翰.高特曼博士
1.教出好個性,從情緒輔導做起
做孩子的情緒教練
情緒輔導的效用
教養方法的進化
情緒輔導的研究基礎
情緒輔導V.S.自我調整
2.自我檢視,你是哪一種父母?
評估你的教養作風
忽視型父母
反對型父母
放任型父母
輔導型父母
3.你的教養藍圖:情緒輔導五步驟
同理心:情緒輔導的基礎
步驟一:察覺孩子的情緒
步驟二:體認情緒的教養功能
步驟三:以同理心傾聽
步驟四:幫助孩子表明情緒
步驟五:解決問題並設定規範
4.善用智慧,讓你和孩子更親密
情緒輔導的實戰策略
不適合情緒輔導的時機
測驗你的情緒輔導能力
5.婚姻觸礁時,別讓孩子受傷害
婚姻衝突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融洽婚姻的經營之道
保護孩子安度婚姻風暴
6.教養路上,爸爸不缺席
父親是重要的情緒指導者
父權的變遷與轉移
父親的教養影響力
優質爸爸的教養秘訣
離婚家庭的父子互動
7.和孩子的情緒,一起探索成長
嬰兒期
幼童期(一-三歲)
童年早期(四-七歲)
童年中期(八-十二歲)
青春期
高EQ是教出來的
丹尼爾.高曼博士
我們正處於小孩不好過、父母更難為的時代。童年經驗這幾十年來已呈現劇烈演變,小孩越來越難習得關於人類情感的基本觀念;父母想要對心愛的子女灌輸這些知識,也必須付出更多心血。父母必須以更靈活的智慧,來教導子女基本的情緒與社交技能。而約翰.高特曼博士在 這本實用的教養指南中,就是要教父母如何著手。
幾十年來,青少年殺人、自殺和性侵案件的數量急劇增加,在觸目驚心的統計數字之下,隱藏著一股普遍瀰漫的抑鬱、不安氣氛。美國在七○年代中期和八○年代晚期,曾經先後做過兩次全國性的隨機取樣調查,由家長和老師為兩千多名學童評分,而發現了一股長期趨勢——小孩的情緒與社交基本技能,正在逐漸退步之中。一般來說,小孩都變得更緊張、更憤怒、更陰沉、更情緒化、更憂鬱、更孤單、更會衝動、更不聽話——有四十多種指標都呈現下降趨勢。
在這種惡化現象背後,潛伏著更大的力量。如今的經濟現實,迫使父母必須更加賣力工作,才能維持家庭的生活所需,也使得大部分現代父母陪伴小孩的時間大幅減少。有越來越多的家庭都和親戚住得很遠;即使在自己住家附近,家長也不敢讓年紀較小的孩子在街上玩耍、或是拜訪鄰居。小孩有越來越多時候是盯著電視或電腦的螢光幕,而不是在戶外和其他小孩玩在一起。
然而,長久以來,孩子學習基本情緒與社交技能的方式,就是依賴父母、親戚和鄰居的教導,不然就是和其他小孩打打鬧鬧,在遊戲中學習。孩子無法培養基本的情緒智商,將造成漸趨嚴重的後果。譬如,有跡象顯示,無法辨別焦慮感和飢餓感的女孩,最容易罹患飲食失調症;年幼時拙於控制衝動的女生,到了十七、八歲時也比較有可能懷孕。早年情緒衝動的男生,將來很可能使壞犯罪、有暴力傾向;而所有無法因應焦慮和抑鬱感受的小孩,長大後都比較可能嗑藥、酗酒。
面對這樣嚴苛的現實,父母更要善加利用與孩子相處的寶貴時光,積極扮演情緒教練的角色,教導孩子學會重要的情緒與社交基本技能,像是理解並處理擾人情緒、控制衝動與培養同理心。在本書中,約翰.高特曼博士正提供了一套以科學為根據的實用方法,教導父母如何幫助子女做好最基本的準備,以開拓幸福人生。
只有愛是不夠的
約翰.高特曼博士
在我尚未為人父之前,我曾花了將近二十年的時間,在發展心理學的領域內埋頭鑽研兒童的情緒生活。但是一直要到我的女兒莫莉亞誕生後,我才開始真切地瞭解親子關係的實況。
