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世界:台灣原住民心靈世界的摹寫 | 維持健康的好方法 - 2024年5月

山海世界:台灣原住民心靈世界的摹寫

作者:孫大川
出版社:聯合文學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24日
ISBN:9789575228705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243元

山海世界,預示一個以台灣山海為經緯的文化誕生。
  台灣原住民心靈世界的摹寫,  指出山海世界的主人不是別人,  而是台灣原住民族。
  本書談論作者怎麼看自己、看別人,  怎麼被看和看自己的被看……,  觸及的都是原住民幽曲的心靈世界。
  本書文分四輯,身為原住民裔的作者藉由與外在人物的交流和內在生命的對話,反映出他對自然山林海洋、部落族群家鄉的豐沛情感,也觸及原住民文學之困境、生成與界定的問題,讀來真切有味,發人深省。透過對原住民文化歷史與心靈世界的摹寫,我們得以反思在當前資本主義社會中失落許久的東西,並豐富我們的文化想像,產生真正的多元價值,建立健康的族群關係。
作者簡介
孫大川
  台東卑南族人。
  一九五三年生於下賓朗(pinaseki)部落,族名巴厄拉邦.德納班(paelabang danapan)。
  比利時魯汶大學漢學碩士、輔大哲學研究所碩士、台大中文系畢業。
  曾任教於東吳大學、清華大學、輔仁大學、政治大學、台灣大學等校。
  曾擔任山海文化雜誌社總策劃及總編輯、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所長、民族語言傳播學系系主任、財團法人原舞者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公視董事、兩廳院董事等。
  著有《久久酒一次》、《山海世界—台灣原住民心靈世界的摹寫》、《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姨公公》、《BaLiwakes,跨時代傳唱的部落音符---卑南族音樂靈魂陸森寶》等書。並曾主編中英對照《台灣原住民的神話與傳說》系列叢書十卷本、《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且與日本學者土田滋、下村作次郎等合作,出版日譯本《台灣原住民作家文選》九卷。
  現任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台灣原住民文學作家筆會會長。

再版序初版序
第一輯午後雷陣雨賀伯吹來的教導碾米廠的門檻部落裡的知識分子腹部邏輯與武士精神憶小姊姊□□□,我們部落的歌手!看奧運,懷鐵人哲學其實是鄉愁,是處處為家的渴望與「我」會晤
第二輯英倫漫記之一英倫漫記之二英倫漫記之三快樂的囚徒獄裡獄外永不止息的回應森林漫步學術「堡壘」知識的堆棧與工廠吃掉文化餐館文化腹部邏輯與頭部邏輯烈豆知識與貪婪隱修院裡的歷史迴響
第三輯原住民文化歷史與心靈世界的摹寫山海世界原住民文學的困境神話之美鐘聲響起時遲我十年無悔的嘴臉面對人類學家的心情
第四輯讓原住民告訴我們「他是誰」原住民不再是歷史的缺席者台灣史與原住民鳩占鵲巢,後患無窮徘徊於部落的心情捕捉風中的低語重繪大台北地圖

再版序
  其實要不要再版這本書,早已是三、四年前便考慮過的事。遲遲未決定,除了是因為自己缺乏積極性之外,更多是不想炒這冷飯。有人提議,不如將已出版的幾本書打散,重新編輯,再補上幾篇新作,應該可以給人耳目一新之感。但,我終於還是放棄了這樣的想法,總覺得那是掩耳盜鈴的事。除非完全交由別人編輯,否則我仍想維持初衷,保留原書集結時的情緒與發心。這對出版社來說,當然是一種冒險,我要特別感激編輯同仁們的成全。
  我於公元一九九三年創辦「山海文化雜誌社」,全力支持原住民介入書寫的志業。當時我賭下豪語,以公元兩千年為斷,如果原住民文學得以在第二個千禧年成形,那表示原住民已掌握了新的戰鬥武器,來到了新的停損點,文化再生已經不再是一種空洞的訴求,而是有血有肉的存在。
  熟悉原住民文學發展的人一定知道,其實到了二○○○年的時候,原住民文學已經穩固成形了。我後來編選完成的七卷《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即是以公元二○○○年為斷。本書於二○○○年四月初版,並命名為「山海世界」,其實是為回應我創辦《山海文化》時的心情。「山海世界」乃是《山海文化》創刊號總序的題目,預示一個以台灣山海為經緯的文化之誕生。副標題作:「台灣原住民心靈世界的摹寫」,指出此一「山海世界」的主人,不是別人,而是「台灣原住民族」---一個被刻意遺忘的族群。文分四輯,談論作者怎麼看自己、怎麼看別人、怎麼被看、又怎麼看自己的被看……;觸及的都是原住民幽曲的心靈世界。
  原書雖無增減,卻做了仔細的校對。我的外甥女董恕明助理教授兩年前便校過一次,如今又經「山海」主編阿妙的重校,應該可以將錯誤降到最低。友良、怡君幫我整理照片,文圖並置,增添不少可讀性和想像的空間。當然最要感謝的還是聯合文學出版社的同仁,尤其是晶惠、香儀與美編榮芝,在出版界一片低迷、網路吞噬紙本的浪潮中,仍願意支持這樣的冷門書再版,呈現了聯合文學一貫的典雅、從容與細膩。
二○一○年元月十一日
初版序
  將本書獻給小齊、小沛,  以及她們過世的母親---Shelly。
  這裡的每一篇文字,  都有她們陌生的族人的遭遇和心情,  當然還有一個陌生的我。
孫大川二○○○年元月三日

