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可以好好說再見:當我們失去最愛的人,該如何走出悲傷?

一本「沒有人想要、卻每個人都需要」的書!   生命是一場緩慢的旅行,   當終於來到最後的終點,   我願意給你最溫柔的告別……   人的一生中總有經歷悲傷的時刻,不是在此時,就是在彼時。   你或許失去了父母、伴侶、手足、朋友等生命中重要的人,卻沒有機會說再見,或是覺得自己當初應該多盡一點心力。生離死別的場景千變萬化,每個人的悲傷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的哀悼方式也不會跟別人相同,除了...閱讀更多



悲傷

初讀舞鶴的讀者,最好的起始點正是小說集《悲傷》。寫作是為過去立下紀念碑的方法,但誠如舞鶴在《餘生》一再強調的,他的碑失去了史詩的、英雄的意義,充其量是「餘生」紀念碑。 舞鶴的寫作實驗性強烈,未必篇篇都能成功。我卻仍然要說,他面對台灣及他自己所顯現的誠實與謙卑,他處理題材與形式的兼容並蓄、百無禁忌,最為令人動容。論二十一世紀台灣文學,必須以舞鶴始。─王德威閱讀更多



悲傷輔導研習手冊

  過去,一般在談論悲傷輔導都是以西方為準。現在,本書試圖從中國角度提供另一種模式。對我們而言,解決悲傷的問題不只是情緒的緩解,更是問題的解決。要做到這一點,悲傷輔導就不只是對家屬的輔導,也是對臨終者、甚至亡者的輔導。因此,如何從殯葬禮俗或宗教儀式的處理中把含藏其中的悲傷輔導開發出來,實為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在此,本書只是一個拋磚引玉的嘗試,希望未來有志者可以沿著這個思路進一步發展,造福有需...閱讀更多



走在失落的幽谷-悲傷因應指引手冊

  在悲傷的議題上,無論是對喪慟的個人或想要幫助他們的專業人士,這本書都提供了新的觀點。 在這本淺顯易懂的手冊中,作者Neimeyer博士: 認為傳統的悲傷理論太過於表面化,且過於簡化。發展了嶄新的悲傷理論,也就是「意義重建」的過程。運用真人真事作為人們奮力走過悲傷的範例。將悲傷視為是一種積極的轉化歷程。協助讀者啟動有助於療癒的個人與社會資源。對於我們所思念的人,提供了儀式與紀念方法。整理出...閱讀更多