就像許多為人父母者,我根本無法想像,我會對自己的孩子有如此強烈的感情;當她第一次學會微笑、說話和看書的時候,我真不知道有多高興。我沒有預料到,她會如此分分秒秒都需要我的耐心與注意;而我當然也不知道,自己會這般心甘情願地給予她所需要的一切照顧。就另一方面而言,我也很驚訝,有時候自己竟會感到如此挫敗、失望與無助——在她與我無法溝通時感到挫敗;在她行為不當時感到失望;在必須承認這個世界有多危險時感到無助;而失去她也就等於失去了一切。
在我開始學習去認識自己情感的同時,我也在所屬的專業領域裡獲致了相關的發現成果——在我歷年來對家庭運作機制所做的研究調查中,已有新跡象顯示,親子間的情緒互動,對於孩子的人生幸福可能有著更深遠、更重要的影響。
讓人驚訝的是,當今許多為父母親提出的教養忠告,都忽視了情緒的世界,反而多半是講究如何處理孩童的不當行為,對於強化這些偏差行為的情緒問題卻置之不理。然而,撫養小孩的最終目的,不應該只是擁有一個順從聽話的孩子,大部分父母對子女都有更遠大的期望——他們要自己的孩子將來品行端正,富有責任感,為社會付出貢獻,有能力在生命的旅途上做出自己的抉擇,可以將自己的才華淋漓盡致地發揮,懂得享受生命及其所帶來的愉悅,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和成功的婚姻,同時也成為很好的父母親。
在我的研究中,我發現單單只有愛是不夠的。溫暖、專注,照顧孩子無微不至的父母,他們對自己及其孩子情緒的態度,卻常常會妨礙他們在孩子悲傷、害怕或生氣時,順利地和孩子交談溝通。單單只有愛是不夠的,但如果能將這些關懷和一些實用基本技巧串連起來,讓父母能藉此對孩子進行情緒上的輔導,這樣就會很圓滿了。而其中的關鍵,就在於當孩子情緒激動時,父母應該如何與孩子互動。
我們曾經對親子關係做過極為詳細的實驗調查,並且繼續追蹤孩子的成長過程。在歷經十年的實驗研究之後,我的研究小組發現了一群父母,他們在孩子鬧情緒時,只是做了五件十分簡單的事,我們稱之為「情緒輔導五步驟」。而我們發現,父母會實施情緒輔導的孩子,將和其他父母的孩子走上截然不同的成長軌道。
父母會實施情緒輔導的孩子,在日後都會擁有較高的「情緒智商」,也就是丹尼爾.高曼博士(Daniel Goleman)所說的「EQ」。一般來說,這些接受過情緒輔導的孩子,都會比從未接受情緒輔導的孩子,比較有能力處理、照顧自己的情緒,同時也能調節自己的情緒狀態。當這些孩子心煩意亂時,比較會自我安慰,讓加速的心跳較快鎮靜下來;由於他們體內與平靜情緒有關的生理機能表現優異,所以也比較不會罹患感染疾病。他們比較容易集中注意力,與他人相處也較融洽,就算是在童年中期,當過度情緒化對孩子而言只是社交負債、而非資產的時期裡,他們對於一些棘手的社交情境也能善加應對——像是被揶揄、被嘲笑。他們比較善於瞭解別人,並能和其他孩子建立較深切的友誼,在學校課業上也有較優秀的表現。總之,他們能發展出一種對於人們和情緒世界感受敏銳的能力,而本書就是要教導你實施情緒輔導的五個步驟,讓你教養出一個高情緒智商的孩子。
情緒輔導是以情感的交流作為基本架構;當父母能以同理心看待自己的孩子,並幫助他們處理負面的情緒,像是憤怒、悲哀和恐懼,父母就能搭建起忠誠與關愛的橋樑。在這樣的前提之下,雖然實施情緒輔導的父母,還是會務實地設定一些規範,然而行為不當已不再是最引人關注的問題。聽從、孝順和富有責任感的表現,是來自於孩子從家庭中感受到的那份愛心與結合力。因此,家庭成員的感情互動便成了灌輸價值觀和培育美德之士的堅實基礎。孩子的所作所為都會遵循家中的規範,因為他們衷心明瞭,自己會被期待表現良好的行為;而正直地生活,就是自己完全認同並歸屬於這個家庭的表現。