賀伯吹來的教導賀伯颱風剛過,各地滿目瘡痍,在此當口,說我從小便喜歡颱風,必遭人白眼,怎麼如此這般幸災樂禍?然而童年印象裡,颱風又確實曾經帶給我種種難忘的記憶。矛盾的心情,總是在每次風雨過後,徘徊胸中,揮之不去。現在仔細回想起來,我之所以喜歡颱風,固然有童心無忌,不知人間苦難的嫌疑。但是,每年夏季多風、多雨的東台灣,的確為自己的少年生活平添季節性的變化。就一個台東人來說,風雨是我們成長的伴侶。多年後,負笈比利時魯汶(Leuven),面對西歐四季分明、色彩繽紛的氣候,颱風便成了我唯一足堪嚇唬白人娃娃的冒險故事。大樹連根拔起,十七級風,巨浪拍岸,山洪爆發,河水驟漲,道路、橋梁斷裂,房屋倒塌……這種集中壓縮在數小時內的自然摧毀力,往往可以使我的歐洲朋友瞠目結舌,彷彿重返洪荒的神話時代。颱風的意義,在我的童年經驗裡,還不僅止於此。最令我沉迷者,乃是風雨過後,部落集體合力復建的動人場面。架橋、修路、清理水溝,整個部落不分男女老幼因而動員了起來。我最喜歡看部落長輩們聚集在一起時,一邊勞動、一邊說笑的情景,一時間部落彷彿成了一個活生生的存在,充滿內在的生命交流。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民國五十四年黛娜颱風橫掃台東,不但吹斷了有名的卑南大橋,更吹倒了部落裡數間茅草屋子。記得那天父親和母親起了一個大早,和部落長老商議之後,決定復建的步驟。從那天起的一個星期內,只見大人們割茅草,砍竹子、剝皮、分片,很快完成屋子骨架的搭建。然後,挖好泥坑,灌水,加上一些牛糞和剁好的稻梗;我們這些十幾歲的毛頭小子便負責跳進坑裡,踩勻泥漿,並用畚箕提給負責糊平竹牆的大哥哥們,末了,將茅草一層一層覆蓋妥當,一座嶄新的房子便算完成了。由於是集體勞動,既自主又迅速,有時還能在無形中,化解部落裡的恩恩怨怨。颱風過後,部落內外耳目一新,有更緊密的集體意識,也有和好、悔改後的人際關係。因而,如果將颱風和災後的部落重建,視為天人間某種原始的互動,該不至於被譏為一種迷信罷。古今中外各式各樣的災異之說,不論我們賦予它宗教、哲學或道德性的解釋,似乎都可以由此一簡單的經驗事實,找到它的原始起點。大自然的肅殺之氣和無常的宇宙力量,不斷提醒我們:在此一大宇長宙中,人只是滄海之一粟,風雨水火甚至草木瓦石,都是我們有機宇宙的一部分。它們的活力和威力,都會在適當的時機展現出來。看那滔滔洪水,看那滾動、崩裂的巨石,看那無形的風力;颱風讓大自然的一切活力如脫韁的野馬,揮灑得淋漓盡致,其場面之浩大,只能用神話語言去加以捕捉。現代人最不可救藥的弱點,就是深信科技和錢幣萬能。用錢幣堆積起來的鋼筋水泥結構,使大多數的人遺忘了生命本身脆弱的事實,而活在虛假和想像的安全感中。颱風過後,我們固然應該嚴肅檢討追究種種責任之歸屬;但是,怎樣恢復我們和宇宙萬物一體的敏感度?怎樣調整我們和大自然的關係?怎樣節制我們自大、貪婪的妄念、畸想?恐怕才是更根本的。如果檢討中只讓我們學會指責,重建中只讓我們更忙於包工程,關懷中只讓我們懂得捐錢;那麼,我們就真的辜負了賀伯給我們帶來的教誨。(85.8.15)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