與那些提供混雜策略以試圖控制兒童行為的教養理論所不同的是,隨著孩子的成長,情緒輔導的五個步驟將會提供一套基本準則,讓我們得以運用,和孩子持續維繫個人的親密關係。我和同事們透過科學的研究,已獲得證據顯示,父母與子女的情感互動是極為重要的。我們已經確知,父母是否實施情緒輔導,對自己孩子的成就與幸福,將會造成重大差異。
隨著離婚率與日俱增、以及其他如青少年暴力問題的漸趨嚴重,養育出具有情緒智商的小孩,更屬當務之急。而我們的研究則透露出令人驚喜的曙光,顯示出在那些與婚姻衝突、離婚相關的明確危機中,父母可以如何避免他們的孩子受到傷害。這些研究也以全新的方式告訴我們,一個和孩子在情緒上有所連結的父親,不論仍處於婚姻狀態或是已和母親離異,都會對自己孩子的幸福安寧造成深刻影響。
父母教養孩子的成功關鍵,不在於複雜的理論、繁瑣的家規或是行為的矯正公式。它的基礎是來自於你對孩子最深刻的關愛與情感,而且只要透過同理心與瞭解態度就能表現出來。想要成為好爸媽,就要從你的內心做起,然後根據不同的時刻與情境,在情緒高張的狀態中,在你的孩子悲傷、憤怒或驚懼時,持續地與他們交流、溝通。成功的教養之道有其獨特法則可循,而本書將指引你朝這條路上平穩邁進。
做孩子的情緒教練黛安正試著哄三歲的約書亞穿上夾克,要帶他去托兒所,而且她上班已經遲到了。在歷經匆忙吃過早點、以及決定要穿哪雙鞋子的爭戰後,約書亞也變得緊張了。他並不在乎他老媽不到一小時之內就要開會;他想留在家裡玩。但黛安對他說這是不可能的,約書亞於是倒在地上,覺得又難過又生氣,開始號啕大哭。* * *在褓姆抵達前的五分鐘,七歲的艾蜜莉滿臉淚珠地向她的父母求援。她嗚咽地說:「這樣不公平,你們不能把我丟給一個我完全不認識的人。」「但是,艾蜜莉,」她爸爸解釋說:「這個褓姆是妳媽咪的好朋友。而且,我們在好幾個禮拜前就已經買了這場音樂會的門票。」「我還是不要你們去!」她大聲地喊叫著。* * *十四歲的麥特告訴他老媽,他被逐出學校的樂隊,原因是老師聞到校車上有人吸大麻。麥特說:「我發誓那個人絕對不是我。」但是這孩子的成績一直在退步,而且最近又跟一幫新朋友混在一起。於是他媽說:「我不相信你,麥特。除非你成績有進步,不然就不准出去玩。」受傷又憤怒的麥特,一言不發就奪門而出。三個家庭,三種衝突,三名不同成長階段的孩子;但是這三位父母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當情緒激烈高張之際,該如何對待孩子。就像大部分的家長一樣,他們都希望以耐心和尊重的態度,公平地對待自己的孩子。他們知道這世界帶給孩子們許多的挑戰,所以他們想要站在孩子身邊,給予他們指引與支持。他們想教導小孩有效地處理問題,並且建立穩固、健全的人際關係。然而,想要做對事情幫助孩子,和確實握有辦法來完成這項任務,可完全是兩回事。這是因為良好的教養,所講究的不只是智力的訓練,還包括了過去給予父母的一般建議中,一直被忽略的人格面。良好的教養也包括情感層面在內。如今,科學研究已經發現,我們對於情緒的認知、以及處理情感的能力,要比IQ更能決定我們在生命中各個層面——包括家庭關係——的成功與幸福。對父母而言,這項「情緒智商」——我們常說的EQ,也就是察覺孩子的情緒,同時能設身處地去安慰並引導他們。對孩子來說,他們的情緒大部分都是從父母身上學習來的,其中包括控制衝動和延遲滿足的能力、自我激勵、覺察他人的社交暗示,以及處理生命中的高低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